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力对稠油拟组分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莉娟 李舒彤 +3 位作者 陈龙 王田田 潘竟军 赵仁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5,共7页
为进一步明确稠油火驱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行为和产出原油组分变化规律,通过实沸点蒸馏法将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划分为不同沸程的拟组分,研究了体系压力对沸程高于350℃的稠油拟组分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在线性升温条件下进行燃烧池实验,研究... 为进一步明确稠油火驱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行为和产出原油组分变化规律,通过实沸点蒸馏法将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划分为不同沸程的拟组分,研究了体系压力对沸程高于350℃的稠油拟组分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在线性升温条件下进行燃烧池实验,研究体系压力对稠油各拟组分与空气反应时的产气体积分数、温度和放热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系压力对低温氧化阶段的加氧反应和脱羧反应有显著影响,且对低沸程拟组分的影响更加明显;沸程为350~420℃的拟组分在体系压力为3.0 MPa时的CO+CO_(2)生成量是其在1.0 MPa时的10倍;高沸程拟组分虽然受体系压力影响较小,但沸程大于500℃的拟组分的放热量可高达12.26 kJ/g;稠油火驱的改质效果取决于重质组分的消耗量和裂解反应。研究结果为火驱过程中稠油组分的缺失情况和油藏温度的合理分析及预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稠油 燃烧池 低温氧化 拟组分 体系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井地带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鑫 赵仁保 +4 位作者 孙梓齐 门子阳 何金堂 朱智辉 袁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7,共9页
火驱技术是注蒸汽开发后的有效接替技术,然而注蒸汽后近井地带储层形成的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的点火、火线推进和开采效果的影响尚未明确。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高含水饱和度的油砂填充到注气端附近,以模拟近井地带储层的高含水饱和度,... 火驱技术是注蒸汽开发后的有效接替技术,然而注蒸汽后近井地带储层形成的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的点火、火线推进和开采效果的影响尚未明确。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高含水饱和度的油砂填充到注气端附近,以模拟近井地带储层的高含水饱和度,并研究了近井地带储层的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的点火、火线推进特征及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井地带储层的含水饱和度高达91.7%时,依然可以实现成功点火,形成有效驱替。近井地带储层的水能起到蒸汽驱油作用,加快火线的推进速度,缩短油墙的形成时间,从而导致火驱受效时间提前,但也会降低火驱过程中的燃料消耗量和氧气利用率,导致火线前缘的燃烧效果变差和原油采收率的降低。研究成果可为蒸汽吞吐后转火驱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技术 蒸汽吞吐 含水饱和度 燃烧效果 火线前缘 近井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在页岩有机孔隙中存储及滞留特点的分子模拟
3
作者 白世勋 黄瑞 +2 位作者 赵仁保 秦子强 何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为研究废弃的页岩气藏有机纳米孔隙是否具有额外的存储H_(2)的潜力,以及降压释放的过程中H_(2)是否会在地层中发生滞留,通过分子模拟,对比了不同形状干酪根纳米孔隙中H_(2)和CH_(4)的分布规律以及在不同压力下H_(2)的存储-释放过程。结... 为研究废弃的页岩气藏有机纳米孔隙是否具有额外的存储H_(2)的潜力,以及降压释放的过程中H_(2)是否会在地层中发生滞留,通过分子模拟,对比了不同形状干酪根纳米孔隙中H_(2)和CH_(4)的分布规律以及在不同压力下H_(2)的存储-释放过程。结果表明,CH_(4)在干酪根孔隙中存在有限的优势吸附,随压力增加,该优势逐渐减弱。H_(2)与干酪根壁面间作用力较弱,限域效应不显著,不同孔隙尺寸、压力条件下,H_(2)在孔隙内均呈均匀分布,减压过程中不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H_(2)地下封存 氢能存储 纳米孔隙 限域效应 干酪根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水体对火驱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
4
