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宠辱若惊”章新解——基于简帛古本《老子》的讨论
1
作者 赵乾男 丁四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1,共10页
“宠辱若惊”章是人们讨论《老子》的焦点之一。郭店本“宠辱若■”的“■”字,应释为“■”,读作“撄”,而不应读作“荣”,其义为扰动、惊扰。对于此句,本文联系其他简帛本,从文字、句法、词源、文义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和论证。“何谓宠... “宠辱若惊”章是人们讨论《老子》的焦点之一。郭店本“宠辱若■”的“■”字,应释为“■”,读作“撄”,而不应读作“荣”,其义为扰动、惊扰。对于此句,本文联系其他简帛本,从文字、句法、词源、文义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和论证。“何谓宠辱”以下数句是为了说明老子对世俗宠辱所采取的态度。世人贵宠而厌辱,而老子则等同视之,甚至以宠为下。“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是两个贯通、递进的命题,人“贵大患”便是由惧辱而来的对生命本真的撄扰。“无身”与“贵身”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其理解“身”的角度不同,“无身”是实现“贵身”的手段与工夫。“无身”的“身”,专指不合于道之“身”,这是《老子》的特殊用法。“无身”并不是对个体生命之“身”的消解,而是对受到外在宠辱的撄扰、不合于道之“身”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宠辱若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易与意象美——萧萐父的易哲学思想探论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四新 赵乾男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45,共10页
1990年,萧萐父正式提出了“人文易”说。“人文易”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思想主旨。在继承王夫之以来“明有、尊生、主动”之大易精神的基础上,萧萐父以“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改革意识”“德业日新意识”“文化包容意识”阐... 1990年,萧萐父正式提出了“人文易”说。“人文易”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思想主旨。在继承王夫之以来“明有、尊生、主动”之大易精神的基础上,萧萐父以“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改革意识”“德业日新意识”“文化包容意识”阐明了“人文易”的精神内蕴,并用“民族魂”一词强化了它的重要性。随后,在“易道三分”说的基础上,萧萐父肯定了“神道意识”,认为可以把它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来看待。在推展“文化包容意识”的基础上,1993年萧萐父超越了民族主义立场,提出了他的文化哲学——通观—涵化说。1999年,萧萐父提出了“意象美”说,认为“意象”是《周易》特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传统诗、书、画的意蕴、意境实际上是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意象美”说与“诗化哲学”说所处理的问题层面不同。萧萐父是珞珈易学学派的开创者,王夫之是珞珈易学学派的远源,熊十力是其近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萐父 人文易 意象美 珞珈易学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