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供应链视角下德州扒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
作者 王银蕊 赵晓雯 +3 位作者 迟文雨 赵凯鑫 王晓堂 王海宇 《中国储运》 2025年第3期172-173,共2页
中华非遗传统美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象征,为企业附加了独特的发展优势,但在现代市场中,它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非遗产品需要完善的研产销供应链体系,完善的供应体系能够为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更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保... 中华非遗传统美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象征,为企业附加了独特的发展优势,但在现代市场中,它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非遗产品需要完善的研产销供应链体系,完善的供应体系能够为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更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本文以德州扒鸡为例,从供应链视角对中华非遗传统美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体系 德州扒鸡 传统美食 动力保障 可持续发展 供应体系 供应链视角 非遗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 被引量:17
2
作者 赵凯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63,共4页
针对XB油田油层平面上水淹面积大、纵向上层间水淹不均匀的状况,基于油层非均质性和井网特点,结合检查井资料,研究分析了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特点.同时指出剩余油分布主要是受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不完善影响,其中物性差型剩余油... 针对XB油田油层平面上水淹面积大、纵向上层间水淹不均匀的状况,基于油层非均质性和井网特点,结合检查井资料,研究分析了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特点.同时指出剩余油分布主要是受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不完善影响,其中物性差型剩余油占整个剩余储量的1/3以上,并依据不同剩余油分布类型,确定了XB油田薄差油层压裂、酸化、层内细分注水、完善注采关系等精细挖潜对策.实践表明,通过分析流体渗流规律,结合剩余油分布情况及目前采油技术工艺水平,强化注采系统和注采结构调整,油田薄差储层动用状况显著改善,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水驱 薄差油层 剩余油 挖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期五点法压裂井网的动态产能预测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崔传智 杨经纬 +2 位作者 吴忠维 单高军 赵凯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8-84,共7页
高含水期井网压裂产能研究对高含水期井网压裂优化及开发调整意义重大。由于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导致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不均。依据五点法压裂井网及其流线分布特征,将五点法注采单元划分为4个注采区域,每个注采区域再细分为多个计算单... 高含水期井网压裂产能研究对高含水期井网压裂优化及开发调整意义重大。由于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导致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不均。依据五点法压裂井网及其流线分布特征,将五点法注采单元划分为4个注采区域,每个注采区域再细分为多个计算单元;在考虑剩余油分布不均的基础上,运用流线积分法、物质平衡原理及稳定状态逐次替换法,推导出各计算单元的产能计算方法,合并各计算单元产能,获得高含水期五点法压裂井网产能。新建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动态生产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小于5%,可满足现场需求。通过分析储层系数、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无因次导流能力、裂缝穿透比和压裂初期剩余油饱和度对产能的影响可知:储层系数越大,压裂初期剩余油饱和度越高,产能越高,裂缝直接控制区域的储层系数和剩余油饱和度对压裂初期产能影响较大;产能随裂缝无因次导流能力和穿透比的增大而增大,但裂缝无因次导流能力对产能的影响随其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压裂 五点法井网 非均质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疏松砂岩油藏储层特征解释方法研究
4
作者 赵凯鑫 范广全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31-33,共3页
针对高含水疏松砂岩油藏开展了储层特征解释方法研究。根据测井解释成果,建立储层岩性、物性识别方法,并以A油田为例,分析储层岩性、物性分布特征,进一步深化储层特征解释方法研究,现场应用效果较好,为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非均质特征 储层识别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三钙去除U(Ⅵ)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凯鑫 高琼 +2 位作者 田强 晏敏皓 黄毅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375,共12页
为了探究磷酸三钙对U(Ⅵ)的吸附性能与机理,以碳酸钙和磷酸氢二铵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合成磷酸三钙粉末,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表征。研究pH、... 为了探究磷酸三钙对U(Ⅵ)的吸附性能与机理,以碳酸钙和磷酸氢二铵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合成磷酸三钙粉末,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表征。研究pH、固液比、吸附时间、U(Ⅵ)初始浓度、吸附温度等因素对磷酸三钙去除U(Ⅵ)性能的影响。采用动力学吸附、等温吸附、热力学吸附等模型及XRD、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SEM、能谱仪(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等表征手段揭示磷酸三钙去除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在pH=3.0、固液比0.1 g/L、吸附时间60 min、U(Ⅵ)初始质量浓度120 mg/L、吸附温度308 K的条件下,磷酸三钙对U(Ⅵ)的平衡吸附容量达到999.25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和Langmuir模型(单层吸附),且为自发吸热过程。磷酸三钙对U(Ⅵ)的去除机理为溶解和沉淀过程:在酸性水溶液中,磷酸三钙溶解出的Ca^(2+)和PO^(3-)_(4)与UO_(2)^(2+)发生沉淀反应,在磷酸三钙表面生成准钙铀云母(Ca(UO_(2))_(2)(PO_(4))_(2)·6H 2O)。以上结果表明:磷酸三钙可作为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用于处理含U(Ⅵ)废水的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钙 U(Ⅵ) 吸附容量 去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木察格油田复杂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范广全 袁勇 +1 位作者 张晓华 赵凯鑫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6-11,共6页
复杂断块油藏非均质性显著,影响对剩余油分布的准确预测。针对蒙古国塔木察格油田D断块,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对非均质性的表征。基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分析,优选沉积微相、微构造、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隔夹层分布特征... 复杂断块油藏非均质性显著,影响对剩余油分布的准确预测。针对蒙古国塔木察格油田D断块,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对非均质性的表征。基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分析,优选沉积微相、微构造、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隔夹层分布特征、渗透率及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多个参数,以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通过归一化处理和加权平均等方法得到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实践应用表明,D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介于0.3-0.5的层位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区,是后期调整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储层非均质性 渗透率变异系数 非均质性综合指数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