作者 孙梓齐 赵仁保 +3 位作者 王田田 龙海庆 黄田 陈昌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针对注蒸汽开发产生的次生水体对火驱开采效果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不同含水量的油砂填充到燃烧管的中间部分,以模拟储层中的次生水体,研究次生水体对火线的传播特征和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水体有利... 针对注蒸汽开发产生的次生水体对火驱开采效果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不同含水量的油砂填充到燃烧管的中间部分,以模拟储层中的次生水体,研究次生水体对火线的传播特征和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水体有利于提高火线的推进速度,但会降低火线的燃烧稳定性。当次生水体的含水饱和度高于75.4%时,火线穿过次生水体后难以稳定地推进至生产井,导致开发效果较差;含水饱和度低于50.0%且有一定含油量的次生水体对火驱的开发效果影响不大,火线可以穿过次生水体并稳定推进。研究结果对认识储层中次生水体对火线的稳定推进、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注蒸汽开发油藏火驱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烧油层 次生水体 燃烧稳定性 火线推进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蒸汽开发后油藏火驱原位制氢可行性
5
作者 王田田 赵仁保 +3 位作者 蒋宁宁 李鑫 徐晗 王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针对注蒸汽开发后油藏中火驱原位制氢技术的可行性问题,通过燃烧管实验,开展了含水饱和度对稠油原位制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的存在增强了对流传热效应,为碳氢化合物中C—C和C—H的断裂提供了高温环境;并促进了稠油水热裂解、... 针对注蒸汽开发后油藏中火驱原位制氢技术的可行性问题,通过燃烧管实验,开展了含水饱和度对稠油原位制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的存在增强了对流传热效应,为碳氢化合物中C—C和C—H的断裂提供了高温环境;并促进了稠油水热裂解、焦炭气化、水汽变换等可逆反应向制氢方向移动,提高了制氢效果。在含水饱和度为24.58%时,温度最高达715.1℃,氢气体积分数最高为1.03%。研究结果验证了注蒸汽开发后稠油油藏火驱原位制氢的可行性,该研究对提高稠油火驱原位制氢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氢能 火驱 原位制氢 含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酸的缓蚀行为及其在岩心中的酸化效果 被引量:18
6
作者 赵仁保 岳湘安 +2 位作者 侯吉瑞 赵根 许润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9-152,共4页
采用盐容忍度较宽(0~120g/L)的微乳酸(O/W)体系,考察N80钢片、岩心砂分别在土酸及土酸微乳液中的化学反应,研究这2种不同的酸液体系在填砂管中的渗流、化学反应特征以及在天然岩心中的酸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微乳酸对钢片... 采用盐容忍度较宽(0~120g/L)的微乳酸(O/W)体系,考察N80钢片、岩心砂分别在土酸及土酸微乳液中的化学反应,研究这2种不同的酸液体系在填砂管中的渗流、化学反应特征以及在天然岩心中的酸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微乳酸对钢片、岩心砂的腐蚀(溶蚀)速度分别约是土酸的55%及60%;微乳酸在填砂管中的损耗速度也小于土酸体系。在50cm填砂管中,当注入速度为0.5mL/min,注入量为30mL时,土酸主要作用在注入端至20cm处,微乳酸在距注入端13cm处开始反应。在天然岩心中,土酸作用后注入端面变得疏松,而微乳酸作用后流出端面变得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酸 微乳酸 油藏 缓蚀 填砂管 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在原油中的扩散规律及变扩散系数计算方法 被引量:17
7
作者 赵仁保 敖文君 +3 位作者 肖爱国 严伟 于志海 夏晓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6-142,共7页
通过室内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建立CO_2在体相及多孔介质中变扩散系数的计算模型,得到不同黏度原油在多孔介质中的变扩散系数,并结合文献中的常扩散系数计算模型,利用MATLAB进行数据拟合与编程,对比分析两种计算方法下的平均扩散系数以... 通过室内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建立CO_2在体相及多孔介质中变扩散系数的计算模型,得到不同黏度原油在多孔介质中的变扩散系数,并结合文献中的常扩散系数计算模型,利用MATLAB进行数据拟合与编程,对比分析两种计算方法下的平均扩散系数以及CO_2在溶液中的传质扩散行为。结果表明:原油黏度越大,扩散系数越小,扩散平衡时间越长;采用变扩散系数可以更好地解释扩散过程中的非稳定阶段与稳定阶段,其扩散行为更符合实际条件下的扩散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系数 CO2 Fick定律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空气燃烧管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赵仁保 严伟 +4 位作者 孔垂显 秦军 史艳玲 魏易光 杨娇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3,共6页
