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测土施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贾良良 张朝春 +2 位作者 江荣风 陈新平 张福锁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63,共4页
本文系统评价了国外测土施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对国外测土施肥的步骤、实验室质量控制、测土数据的解释和施肥建议的形成进行了综述。并对国际上土壤测试方法、推荐施肥新技术以及测土施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 测土施肥技术 国外 应用 实验室质量控制 施肥建议 测试方法 发展趋势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氮营养诊断的无损测试技术 被引量:84
2
作者 贾良良 陈新平 张福锁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作物氮营养诊断 无损测试技术 便携式叶绿素仪 遥感测试技术 氮肥 推荐施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田产量水平下养分管理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贾良良 李春杰 +1 位作者 刘孟朝 韩宝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2期7125-7126,7132,共3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在河北辛集的32点田间试验,对高、中、低不同产量水平下农民习惯养分管理模式与基于养分平衡原理的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进行了... [目的]为探讨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在河北辛集的32点田间试验,对高、中、低不同产量水平下农民习惯养分管理模式与基于养分平衡原理的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在不同产量水平下,优化养分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率均高于农民习惯处理。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优化处理的小麦产量比农民习惯处理增加的幅度逐渐降低。在所有处理中,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均以高产水平下的优化养分处理为最高。[结论]基于养分平衡的优化养分管理模式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管理 氮肥 养分效率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肥料对河北省玉米的增产效果
4
作者 贾良良 杨云马 +1 位作者 杨军芳 黄少辉 《河北农业》 2020年第10期27-27,共1页
河北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在4500万亩,面积占全国9.5%,总产量1600万吨。位居第三,总产占全国9.0%,位居第五。近年来,随着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玉米专用肥料的广泛应用,氮、磷、钾养分的平衡施用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生产... 河北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在4500万亩,面积占全国9.5%,总产量1600万吨。位居第三,总产占全国9.0%,位居第五。近年来,随着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玉米专用肥料的广泛应用,氮、磷、钾养分的平衡施用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生产中逐渐向平衡施用的方向迈进,但是农田微量元素的缺乏逐渐成为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肥料 玉米专用肥 增产效果 玉米主产区 限制因素 平衡施肥技术 播种面积 平衡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杨云马 孙彦铭 +2 位作者 贾良良 孟春香 贾树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0-837,共8页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区底施氮肥深度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以及氮素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的氮肥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和^(15)N示踪试验的方法。小区试验设对照(CK),常规垄侧施氮(T-side),垄内...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区底施氮肥深度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以及氮素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的氮肥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和^(15)N示踪试验的方法。小区试验设对照(CK),常规垄侧施氮(T-side),垄内8 cm深(T-8)、16 cm深(T-16)、24 cm深(T-24)施氮和垄内3层施氮(T-all)6个处理,养分施用量为N 180 kg/hm^2,P_2O_5120 kg/hm^2,K_2O 150 kg/hm^2。示踪试验采用原位原状土柱法,设3个处理:^(15)N尿素施在8 cm深,另两层16 cm、24 cm施用普通尿素(N8);^(15)N尿素施在16 cm深,另两层8 cm、24 cm施用普通尿素(N16);^(15)N尿素施在24 cm深,另两层8 cm、16 cm施用普通尿素(N24);养分用量与小区试验相同。【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T-all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比T-24提高了8.45%,达显著水平;T-all、T-8、T-16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均高于T-side,分别比T-side提高了6.65%、3.29%和5.43%,所有施肥处理中以T-24的玉米产量最低。玉米各生育期的氮素吸收量也以T-24处理最低;与T-side处理相比,T-all处理的玉米氮吸收量在吐丝以前偏低,收获时稍高。夏玉米带状施肥主要影响垄内(施肥部位)土壤碱解氮含量,对垄间(非施肥带)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不大;与T-16、T-24深层施氮相比,T-side、T-8浅层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垄内表层土壤的碱解氮含量。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施于8 cm、16 cm、24 cm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37.24%、31.33%、18.75%。玉米收获后0—100 cm土层N24处理的氮素残留量显著高于N8和N16处理,并且N24处理的氮素残留主要分布在40—80cm土层。【结论】本区域夏玉米底施尿素的适宜深度为8—16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尿素 施肥深度 氮素利用率 氮素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高肥力土壤的持续供氮能力 被引量:19
6
