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鲁盆地奈曼凹陷奈1区块九佛堂组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兴齐 陈践发 +6 位作者 程锐 刘武生 李西得 易超 张字龙 朱鹏飞 郭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6,共10页
基于实际测试资料,统计分析奈曼凹陷奈1区块九佛堂组21口井地层水的水型、矿化度及特征系数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变化特征,并探讨研究区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保存及分布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地层水是以阴阳离子分别为HCO3-和(Na++K+)... 基于实际测试资料,统计分析奈曼凹陷奈1区块九佛堂组21口井地层水的水型、矿化度及特征系数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变化特征,并探讨研究区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保存及分布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地层水是以阴阳离子分别为HCO3-和(Na++K+)为主的Na HCO3型水,地层水矿化度低;研究区地层水矿化度主要受控于断层的分布,靠近断层的油气井中地层水矿化度明显较远离断层的油气井中的高,主要是由于该区深部的高矿化度地层水经断层及其他运移通道运移至浅层,并与浅层地层水混合所致;地层水化学组分及离子特征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表现为稳定型、正相关型和负相关型3种变化类型;纵向上,地层水的Cl-浓度、r(Cl-))/r(Mg2+)及r(Ca2+))/r(Mg2+)都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而HCO3-浓度及r(Na+))/r(Cl-)均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小,表明奈1区块九佛堂组地层水现今总体上处于封闭的流体动力环境,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平面上,靠近凹陷中心的奈1块油气井中地层水r(Na+))/r(Cl-)及r(SO42-)×100)/r(Cl-)明显较奈3块及其以西地区偏低,而r(Cl-))/r(Mg2+)及r(Ca2+))/r(Mg2+)明显偏高,表明奈1块地层封闭条件好,更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研究区断层有效沟通了烃源层与储集层,为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靠近凹陷中心的奈1块是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且主干断裂和浅层分支断裂发育带是浅层次生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保存条件 奈1区块 奈曼凹陷 开鲁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鲁盆地奈曼凹陷奈1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兴齐 陈践发 +2 位作者 张晨 郭望 师生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53,共10页
对奈曼凹陷奈1区块源岩与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GC-MS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奈曼凹陷奈1区块源岩与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且进行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油与九下段源岩的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峰形呈双峰态,主峰碳为nC23,次主峰碳为C17,... 对奈曼凹陷奈1区块源岩与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GC-MS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奈曼凹陷奈1区块源岩与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且进行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油与九下段源岩的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峰形呈双峰态,主峰碳为nC23,次主峰碳为C17,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w(Pr)/w(Ph)分布在0.36~0.53;甾烷以规则甾烷为主,孕甾烷、升孕甾烷、重排甾烷含量偏低,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C29甾烷w(20S)/w(20S+20R)和w(ββ)/w(αα+ββ)分别为0.27~0.49和0.23~0.39;萜烷以C30藿烷系列为主,三环萜烷比较发育,重排甾烷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高,在原油样品中检测出含量较高的β-胡萝卜烷,w(Ts)<w(Tm),C31升藿烷w(22S)/w(22S+22R)、C32w(22S)/w(22S+22R)分别为0.51~0.57和0.48~0.59,这些特征表明该区原油主要来源于咸水深湖相强还原沉积环境;成油母质既有低等水生生物,又有陆生高等植物,母质类型为混合型;原油成熟度较低,主要处于低熟—中等成熟阶段;奈曼凹陷奈1区块原油主要来源于下白垩统九下段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曼凹陷 奈1区块 原油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藏中硫化氢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兴齐 陈践发 +3 位作者 张晨 吴雪飞 刘娅昭 徐学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2-556,共5页
目前普遍认为天然气藏中硫化氢主要为生物硫酸盐还原(B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和含硫化合物热裂解等成因。一般认为,天然气中高含硫化氢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结果。从气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可以找到气藏发生硫酸盐热化学... 目前普遍认为天然气藏中硫化氢主要为生物硫酸盐还原(B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和含硫化合物热裂解等成因。一般认为,天然气中高含硫化氢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结果。