针对新疆某油田J7井区稠油油藏条件,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研究了火驱过程中温度场及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影响火驱的重要因素。重点分析了火驱过程中油墙形成对高温燃烧前缘传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7井区稠油油藏... 针对新疆某油田J7井区稠油油藏条件,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研究了火驱过程中温度场及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影响火驱的重要因素。重点分析了火驱过程中油墙形成对高温燃烧前缘传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7井区稠油油藏原油在350℃且黏土存在条件下可实现点火及火线的推进;火线推进到燃烧管3/4处的采收率为60%;油墙的形成使得驱替压差增大,压降主要消耗在该段内,油墙的封堵效应,使得空气注入困难,燃烧变得不稳定。低渗稠油油藏火驱开发将面临2个难题:空气注入困难、火驱见效时间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发 就地燃烧 燃烧管 温度场 油墙 含油饱和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生气凝胶泡沫体系单液法深部调剖剂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仁保 岳湘安 +3 位作者 侯吉瑞 赵凤兰 许润璇 赵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2-365,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利用以石灰水处理油田回注污水时产生的污泥,制备自生气凝胶泡沫体系,用作单液法深部调剖剂.在密闭容器中,含62%碳酸钙和15%碳酸镁的污泥,与8%盐酸或8%盐酸+3.2%水玻璃+起泡剂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16℃),随初始压力的增大按... 本研究目的是利用以石灰水处理油田回注污水时产生的污泥,制备自生气凝胶泡沫体系,用作单液法深部调剖剂.在密闭容器中,含62%碳酸钙和15%碳酸镁的污泥,与8%盐酸或8%盐酸+3.2%水玻璃+起泡剂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16℃),随初始压力的增大按指数增大,0.8 MPa时反应基本不进行,与18%盐酸反应达到的平衡压力,随温度升高(14~60℃)略有增大(0.58~0.66 MPa).因此,此种泡沫体系的制备和注入应在加压条件下进行.以碳酸钙代替污泥与8%盐酸和3.2%水玻璃密闭反应,随碳酸钙量增大,体系pH值升高,成胶时间缩短,pH>4时成胶时间≤4小时,生成的水玻璃凝胶泡沫细小而稳定.通过具有含污泥段的高渗透石英砂填砂管分别注入8.2%盐酸、8.2%盐酸+起泡剂、8.2%盐酸+3.2%水玻璃+起泡剂,测绘注入压力曲线,只有注入第3种体系时注入压力才会持续地大幅度升高,最大压力超过注水压力100倍以上,产生了很强的封堵效果.图4表2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气泡沫体系 凝胶泡沫体系 高碳酸钙污泥 水玻璃 调驱剂 单液法 可行性 回注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接枝/硅酸钠复合凝胶体系的制备及封堵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仁保 侯永利 +2 位作者 刘翔 贺丰果 孙玉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97,101,共5页
对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反应条件后,再加入硅酸钠-USC(成胶控制剂)溶液,反应10 h后最终形成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凝胶。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体系中加入硅酸钠后,其储能模量和耗损模量均大于原接枝体系。相同条... 对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反应条件后,再加入硅酸钠-USC(成胶控制剂)溶液,反应10 h后最终形成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凝胶。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体系中加入硅酸钠后,其储能模量和耗损模量均大于原接枝体系。相同条件下,复合凝胶材料的柔量低于淀粉接枝体系,即其形变能力较差;随着温度的增加,复合凝胶的柔量降低,体系的形变能力随温度变化较敏感。封堵实验结果表明,不加硅酸钠的接枝共聚物对填砂管的封堵率达到97%,而复合凝胶材料的封堵率达到99.9%。这是由于硅酸钠凝胶的存在,增加了凝胶自身强度,生成的凝胶与岩石颗粒有一定的粘接力,从而明显提高了体系的封堵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 丙烯酰胺 可溶性淀粉 接枝共聚 复合凝胶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丙烯酰胺低质量分数接枝共聚反应及产物的流变特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仁保 岳湘安 张秋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2-84,共3页
