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园伯克霍尔德氏菌来源酯合成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分子机制
1
作者 赖鲸慧 杨建平 +5 位作者 代梦琦 曾珊 赵蕾 杨冰艳 黄明泉 徐友强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84-195,共12页
目的:菌株BJQ0011是一株分离自酒曲并且可在水相体系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细菌,本文拟深入研究其水相体系合成脂肪酸乙酯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对细菌BJQ001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潜在水相体系酯合成酶,通过基因克隆表... 目的:菌株BJQ0011是一株分离自酒曲并且可在水相体系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细菌,本文拟深入研究其水相体系合成脂肪酸乙酯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对细菌BJQ001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潜在水相体系酯合成酶,通过基因克隆表达技术对潜在水相体系酯合成酶进行功能验证,利用分子对接分析酶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分子机制。结果:菌株BJQ0011为花园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nthina),基因JFN94_RS18195编码的酶可在水相体系催化合成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其中催化辛酸合成辛酸乙酯的效率最高。该酶的潜在催化三联体为Ser111-Asp241-His274,Ala22和Met112位点可能参与氧阴离子洞的形成。结合多配体分子对接结果,总结了酶JFN94_RS18195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分子过程。结论:本研究结果为白酒重要风味脂肪酸乙酯的合成提供微生物和酶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合成 脂肪酸乙酯 花园伯克霍尔德氏菌 浓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代谢低聚果糖/菊粉途径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赖鲸慧 祝元婷 +4 位作者 陈媛 唐林 陈贵希 李建龙 刘书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4-372,共9页
合生元又称合生素,指益生元与益生菌结合使用的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合生元具有多种益处,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选择对其最终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聚果糖和菊粉是合生元中常见的益生元,可被肠道内的乳酸菌选... 合生元又称合生素,指益生元与益生菌结合使用的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合生元具有多种益处,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选择对其最终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聚果糖和菊粉是合生元中常见的益生元,可被肠道内的乳酸菌选择性吸收,通过促进益生菌增殖的方式来改善机体健康。本文综述了乳酸菌对低聚果糖和菊粉的代谢差异及代谢途径,并从分子水平阐述水解酶、转运系统、调控蛋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探明乳酸菌调控低聚果糖和菊粉的代谢网络提供依据;同时总结了近年来低聚果糖/菊粉合生元的应用,为益生元与益生菌的进一步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合生元 低聚果糖 菊粉 代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污染现状及减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媛 赖鲸慧 +4 位作者 张梦梅 赵恬叶 王松 李建龙 刘书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5-292,共8页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因其稳定性和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因此,了解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现状,寻求有效措施控制...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因其稳定性和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因此,了解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现状,寻求有效措施控制污染已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特性,阐述了全球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现状,同时概述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减除技术,并对其减除技术发展进行展望,为减少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农产品 污染现状 减除技术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屠宰过程中猪胴体表面及环境的细菌菌相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唐林 郭柯宇 +5 位作者 赖鲸慧 李建龙 李琴 杨勇 邹立扣 刘书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3-209,共7页
应用传统培养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屠宰分割过程中猪胴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并对屠宰车间刀具和分割车间接触面进行细菌菌落计数,以确定屠宰分割过程中的关键污染环节。结果表明:测序共得到881458个有效序列,86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 应用传统培养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屠宰分割过程中猪胴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并对屠宰车间刀具和分割车间接触面进行细菌菌落计数,以确定屠宰分割过程中的关键污染环节。结果表明:测序共得到881458个有效序列,86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样品共注释到了22门、33纲、79目、162科、382属和613种的微生物信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门,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为主要的优势菌属。屠宰分割过程中群落多样性的排序为放血>脱毛>分割>开膛>冲淋>冷却,冷却环节胴体表面的微生物多样性最低,分割后有所增加,表明分割是关键污染环节。传统微生物计数与测序的结果一致,从脱毛到冷却环节,猪胴体表面各类微生物数量呈下降趋势,分割后显著上升;分割车间各接触面菌落总数平均为6.11(lg(CFU/cm^(2))),高于屠宰车间刀具(平均为4.86(lg(CFU/cm^(2)))),表明分割车间各接触面是关键污染源,进一步证明猪胴体分割环节为关键污染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胴体表面 屠宰分割 传统培养方法 高通量测序 细菌菌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