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有机物料性质对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子郡 黄菁华 +2 位作者 麦建军 胡斐南 赵世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0-995,共16页
【目的】探索在不同性质和用量的有机物料输入后黑土农田微生物碳组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明确东北黑土农田固碳的微生物过程,为黑土培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供试黑土采自黑龙江省克山... 【目的】探索在不同性质和用量的有机物料输入后黑土农田微生物碳组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明确东北黑土农田固碳的微生物过程,为黑土培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供试黑土采自黑龙江省克山试验站的典型黑土农田,供试有机物料包括玉米秸秆(S)、生物炭(B)、水溶性有机肥(D),各有机物料均设3个施用量水平(低量、中量和高量),并以施化肥(F)和不施肥(CK)为对照,共计11个处理。在培养开始后的第5、15、30、60、105天分别采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细菌生物量(Ba)、真菌生物量(Fu)和微生物残体碳(MRC)含量。细菌与真菌生物量以其特征磷脂脂肪酸含量表征,微生物残体碳由不同土壤氨基糖含量表征的细菌与真菌残体量转换计算。【结果】与CK和F处理相比,3类有机物料输入均增加了土壤SOC、MBC和MRC含量,提升了MRC对SOC的贡献(MRC/SOC)。土壤MBC和MRC含量随秸秆和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提升,随水溶性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在105天培养期内,所有处理MBC、MRC峰值均出现在培养第30、60天,3个有机物料分别以S3、B3和D1的提升效果最大。与CK相比,培养105天时S3、B3和D1处理的MBC分别提高了39.1%、8.2%和28.9%,真菌残体碳(FRC)含量分别提高了47.9%、43.5%和58.1%,S3和D1处理的细菌残体碳(BRC)含量分别提高了18.5%和16.5%。9个有机物料C/N和全氮(TN)含量与微生物碳组分的回归分析发现,有机物料C/N低于29.89、28.57时,分别与培养105天的MBC和BRC呈正相关关系,高于该阈值时呈负相关关系(P<0.05);有机物料TN含量低于0.18、0.11 g/kg时,分别与MBC和FRC呈正相关关系(P<0.05),超过该阈值时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BRC始终与有机物料T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在9个有机物料处理中,MBC占SOC的比例为3.8%~9.4%,MRC占SOC的比例则高达24.1%~35.3%。与CK和F处理相比,生物炭输入显著增加了SOC含量,但未显著提升MBC的占比;秸秆和水溶性有机肥输入显著提升了MBC和MRC占SOC的比例。【结论】含氮量较高、碳氮比值较低的秸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残体碳含量及其对有机碳的贡献,且高施用量时效果更显著;氮含量和碳氮比值低的生物炭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促进了真菌生物量和残体碳增加,但未提升微生物生物量碳对有机碳的贡献;含氮量高的水溶性有机肥低施用量时有利于提升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残体碳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但高施用量作用相反。因此,增加秸秆和生物炭投入量,控制水溶性有机肥投入量有利于微生物碳组分的积累,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 有机物料含氮量 有机物料碳氮比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残体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0
2
作者 赵世伟 苏静 +1 位作者 杨永辉 刘娜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28,69,共3页
应用分形维数和平均重量直径对宁南黄土丘陵人工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团聚体分形维数农田最大,山杏、沙棘和柠条其次,荒草地最小,分形维数与>0.25mm团聚体含量负相关。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柠条>沙棘>... 应用分形维数和平均重量直径对宁南黄土丘陵人工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团聚体分形维数农田最大,山杏、沙棘和柠条其次,荒草地最小,分形维数与>0.25mm团聚体含量负相关。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柠条>沙棘>荒草地>山杏>农田,平均重量直径与>0.25mm团聚体含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被恢复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在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方面,分形维数与平均重量直径间的相关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 分形维数 平均重量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温室遮荫对榕树和三雄蕊槟榔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赵世伟 刘东焕 +2 位作者 张佐双 高荣孚 刘玉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55,共6页
在夏季温室遮荫前后测定榕树和三雄蕊槟榔气体交换以及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榕树耐强光和高温 ,而三雄蕊槟榔对强光和高温敏感。遮荫前的高温强光下 ,三雄蕊槟榔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明显下调 ,榕树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在夏季温室遮荫前后测定榕树和三雄蕊槟榔气体交换以及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榕树耐强光和高温 ,而三雄蕊槟榔对强光和高温敏感。遮荫前的高温强光下 ,三雄蕊槟榔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明显下调 ,榕树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只有轻微下调。遮荫后 ,这种下调都得以减缓 ;但伴随日均光合有效辐射的大幅降低 ,三雄蕊槟榔和榕树的日均净光合速率也降低 ,榕树的降低幅度略大于三雄蕊槟榔。以上结果说明 ,尽管夏季遮荫能够减轻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的下调 ,但遮荫也使植物日均净光合速率下降 ,对喜光植物生长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温室 榕树 三雄蕊槟榔 光合作用 日均净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6