对作为调剖剂的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进行了研究,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分数的降低,接枝共聚反应产物的储能模量即弹性明显降低,而耗损模量即粘性的降低幅度较小,反映了产物的分子质量在减小。在低质量分... 对作为调剖剂的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进行了研究,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分数的降低,接枝共聚反应产物的储能模量即弹性明显降低,而耗损模量即粘性的降低幅度较小,反映了产物的分子质量在减小。在低质量分数条件下,由于淀粉易沉降,造成其与丙烯酰胺单体共聚时体系的不均匀反应,体系上部呈溶液状态,而下部为冻胶;反应物质量分数越低,产物上部分出液体的体积越大。提高温度,缩短反应时间,分出液体的体积会减小。添加剂AL-3有助于水溶性淀粉的分散,从而使反应后体系的分水体积减小。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溶解时间越长、搅拌越充分,淀粉溶解越好,则反应后体系的分水体积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淀粉 接枝共聚 粘弹性 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改进的显色法定量测定水溶液中AM/AMPS共聚物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仁保 刘淑芹 +4 位作者 张金灵 张还恩 吕茂森 杨瑞敏 张小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6-278,共3页
中原卫城油田卫 18北块聚合物驱先导性试验中使用自产的AM/AMPS共聚物。对于该共聚物的定量测定 ,美国石油学会推荐用于聚合物HPAM的漂白法不适用 ,而显色法 (淀粉 碘化镉法 )经改进后在室内实验研究和矿场监测中均可用于该共聚物的分... 中原卫城油田卫 18北块聚合物驱先导性试验中使用自产的AM/AMPS共聚物。对于该共聚物的定量测定 ,美国石油学会推荐用于聚合物HPAM的漂白法不适用 ,而显色法 (淀粉 碘化镉法 )经改进后在室内实验研究和矿场监测中均可用于该共聚物的分析。对原显色法的改进包括 :用溴化钾 溴酸钾溶液代替有毒的溴水 ;不再使用碘化镉和硫酸铝 ;提高试液的缓冲性能。给出了各种标准溶液的浓度及每次测定中的用量 (每次测定取含共聚物的水样 2 0~ 5 0mL ,视其中共聚物浓度而定 )。以中试生产的共聚物为标样 ,建立了共聚物质量浓度 溶液吸光度标准曲线 ,在浓度 12 0~ 2 6 0mg/L范围内标准曲线呈线性 ,R2 =0 .970 3。用改进的显色法测定了共聚物在去油储层砂上的静态吸附量 ,与HPLC法结合 ,确定了共聚物驱区块 7口采油井的初始见聚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色法 定量测定 水溶液 AM/AMPS共聚物 采出水 聚合物驱油 中原卫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管中的酸化反应:沉淀及界面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仁保 岳湘安 +1 位作者 吴亚红 侯吉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93-798,共6页
利用玻璃微管模拟孔隙性油藏,研究了微乳酸(O/W)、土酸(即HCl/HF混合物)在不同内径的玻璃微管中的反应.结果表明,土酸对微管内表面的溶蚀速率较快,且在反应过程中发现有氟硅酸钾/钠沉淀析出;而微乳酸的反应速度较慢,反应过程中只发现一... 利用玻璃微管模拟孔隙性油藏,研究了微乳酸(O/W)、土酸(即HCl/HF混合物)在不同内径的玻璃微管中的反应.结果表明,土酸对微管内表面的溶蚀速率较快,且在反应过程中发现有氟硅酸钾/钠沉淀析出;而微乳酸的反应速度较慢,反应过程中只发现一些蚀斑.微管内径越小,则反应产生的气泡越易发生聚并,形成气液环状分布.土酸在管内不同位置处的反应速率不同,液气界面处的反应明显较快.在相同压力梯度下,50及25μm微管经两种酸液体系酸蚀后蒸馏水在其中的流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管中反应24h),即其流动能力明显增大;蒸馏水在经微乳酸酸化后的微管中流动能力增加得更明显.这不仅直观地证明了土酸在砂岩储层中酸化引起的二次沉淀反应,而且土酸在微管中反应的界面效应也制约了酸化效果,微乳酸在反应过程中不产生沉淀并能消除界面效应,因而是一种较理想的酸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酸 微乳酸 微管 低渗透油藏 酸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对硅酸钠-丙烯酰胺溶液聚合行为及产物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仁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600,共5页
