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与卡夫卡《致父亲》互读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佃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1,共5页
1919年10月中国作家鲁迅发表了著名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个月后的11月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则给其父亲写了一封颇有影响的超级长信《致父亲》。前者以一个父亲的眼光设身处地传达了对孩子的关爱并对“好父亲”形象提出了一些设想... 1919年10月中国作家鲁迅发表了著名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个月后的11月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则给其父亲写了一封颇有影响的超级长信《致父亲》。前者以一个父亲的眼光设身处地传达了对孩子的关爱并对“好父亲”形象提出了一些设想与规约,而后者以一个儿子的视角感同身受地陈述了对父亲的抵触以及对“坏父亲”形象的某种表露与揭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经验与教训、主张与控诉、建构与拆解之间完成了对“怎样做一个好父亲”这一复杂命题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父亲 鲁迅 中国作家 异曲同工 奥地利 形象 杂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的抗战小说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佃强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3-127,共5页
新世纪的抗战小说与20世纪的抗战小说相比,数目更加繁多,描写视角更加扩展,涉及的问题更加深入,在战争反思、人性书写、民间话语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也在借鉴世界经典战争小说的同时不断确立自我的独特性。笔者以为,抗战小说要想取得更大... 新世纪的抗战小说与20世纪的抗战小说相比,数目更加繁多,描写视角更加扩展,涉及的问题更加深入,在战争反思、人性书写、民间话语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也在借鉴世界经典战争小说的同时不断确立自我的独特性。笔者以为,抗战小说要想取得更大的繁荣,需要作家确立人道主义立场和终极关怀意识,有宽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要抵制消费主义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并需要更多优秀的作家投入到抗战小说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抗战小说 战争反思 人性书写 民间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美史诗战争电影产生的文化语境
3
作者 赵佃强 时国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5-26,共2页
苏美两国拍摄了大量的以二战为题材的史诗性战争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了很好的比较研究对象。论文主要从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苏美史诗性战争电影所产生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由此揭示了两国电影在理念上的巨大差... 苏美两国拍摄了大量的以二战为题材的史诗性战争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了很好的比较研究对象。论文主要从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苏美史诗性战争电影所产生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由此揭示了两国电影在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和对战争的不同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性 战争影片 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说”到“散文”——论张承志创作文体的转变
4
作者 赵佃强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张承志 文学创作 文体 小说 散文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学教育家的田仲济先生
5
作者 赵佃强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1期10-15,共6页
现代学术史上,田仲济不仅是著名的现代文学史家、杂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强调文学教师的角色意识、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倡导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等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值得中... 现代学术史上,田仲济不仅是著名的现代文学史家、杂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强调文学教师的角色意识、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倡导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等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值得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仲济 教育思想 教学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死而生”的人性诉求与表达——观电影《深海长眠》有感
6
作者 赵佃强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37-38,共2页
西班牙导演亚利桑德罗·阿曼巴执导的电影《深海长眠》通过主人公雷蒙·桑佩德罗因瘫痪在床三十年而争取安乐死的故事,严肃探讨了关于生命和死亡这样一个沉重而具有哲理性的命题。影片弘扬了一种积极的"向死而生"的精... 西班牙导演亚利桑德罗·阿曼巴执导的电影《深海长眠》通过主人公雷蒙·桑佩德罗因瘫痪在床三十年而争取安乐死的故事,严肃探讨了关于生命和死亡这样一个沉重而具有哲理性的命题。影片弘扬了一种积极的"向死而生"的精神,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和哲理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以来我国抗战小说的电影改编
7
作者 赵佃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新世纪以来我国抗战小说的电影化改编主要通过浓缩、移植、复合与衍生四种方式完成。相较这一时期抗战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所流露出的大众通俗趣味,电影改编体现出更为明显的作者化倾向。这种作者化倾向具体又体现为误读意识、风格影像与... 新世纪以来我国抗战小说的电影化改编主要通过浓缩、移植、复合与衍生四种方式完成。相较这一时期抗战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所流露出的大众通俗趣味,电影改编体现出更为明显的作者化倾向。这种作者化倾向具体又体现为误读意识、风格影像与多元视角三个方面。与“红色经典”改编潮流、“抗日神剧”现象等所暴露出的错误历史观相比,新世纪以来抗战小说的电影改编具有相对严肃的历史省思意识,但个别作品仍流露出历史媚俗化与历史奇观化等不良倾向。在媒介融合所造就的视听史学的当下时代,抗战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呼唤更为严谨的创作姿态和更为充分的历史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抗战小说 电影改编 作者电影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