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栽牡丹生长和生理特性对现蕾期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晗颖 赵俊福 +4 位作者 刘淑杰 朱晓琳 马海林 刘方春 司东霞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5,共7页
为明确牡丹现蕾期氮肥的施肥效应,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通过盆栽培养试验,设置5个氮素水平(0、0.75、1.50、2.25、3.00 g/株),研究现蕾期氮肥不同用量对牡丹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现蕾期施用氮肥显著影响植株生长、氮素吸... 为明确牡丹现蕾期氮肥的施肥效应,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通过盆栽培养试验,设置5个氮素水平(0、0.75、1.50、2.25、3.00 g/株),研究现蕾期氮肥不同用量对牡丹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现蕾期施用氮肥显著影响植株生长、氮素吸收和光合特性,对功能叶片叶绿素及其组分含量和比例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随氮肥用量的增加,牡丹株高、茎粗、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与不施氮相比,低氮(0.75 g/株)处理植株地下部干物质累积量和根长增加,根冠比提高;0.75~1.50 g/株的氮素用量可明显增大花径,延长花期2~3 d,并提前始花期1~2 d;氮素用量2.25 g/株植株净光合速率最大,同时可显著增加地上部氮浓度和氮吸收量,显著提高氮素在地上部的分配比例。采用隶属函数法对牡丹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协同地上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最佳氮素用量为1.56 g/株。综上,牡丹现蕾期适量施用氮肥可提高叶片光合效率,促进并协调地上部生长,可作为牡丹管理策略应用于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牡丹 现蕾期 生长 养分吸收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氮磷钾用量和配比协同促进盆栽牡丹营养和生殖生长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晗颖 赵俊福 +4 位作者 吴欣宇 马海林 刘方春 杨婧 司东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3-1052,共10页
【目的】牡丹是我国著名的木本观赏植物,施肥不平衡严重影响盆栽牡丹的生长和观赏效果。研究开花前后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和配施比例对盆栽牡丹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氮、磷、钾施用量及配比,为盆栽牡丹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牡丹是我国著名的木本观赏植物,施肥不平衡严重影响盆栽牡丹的生长和观赏效果。研究开花前后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和配施比例对盆栽牡丹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氮、磷、钾施用量及配比,为盆栽牡丹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5年生牡丹‘紫二乔’为供试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进行盆栽试验,结合隶属函数法评价牡丹的生长状况,利用肥料效应模型拟合牡丹植株的综合隶属函数值与施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得出牡丹最佳生长的氮、磷、钾肥推荐施肥量。【结果】牡丹开花前后施用氮磷钾肥显著影响植株株高、茎粗、冠幅、花径和单株花数(P<0.05),适宜氮磷钾用量和配比促进盆栽牡丹营养和生殖生长的协同提高。氮、磷、钾三因素配合处理的牡丹综合隶属函数值均大于缺素处理,缺素处理又大于无肥处理,N_(2)P_(2)K_(2)处理的综合隶属函数值(0.73)是N_(0)P_(0)K_(0)的3.17倍。氮磷钾对牡丹综合生长的影响表现为氮>磷>钾。氮、磷、钾肥对牡丹营养和生殖生长存在明显交互作用,任一肥料水平的过量或不足均会抑制牡丹植株生长,降低观赏效果。采用一元二次、二元二次、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拟合牡丹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和施肥量,二者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综合各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的推荐用量及相应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得出牡丹开花前后氮(N)、磷(P_(2)O_(5))、钾(K_(2)O)的最优推荐施肥量分别为4.21、2.07、2.52 g/株,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49∶0.60。【结论】开花前后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可提高牡丹的农艺性状,促进牡丹的营养和生殖生长协同提高。氮、磷、钾的最优推荐施肥量为4.21、2.07、2.52 g/株,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49∶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栽牡丹 氮磷钾肥料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最优施肥量 养分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滨海砂土植被与大气通量监测初报 被引量:1
3
作者 薛杨 杨众养 +4 位作者 宿少锋 王小燕 林之盼 赵俊福 谭正洪 《热带林业》 2016年第4期48-52,47,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滨海砂土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兼顾探索航天活动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热带滨海砂土植被开展了定位观测研究。以涡度相关系统、辐射仪以及各种小气候和土壤监测设备组成综合观测塔,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通量进... 为了深入研究滨海砂土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兼顾探索航天活动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热带滨海砂土植被开展了定位观测研究。以涡度相关系统、辐射仪以及各种小气候和土壤监测设备组成综合观测塔,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通量进行了监测。监测期内(2015年12月~2016年6月)热带滨海砂土植被是一个碳汇,平均碳汇强度约为1.90(或1.98)g C day^(-1);涡度通量监测系统的能量闭合度约为75%,不闭合的部分极有可能是因为辐射仪与涡度通量的贡献区不同所致;夜间通量低估数据的比重不高,大约占20%左右,进行u*-filtering对碳通量的估计影响不大;昼间和夜间碳通量分别对辐射强度和温度有较强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砂土 涡度相关技术 通量贡献区 夜间通量低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0年海南岛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4
作者 蒿承智 欧阳珺 +4 位作者 易霞 史建康 张子嘉 黄菁 赵俊福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9期20-24,共5页
海南岛植被生长旺盛,森林覆盖率超过60%。增强植被指数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覆盖状况,尤其反映植被覆盖度高区域的植被生长状况。利用2003~2020年的MODIS EVI数据来研究海南岛植被覆盖状况。采用Theil-Sen ... 海南岛植被生长旺盛,森林覆盖率超过60%。增强植被指数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覆盖状况,尤其反映植被覆盖度高区域的植被生长状况。利用2003~2020年的MODIS EVI数据来研究海南岛植被覆盖状况。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来研究EVI的时空变化及趋势特征;结合Hurst指数,研究EVI的可持续特征;EVI与气温、降水时间序列和地理栅格相关性分析,研究海南岛植被覆盖与气温、降水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空间上,海南岛植被覆盖整体状态好,约60%的区域EVI大于0.5,植被覆盖度呈现中间高四周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②时间上,2003~2020年海南岛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为主,改善区域占比为90.2%,其中显著改善区域占比65.5%。海南岛未来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以持续性改善为主,持续性改善区域占比81.2%,持续性退化区域占比7.6%,未来变化趋势不确定区域占比11.2%。③气象影响因子上,海南岛植被生长年际变化受降水影响大于气温,面积占比38%的区域植被年际生长与降雨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EVI 植被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