4
作者 赵世伟 管秀娟 吴金水 《灌溉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59,共4页
用盆栽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不同程度水分调亏试验结果表明 :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 3个阶段内 RW上限为 4 0 %、5 0 %、60 %的水分亏缺均引起了产量的极显著下降 ,而且水分亏缺越严重 ,产量降低越大。在 3个生育... 用盆栽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不同程度水分调亏试验结果表明 :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 3个阶段内 RW上限为 4 0 %、5 0 %、60 %的水分亏缺均引起了产量的极显著下降 ,而且水分亏缺越严重 ,产量降低越大。在 3个生育阶段内进行 RW上限为 4 0 %的水分调亏减产幅度都很大 ,而且 3个生育阶段之间差异不明显 ;进行 5 0 %、60 %水分调亏 ,其减产程度则与生育期有关。灌浆—成熟期的减产程度大于前二个时期 ,这可能与前二个阶段复水后作物的补偿生长有关。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也不同 ,拔节—扬花期水分亏缺主要减少了穗粒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期 水分调亏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产量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茶和山茶花的种间杂种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世伟 程金水 陈俊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4-47,共4页
该文报道了金花茶和山茶花的两个种间杂种,对黄色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两个品种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 金花茶 山茶 种间杂种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赵世伟 刘耀宏 +1 位作者 李壁成 安韶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8,共4页
计算了宁南半干旱山区上黄示范区的雨水就地利用和径流资源量雨水就地入渗集蓄量95.23×104m3,占雨水资源理论潜力29.65%。雨水径流资源量为15.85×104m3,占雨水资源理论潜力的5.85%,而目前示范区对降雨径流的集蓄能力仅为径流... 计算了宁南半干旱山区上黄示范区的雨水就地利用和径流资源量雨水就地入渗集蓄量95.23×104m3,占雨水资源理论潜力29.65%。雨水径流资源量为15.85×104m3,占雨水资源理论潜力的5.85%,而目前示范区对降雨径流的集蓄能力仅为径流资源总量的17.35%,开发潜力较大。开展了多年的雨水资源就地利用和异地利用技术系统研究,总结出了适宜本地区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半干旱山区 雨水资源 高效利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与天目地黄远缘杂交与自交的亲和性比较
7
作者 宋利娜 赵世伟 +4 位作者 郭佳 孙丽萍 衣彩洁 张华 张华丽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22-25,共4页
为获得既可在北京市露地越冬又具有高观赏价值的地黄属园林绿化应用新资源,开展了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和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以及二者种间正反交试验,采用TTC染色法对二者花冠完全展开第2天的花粉活性... 为获得既可在北京市露地越冬又具有高观赏价值的地黄属园林绿化应用新资源,开展了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和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以及二者种间正反交试验,采用TTC染色法对二者花冠完全展开第2天的花粉活性进行观察,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二者的柱头可授性,授粉后50 d统计各组合的结实率,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授粉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二者的花粉活力均达到90%以上,柱头可授性均较强。地黄自花授粉结实率为5.33%,异花授粉结实率为64.00%;天目地黄自花授粉结实率为0、异花授粉结实率为44.67%;地黄与天目地黄种间正反交结实率均超过70.00%。不同组合的花粉在柱头上均可萌发,并能通过花柱到达子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 种间杂交 结实率 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山区雨水资源潜力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世伟 李壁成 +2 位作者 苏静 杨永辉 刘娜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2,共3页
根据宁南半干旱山区固原上黄试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雨水集蓄资料,计算了试区雨水资源潜力,并对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试区雨水资源最大理论潜力为3211420m3,就地利用、异地利用和叠加利用三种利用方式的理... 根据宁南半干旱山区固原上黄试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雨水集蓄资料,计算了试区雨水资源潜力,并对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试区雨水资源最大理论潜力为3211420m3,就地利用、异地利用和叠加利用三种利用方式的理论潜力比例分别为28.73%、15.83%和55.44%。(2)试区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量为3086185m3,占试区雨水资源理论潜力的96.07%。(3)目前试区雨水资源现实潜力为需水总量为1872302m3,占可实现供水量的60.67%。从试区雨水资源的可实现潜力来看,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应适当地扩大雨水资源利用规模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资源潜力 宁南 半干旱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集地震与汶川地震、美国西部地震的近场区视波速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赵世伟 罗奇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92-195,共4页