研究了不同CO2分压下低浓度丙烯酰胺(AM)在硅酸钠溶液中的聚合反应行为,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流变仪及激光粒度仪等研究了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其流变特性.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的增加,产物的储能模量增加,即黏弹性增大;反应后生... 研究了不同CO2分压下低浓度丙烯酰胺(AM)在硅酸钠溶液中的聚合反应行为,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流变仪及激光粒度仪等研究了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其流变特性.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的增加,产物的储能模量增加,即黏弹性增大;反应后生成的硅酸凝胶镶嵌在聚丙烯酰胺高分子凝胶网格中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在超声波作用下,硅酸凝胶颗粒从体系中脱离,检测到的颗粒粒径范围在280~900nm之间,且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颗粒的平均粒径减小.结果表明,CO2的存在使得AM及交联剂的分子扩散速度增加,提高了AM分子之间及其与交联剂分子的接触几率,从而提高了产物的分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地质埋存 丙烯酰胺 硅酸钠 复合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液对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伤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仁保 沈积 +3 位作者 张文 吴亚红 张胜利 侯永利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5-127,共3页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的储层特征和储集体性质,研究了HPG植物胶水基压裂液对地层岩心的伤害规律,并评价了线型胶、冻胶、破胶残液等对碳酸盐岩裂缝的伤害程度。随着围压的增加,裂缝逐渐闭合,水测渗透率呈幂指数降低;而压裂液及其冻胶、破...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的储层特征和储集体性质,研究了HPG植物胶水基压裂液对地层岩心的伤害规律,并评价了线型胶、冻胶、破胶残液等对碳酸盐岩裂缝的伤害程度。随着围压的增加,裂缝逐渐闭合,水测渗透率呈幂指数降低;而压裂液及其冻胶、破胶残液对裂缝的伤害用滤失量进行表征,它们在裂缝中的滤失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t1≤4s。两个阶段的滤失特性与裂缝本身的渗透率及液体的黏度有关。冻胶体系在初始阶段的滤失量极低,后期阶段其滤失量急剧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初始起压阶段,储层较低的渗透率不仅可以产生较低的滤失,而且有助于形成高的破裂压力;压开后的破胶时间对裂缝的导流能力影响很大,即压开后破胶时间越短则对裂缝的倒流能力影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碳酸盐岩油藏 渗透率 滤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光油田稠油井筒掺稀降黏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仁保 衡明浩 贾莹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76,共5页
使用自主研制的稠油井筒掺稀降黏评价装置对春光油田稠油进行了掺稀降黏室内实验,研究了温度场对掺稀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掺稀位置及掺稀比进行了优化。通过设定4个恒温水浴温度分别为90℃、70℃、50℃及40℃来近似模拟井筒不同位置处的温... 使用自主研制的稠油井筒掺稀降黏评价装置对春光油田稠油进行了掺稀降黏室内实验,研究了温度场对掺稀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掺稀位置及掺稀比进行了优化。通过设定4个恒温水浴温度分别为90℃、70℃、50℃及40℃来近似模拟井筒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开展了不同条件下的掺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70℃井段,稠油降黏率为41%~69%;泵下掺稀降黏效果最好,出口处(40℃)原油降黏率达到86%。在模拟日产量为6 t的实验过程中,对5种不同掺稀比的掺稀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掺稀比在18%~22%时,原油黏度可以满足井筒安全生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发 掺稀降黏 掺稀位置 掺稀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性质对弱凝胶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先杰 宋新旺 +3 位作者 侯吉瑞 岳湘安 张立娟 赵仁保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4-87,共4页
