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主导性与手机冷落行为的交叉滞后分析
1
作者 赵岽池 马塘生 +3 位作者 嘉雯 刘嘉 焦丽颖 杨智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3-739,共7页
目的: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主导性(OPNSD)是指个体偏向于通过网络满足基本心理需求,本研究探究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主导性与手机冷落行为的动态关系。方法:选取北京某高校340名大学生,间隔3个月进行两次数据收集(T1和T2)。通过心理需求... 目的: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主导性(OPNSD)是指个体偏向于通过网络满足基本心理需求,本研究探究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主导性与手机冷落行为的动态关系。方法:选取北京某高校340名大学生,间隔3个月进行两次数据收集(T1和T2)。通过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量表(NSPOS)和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量表(BNSGS)计算OPNSD得分(OPNSD得分=NSPOS得分-BNSGS得分),采用低头行为量表(GSP)评估手机冷落行为的4个维度(自我疏离、无手机焦虑、人际冲突、问题认知),采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探究变量间的关系。结果:OPNSD得分与GSP得分的同时和继时性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60、0.56,均P<0.001)。T1 OPNSD得分与T2 GSP自我疏离、无手机焦虑、人际冲突维度得分均正关联(β=0.14、0.10、0.11,P<0.001或P<0.05),但与问题认知维度得分无关联(β=0.07,P>0.05);T1 GSP的4个维度得分与T2 OPNSD得分均无关联(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主导性可以正向预测手机冷落行为,表明网络环境中心理需求满足对手机行为的关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主导性 手机冷落行为 交叉滞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