从气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可以找到气藏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后的许多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可以很好地判断气藏是否发生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尽管对天然气藏中硫化氢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认识的问题,如硫化氢的成因机理、分布规律、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硫化氢与油气的关系,以及硫化氢形成的主控因素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硫化氢天然气成因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硫化氢天然气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天然气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硫同位素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在西湖凹陷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兴齐 陈践发 +3 位作者 郭望 刘高志 陈斐然 张文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7-571,共5页
在测井评价中使用BP神经网络法拟合总有机碳含量,可以获得钻井剖面中连续、完整的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解决了海上钻探井取样的困难。选取对总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的常规测井曲线作为输入端,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西湖凹陷... 在测井评价中使用BP神经网络法拟合总有机碳含量,可以获得钻井剖面中连续、完整的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解决了海上钻探井取样的困难。选取对总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的常规测井曲线作为输入端,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西湖凹陷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生烃潜力指数和氢指数值进行拟合,从而为西湖凹陷烃源岩的评价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地球化学参数。利用实测及BP神经网络拟合地球化学参数对西湖凹陷42口井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综合分析认为,平湖组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为凹陷主力烃源岩,其中平湖组中、上段为油气来源的主要层段;花港组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对该区油气形成有一定贡献,为凹陷次要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BP神经网络 总有机碳含量 烃源岩评价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_2S气藏油田水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兴齐 陈践发 +3 位作者 郭望 何大祥 陈斐然 刘高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477-3488,共12页
根据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气藏中油田水的分析测试资料及实际地质情况,探讨该区高含H2S气藏中油田水的成因及地球化学特征、影响油田水化学性质的因素及与油气聚集、保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油田水是以阴、阳离子分别... 根据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气藏中油田水的分析测试资料及实际地质情况,探讨该区高含H2S气藏中油田水的成因及地球化学特征、影响油田水化学性质的因素及与油气聚集、保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油田水是以阴、阳离子分别为Cl-和(Na++K+)为主的Na2SO4型水,只有少数是CaCl2型和NaHCO3型;地层水度矿化度分布范围较宽主要与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有关,导致TSR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淡水与原生油田水混合不均匀,同时TSR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淡水会降低原始油田水矿化度。研究区高含H2S地层和高含SO42-油田水分布特征基本相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海槽东侧蒸发台地相,而海槽相及海槽西侧开阔台地相SO42-含量低,油田水中SO42-质量浓度分布控制了气藏中H2S和溶解H2S质量浓度的分布。高含H2S气藏油田水中阳离子质量浓度基本比低含H2S气藏的小,阴离子中Cl-含量也明显较其他低含H2S气藏油田水的低,而SO42-含量远远比低含H2S气藏的高。该区油田水水型、钠氯系数、脱硫系数出现异常及阴离子中Cl-含量明显偏低都主要与储层中膏质盐类的溶蚀导致油田水中SO42-质量浓度增高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区这种高矿化度的Na2SO4型油田水并不代表地层对油气的保存不利,相反为该区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研究区高含H2S气藏和低含H2S气藏油田水最主要差别在于SO42-含量,微观上典型气藏产气层和产水层油田水中SO42-和溶解H2S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与TSR反应有关,气-水界面及附近水层中更有利于TSR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气藏 油田水 地球化学特征 飞仙关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兴齐 陈践发 +5 位作者 石杰 蔡亚 卢冲 崔守凯 王伟 杨鲜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9-60,共12页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油气资源是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但目前对其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等缺乏系统研究。为此,基于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深层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该区构造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油气资源是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但目前对其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等缺乏系统研究。