视波速是由地震动平动分量计算转动分量的重要参数,利用10个台站30条集集地震波加速度记录按文中所述方法得出该场地视波速,并与他人计算的汶川地震和美国西部地区的近场视波速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由集集地震的视波速曲线与他人... 视波速是由地震动平动分量计算转动分量的重要参数,利用10个台站30条集集地震波加速度记录按文中所述方法得出该场地视波速,并与他人计算的汶川地震和美国西部地区的近场视波速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由集集地震的视波速曲线与他人用同样方法分别从汶川地震记录和美国地震记录得到的视波速大小与变化情况均有不同,这种差别会直接影响转动分量的计算精度。美国西部地区随频率增加又减小的趋势,但其他两个地区随频率保持缓慢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分量 集集地震 群速度 视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方法对改善肥料氮素运移及肥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世伟 陈国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179-184,共6页
通过改进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农田施肥的三种方法与现行两种施肥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施肥方法不仅能减少农田春麦系统中氮素NH3挥发,土壤残留,和不明途径损失,而且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使“三高一低”的... 通过改进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农田施肥的三种方法与现行两种施肥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施肥方法不仅能减少农田春麦系统中氮素NH3挥发,土壤残留,和不明途径损失,而且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使“三高一低”的氮素运移特征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还能提高肥料的增产作用。在三种改进的施肥方法中以1/4基肥+1/2深追+1/4叶喷的方法,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法 氮素运移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IO工程教育模式初级项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世伟 申利平 +1 位作者 李静昭 张迪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56-59,共4页
介绍了初级项目的实施背景,详细描述了初级项目课程的构思依据、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原则、试做与指导过程和初次运行情况,并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首次进行初级项目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收获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初级项目课... 介绍了初级项目的实施背景,详细描述了初级项目课程的构思依据、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原则、试做与指导过程和初次运行情况,并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首次进行初级项目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收获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初级项目课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为目前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及未来"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IO 初级项目 实践教学 设计-实现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玉米产量──因素模式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世伟 徐学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118-121,共4页
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氮、磷及种植密度对旱作地膜玉米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氮肥效应>种植密度>磷肥,且交互作用十分显著,对产量的贡献幅度可达2.3%~23.9%;并计算出宁南山... 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氮、磷及种植密度对旱作地膜玉米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氮肥效应>种植密度>磷肥,且交互作用十分显著,对产量的贡献幅度可达2.3%~23.9%;并计算出宁南山区正常降雨条件下,地膜玉米获得>9000kg/hm2产量可采用的栽培技术是:施氮量≥198kg/hm2,P2O5量127.5~183kg/hm2,玉米种植密度56500~606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玉米 产量模式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大树移栽技术
13
作者 赵世伟 张佐双 刘玉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1-3,共3页
该文论述了大型温室植物移栽的技术细节,对大型绞杀植物移栽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认为植物移栽应该切合实际,务必采取经济、实用、保险的措施.同时对高脂膜在大树移栽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高脂膜有助于移栽成活在于其能够减少植物的蒸腾.
