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36
- 1
-
-
作者
赵宗溥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8,共10页
-
文摘
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碰撞作用和槽台学说的地槽回返作用不能解释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壳幔拆离构造导致陆内A型俯冲是陆内型造山作用的成因机制。
-
关键词
秦岭-大别山
造山带
陆内型
造山作用
-
Keywords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Continental Collision, A-type subduction, Crustal-mantle detachment,Intracontinental-type, Orogeny
-
分类号
P542.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大陆碰撞构造剖析
被引量:15
- 2
-
-
作者
赵宗溥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
文摘
首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进行剖析,认为这些蛇绿岩是陆内裂谷环境产出的初始洋壳而不是大陆缝合线。然后对喜马拉雅山系的构造特征及其造山体制加以讨论,认为以喜马拉雅山系作为碰撞造山的样板并无地质事实的根据,而是一种想当然的臆说,后来也得不到参验。结论:碰撞造山带在大陆是不存在的,是看不到的。
-
关键词
大陆
碰撞构造
陆内造山作用
-
Keywords
collisional mountain belt, ophiolite suture, intracontinental mountain building
-
分类号
P542.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再论陆内型造山作用
被引量:6
- 3
-
-
作者
赵宗溥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53-364,共12页
-
文摘
目前流行的半真实、半虚假的新全球构造学说已经给中国大陆地质研究带来一定的困惑和困难。中国大陆各地质时代发生的造山作用皆属陆内型。用地体说、碰撞说、地缝合线说和安第斯造山模式论述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史是地质研究的几个误区。秦岭-大别山属陆内型造山带,其形成与板块构造无关,采用壳-幔拆离构造的造山机制可解释超高压变质岩的生成。超高压变质岩是识别岩石圈收缩引起的一系列地质事件最有效的标志。
-
关键词
造山作用
陆内型造山
地缝合线
岩石圈
-
Keywords
intracontinental-type orogeny, crust-mantle detachment model,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lithosphere compression
-
分类号
P542.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关于中国滹沱系与震旦系问题
- 4
-
-
作者
赵宗溥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出处
《地质学报》
1956年第1期81-93,共13页
-
文摘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地质勘测工作飞跃的发展,陆续发现了许多有关中国前寒武纪地层的新事实和新问题。1953年王曰伦等五台调查队著“五台山五台纪地层的新见”,认为:(i)五台系大部为滹沱系的花岗岩化变质部分;(ii)滹沱系底部为泳碛砾岩,其时代应属震旦纪。
-
关键词
滹沱系
变质部分
五台山
地质勘测
震旦纪
-
分类号
P534.31
[天文地球]
-
-
题名中国前寒武纪地层问题
- 5
-
-
作者
赵宗溥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出处
《地质学报》
1954年第2期169-195,216,共27页
-
文摘
一、关于我国前寒武纪地层的初步总结问题 由于中国各地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对前塞武纪地层的研究已有长足的进步。现在大部分中国地质工作者已经确认维理士和葛利普对中国前寒武纪层分层的错误。在泰山地区构成“泰山系”主体的泰山片麻岩早已证明为较新的火成侵入体,这就首先推翻了“泰山系”的层位问题。
-
关键词
前寒武纪地层
泰山片麻岩
葛利普
维理士
-
分类号
P534.1
[天文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