为此,基于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深层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该区构造演化特征、烃源岩生排烃史及油气运移输导条件,探讨了研究区奥陶系深层天然气成因及来源、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奥陶系深层天然气为有机成因的油型气,主要为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腐泥型烃源岩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形成的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降解气,但西部斜坡带及中部斜坡带西侧天然气为奥陶系早期捕获的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在成熟-高成熟阶段的原油伴生气;②奥陶系油气藏具有“三期成藏、两期调整改造”和“早期聚油、晚期聚气、多期充注”的成藏特征,油气藏分布受区内不整合面、缝洞体系及断裂构造等因素联合控制,整体呈“东气西油”的分布特征;③晚期天然气主要沿轮古东走滑断裂垂向运移进入奥陶系,沿不整合面及岩溶储层自东向西侧向运移、聚集成藏,气侵强度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特征。结论认为,奥陶系次生凝析气藏是喜马拉雅中-晚期寒武系-下奥陶统深层/超深层来源的高成熟-过成熟天然气气侵作用的结果,油气相态多样,指示研究区奥陶系及寒武系深层/超深层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南低凸起 奥陶系 深层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及来源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北部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贺礼文 陈践发 +7 位作者 刘凯旋 朱心健 章超 李伟 罗广平 王阳洋 赵兴齐 伍建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62,共10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对于其天然气的来源却一直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采用烃源岩成熟度进行气源对比,没有给出直接证据。为此,以近年来在该凹陷北部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内天然气组...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对于其天然气的来源却一直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采用烃源岩成熟度进行气源对比,没有给出直接证据。为此,以近年来在该凹陷北部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内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值、天然气轻烃组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及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分析了天然气的来源、探讨了天然气的运移方式及通道。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北部渐新统花港组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由腐殖型干酪根初次裂解形成,其中中央反转构造带气田主要为干气,西次凹气田为湿气;②凹陷区烃源岩成熟度从南到北逐渐增加导致中央反转构造带天然气成熟度较高,西次凹相对较低;③西湖凹陷北部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始新统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同时花港组烃源岩及平湖组下部烃源岩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中央反转构造带北部花港组煤系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对该区天然气成藏的贡献较大;④凹陷区天然气具有垂向运移分馏的特征,龙井运动之后断裂再次活化,为平湖组及其下部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北部 渐新世 始新世 天然气 碳同位素 轻烃 煤型气 煤系烃源岩 垂向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中部断陷带CO_2气藏中CO_2成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铜磊 陈践发 +1 位作者 朱德丰 赵兴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8-75,80,共9页
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CO2气藏中的CO2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碳同位素及氦、氩同位素分析,结合研究区CO2含量和同位素数据及他人研究成果,利用排除法探讨研究区CO2的成因及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CO2平均含量大于85%,CO2... 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CO2气藏中的CO2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碳同位素及氦、氩同位素分析,结合研究区CO2含量和同位素数据及他人研究成果,利用排除法探讨研究区CO2的成因及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CO2平均含量大于85%,CO2稳定碳同位素偏轻,δ13CCO2为-13.1‰~-8.8‰,为目前已发现的具有较为特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CO2气藏;尽管CO2稳定碳同位素偏轻,但通过排除法可以证明该区CO2为无机成因气的结论最为合理,且CO2应来源于上地幔岩浆脱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中部断陷带 二氧化碳 成因 排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上干柴沟组砂体特征及铀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廉康 赵兴齐 +1 位作者 王继斌 张淼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311-319,共9页
柴北缘上干柴沟组为半湿润、半干旱环境下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的空间展布、岩性-岩相及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地层结构良好,具有一定还原能力。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显微激... 柴北缘上干柴沟组为半湿润、半干旱环境下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的空间展布、岩性-岩相及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地层结构良好,具有一定还原能力。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及酸解烃数据分析显示铀矿化与油气渗出还原作用有关,烃类气体的逸散增加了砂体的还原容量。分析认为上干柴沟组是砂岩型铀矿有利目的层,层间渗入氧化与油气渗出还原蚀变界面附近是重点找矿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特征 铀成矿作用 上干柴沟组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