关键词 移栽 植物 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农田春麦系统氮素运移现状及改善途径探讨
14
作者 赵世伟 陈国良 郭玉孝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57-61,共5页
作者运用15N同位素标记手段,结合田间氨挥发直接测定技术,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春麦农田氮素运移现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化肥氮素的高挥发,高残留,高不明途径损失和低利用率构成了该区旱作农田氮素“三高一低”的运移特... 作者运用15N同位素标记手段,结合田间氨挥发直接测定技术,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春麦农田氮素运移现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化肥氮素的高挥发,高残留,高不明途径损失和低利用率构成了该区旱作农田氮素“三高一低”的运移特征;并对改善氮素运移,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田 氮素运移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T的气象雷达系统深度测试平台研究
15
作者 赵世伟 孙俊卿 +1 位作者 魏国 刘贵行 《航空制造技术》 2016年第10期98-101,共4页
针对气象雷达系统专用测试设备利用率低、系统操作复杂等问题,在深入分析系统接口技术以及测试总线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通用测试设备的深度测试平台设计方案并进行了验证,这为实现通用化航电测试平台、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气象雷达系统 深度测试平台 机内自测试 测试总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好的植物
16
作者 赵世伟 《风景园林》 2012年第5期151-152,共2页
植物材料是营造园林景观最重要的素材之一。植物在体现景观的设计意图、地域风情、四季变化、文化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素材所无法代替的,而植物又是实现景观的生态功能的根本基础。植物材料的选择、设计、使用、种植、养... 植物材料是营造园林景观最重要的素材之一。植物在体现景观的设计意图、地域风情、四季变化、文化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素材所无法代替的,而植物又是实现景观的生态功能的根本基础。植物材料的选择、设计、使用、种植、养护等各个环节与园林景观的美学效果和生态效应紧密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材料 园林景观 设计意图 生态功能 地域风情 四季变化 文化特色 情感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沃特多功能保水剂保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39
17
作者 杨永辉 赵世伟 +2 位作者 黄占斌 白岗栓 刘娜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37,共3页
通过室内实验对沃特多功能保水剂在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土壤持水性能及保水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水剂在土壤持水方面,对黑垆土效果最明显,持水性均高于对照。而对土和黄绵土来讲,效果不太明显。但在土壤导水方面,黄绵土的改善效果最明... 通过室内实验对沃特多功能保水剂在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土壤持水性能及保水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水剂在土壤持水方面,对黑垆土效果最明显,持水性均高于对照。而对土和黄绵土来讲,效果不太明显。但在土壤导水方面,黄绵土的改善效果最明显,饱和导水率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多而增大;对黑垆土导水率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土来讲饱和导水率在施入保水剂后反而降低。在土壤抗蒸发方面,保水剂抗蒸发作用明显,随用量的增多而各土壤的蒸发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保水性能 黑垆土 塿土 黄绵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覆盖下子午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张红 吕家珑 +2 位作者 赵世伟 周群 陈小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6-69,共4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乔木≥草本>灌木>农田≥弃耕地;...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乔木≥草本>灌木>农田≥弃耕地;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其中农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全钾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速效磷含量为乔木≈灌木≈农田>草本>弃耕地;速效钾含量为乔木≥草本>灌木≥农田>弃耕地。由此可见,随植被演替阶段的提高,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养分含量逐渐升高。因此,在黄土高原丘陵区,坡地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 植被类型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对宁南山区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5
19
作者 张扬 赵世伟 +1 位作者 梁向锋 华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2,共6页
在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探讨大田施用PAM、沃特保水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AM、沃特均可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块茎产量,其中PAM 9.0 kg/hm^2(P3)和沃特15 kg/hm^2(W1)、沃特30kg/hm^2(W2)、沃特60 kg/h... 在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探讨大田施用PAM、沃特保水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AM、沃特均可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块茎产量,其中PAM 9.0 kg/hm^2(P3)和沃特15 kg/hm^2(W1)、沃特30kg/hm^2(W2)、沃特60 kg/hm^2(W3)处理马铃薯生物量和块茎产量显著高于CK(P〈0.05),增产效果最明显。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生长期各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淀粉积累期CK耗水量极显著高于施用保水剂处理(P〉0.01)。保水剂处理耗水量随着马铃薯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随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少。利用有序聚类分析得出,淀粉积累期降雨对土壤0-60 cm的水分储量有明显的补充,施用PAM和沃特两种保水剂,0-140 cm各层土壤储水量恢复相近,而140 cm以下土层沃特的恢复能力优于PAM,平均每20 cm土层储水量较PAM高6.2 mm。随着PAM施用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沃特保水剂则相反。沃特15 kg/hm^2和PAM 9 kg/hm^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水分产出效率最高。通过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特征得出,PAM的用量为9 kg/hm^2、沃特15kg/hm^2为最佳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沃特保水剂 马铃薯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苏静 赵世伟 +2 位作者 马继东 杨永辉 刘娜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52,179,共4页
运用碳库管理指数分析了被恢复后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增加各个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不同,草地减少,其他植被与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大。随着栽植年限的延长,土... 运用碳库管理指数分析了被恢复后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增加各个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不同,草地减少,其他植被与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大。随着栽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个土层都增加,且在0~30cm土层内增加的幅度都比较大。但是年限并不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说明植被恢复年限增加的是土壤非活性有机碳。植被恢复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天然草地增加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