为了克服常规实验装置的不足,明确多孔介质性质对弱凝胶体系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研究了弱凝胶体系通过玻璃微珠与石英砂填砂模型时的性能及其深部调驱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2种介质中的弱凝胶体系均可发生交联反应,经过水驱后... 为了克服常规实验装置的不足,明确多孔介质性质对弱凝胶体系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研究了弱凝胶体系通过玻璃微珠与石英砂填砂模型时的性能及其深部调驱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2种介质中的弱凝胶体系均可发生交联反应,经过水驱后2种介质中的弱凝胶均呈颗粒状。在玻璃微珠模型中,弱凝胶的动态成胶时间较短,生成的弱凝胶均匀分布于整个孔隙空间,残余阻力系数较大,在水驱作用下弱凝胶能够向深部运移并能在深部再次形成封堵,实现其深部调驱作用;而在石英砂填砂模型中,弱凝胶的动态成胶时间较长,生成的弱凝胶主要集中在近入口端,残余阻力系数较小,在水驱作用下弱凝胶能够向深部运移但被剪碎成细小颗粒,不再具有封堵作用,其深部调驱作用较差。多孔介质的剪切破碎作用是影响弱凝胶性质以及降低其深部调驱作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剪切破碎作用 深部调驱 玻璃微珠填砂模型 石英砂填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刘清华 吴亚红 +1 位作者 赵仁保 邹良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79,共4页
在特低渗储层的钻井、压裂等施工过程中,如果注入井液体配伍性不好,将严重影响储层产量。为了减少开发过程中对陕北特低渗储层的损害程度,对其长武区块延长组特低渗储层进行了敏感性评价(包括速敏性、水敏性、盐敏性、酸敏性和碱敏... 在特低渗储层的钻井、压裂等施工过程中,如果注入井液体配伍性不好,将严重影响储层产量。为了减少开发过程中对陕北特低渗储层的损害程度,对其长武区块延长组特低渗储层进行了敏感性评价(包括速敏性、水敏性、盐敏性、酸敏性和碱敏性评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长武1井表现为强速敏、盐敏和酸敏,水敏性为中等;早胜3井的速敏性和水敏性为中等偏强,盐敏性和碱敏性表现为中等,酸敏性较弱。采用恒压方法比较适合进行致密储层的敏感性实验,该项实验研究对指导延长组储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储层 实验方法 敏感性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凝胶堵水剂配方优化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冯兵 赵仁保 +3 位作者 李文魁 严曦 刘翔 岳湘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71,共5页
为改善涩北气田主力层系由于开发时间长而形成的高渗层出水低渗层产气的状况,利用正交静态试验,通过调整淀粉接枝体系的主剂和添加剂加量,对不同配方的成胶时间、成胶强度等性能进行了比较,优选出了适合涩北气田气井堵水用的淀粉接枝弱... 为改善涩北气田主力层系由于开发时间长而形成的高渗层出水低渗层产气的状况,利用正交静态试验,通过调整淀粉接枝体系的主剂和添加剂加量,对不同配方的成胶时间、成胶强度等性能进行了比较,优选出了适合涩北气田气井堵水用的淀粉接枝弱凝胶堵水剂。通过物理模拟试验对堵水剂在涩北气田储层条件下的注入特性和封堵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优选出的堵水剂配方成胶时间为8.2 h,成胶后静态屈服强度达到3.8kPa,另外该配方堵水剂对出水层具有选择性,具有高于20 MPa/m的封堵强度,并且不会封堵气层,表明该堵水剂对涩北气田具有良好的堵水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凝胶 堵水剂 封堵 注入压力 涩北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的阻力特性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尤源 岳湘安 +2 位作者 韩树柏 赵仁保 冯兵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99,共6页
为了建立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阻力特性的有效评价方法,并依据此法指导泡沫体系的应用,以辽河油田海外河区块储层物性为例,通过物理模拟研究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的阻力效应;提出多孔介质中泡沫封堵强度和有效期的量化指标,研究注入段塞、... 为了建立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阻力特性的有效评价方法,并依据此法指导泡沫体系的应用,以辽河油田海外河区块储层物性为例,通过物理模拟研究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的阻力效应;提出多孔介质中泡沫封堵强度和有效期的量化指标,研究注入段塞、气液比及段塞组合对封堵效果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对上述参数进行优化;通过驱油试验考察优化后的泡沫体系改善波及系数、稳定产油速度、控制含水率的作用机制及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结果表明:所获取的量化指标能客观反映出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的特性;试验条件下气液比和段塞组合对泡沫封堵强度和有效期的影响最大;优化后的体系在非均质储层模型中的两次封堵都取得了明显的增加产油速度和降低含水率的效果,提高采收率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多孔介质 泡沫体系 评价方法 阻力特性 海外河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