作者 武俊喜 陈新平 +2 位作者 贾良良 张福锁 V.Rmheld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通过连续3年的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试验研究高肥力土壤的供氮能力。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高肥力土壤上,存在土壤供氮能力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但在连续3年3个轮作周期6季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都保持了较高的供氮能力,其中夏玉米季高于... 通过连续3年的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试验研究高肥力土壤的供氮能力。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高肥力土壤上,存在土壤供氮能力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但在连续3年3个轮作周期6季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都保持了较高的供氮能力,其中夏玉米季高于冬小麦季,不施氮处理在冬小麦季的相对产量保持在46%~76%,夏玉米季为69%~81%,轮作周期中土壤氮素的表观矿化量为125~184kg hm2,而供氮能力为123~190kg hm2。在考虑土壤供氮能力的基础上,基于土壤植株测试的氮肥优化管理,在连续6季作物中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氮肥用量,但却获得了同传统施氮处理一致的产量,保持了较低的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避免了过量施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 高肥力土壤 土壤持续供氮能力 土壤氮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与耕作栽培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小玲 贾良良 +3 位作者 韩宝文 李春杰 刘文菊 刘孟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4052-14056,共5页
[目的]为快速提高中低产田肥力和农田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农民习惯耕作栽培与高产栽培管理模式)和养分管理模式(传统养分管理模式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和... [目的]为快速提高中低产田肥力和农田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农民习惯耕作栽培与高产栽培管理模式)和养分管理模式(传统养分管理模式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在高产高效管理模式下,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农民习惯管理模式。经过5季作物的试验,高产高效管理模式的农田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72~3.01 g/kg,土壤全氮含量升高了0.12~0.16 g/kg,速效磷(O lsen-P)含量增加了5.2 mg/kg,速效钾含量升高了37.8 mg/kg。[结论]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高产高效管理模式是中低产农田作物产量提高和耕地地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养分管理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土壤肥力 耕作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沿湖农田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姗姗 刘文菊 +3 位作者 贾良良 张国印 茹淑华 张桂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41-1445,共5页
[目的]研究白洋淀沿湖农田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影响。[方法]选择2块具有代表性的农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该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适宜施氮量可显著提高... [目的]研究白洋淀沿湖农田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影响。[方法]选择2块具有代表性的农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该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适宜施氮量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及氮肥利用率。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其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0~90 cm土体中硝态氮累积量呈下降趋势。成熟期,当施氮量分别高于其适宜施氮量时,土体中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从而增加了硝态氮下移的风险。[结论]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益,在该试验条件下,马堡和张六试验点冬小麦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225、9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累积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ufer模型的京津冀农牧系统氮素平衡状况及化学氮肥减施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黄少辉 杨云马 +5 位作者 侯亮 刘迎夏 宋大利 杨军芳 何萍 贾良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3,共12页
【目的】明确京津冀地区农牧系统氮素流动及平衡特征,解析化学氮肥减施潜力,从而为该地区化肥零增长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文献数据及2017年统计数据,采用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 【目的】明确京津冀地区农牧系统氮素流动及平衡特征,解析化学氮肥减施潜力,从而为该地区化肥零增长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文献数据及2017年统计数据,采用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以“农田–畜牧”系统为研究对象,量化京津冀地区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利用效率,并针对输入输出平衡施氮和增加畜禽粪便还田量替代化肥两种措施,通过情景分析评估该地区化学氮肥减施潜力。【结果】京津冀地区农田系统和畜牧系统氮素输入量分别为296.1万t和133.6万t,农牧系统氮素总体输入量为306.6万t,其中化学氮肥是最大的输入项,占总输入量的62.5%。农田系统、畜牧系统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0.6%和25.0%,农牧系统整体氮素利用率为33.8%,农牧系统氮素循环再利用率为55.2%,生产单位氮含量食物产品所需氮素投入量为3.0 kg/kg。在该地区,土壤氮素累积量为51.2万t(占总输入量的16.7%),环境排放总量为140.4万t(占总输入量的45.8%)。环境排放中,氨挥发(包括农田和畜禽粪便氨挥发)和畜禽粪便水体排放与堆置为占比最大的两种损失途径,分别占总氮投入量的21.0%和9.5%。氮素土壤累积和畜禽粪便水体排放与堆置为两种最易调控的损失途径。通过输入输出平衡降低氮素土壤累积量,此地区有40%的氮肥减施潜力,此时,农牧系统氮素总投入量为230.0万t,农田和农牧系统氮素利用率分别较当前增加14.1和11.3个百分点;继续优化氮素管理,增加部分畜禽粪便还田量(减少水体排放与堆置部分)以替代化肥,则该地区有50%的氮肥减施潜力,且在此状态下,农牧系统氮素总投入量为210.8万t,较当前降低31.2%,农田系统和农牧系统氮素利用率分别增加15.3和15.4个百分点,氮素环境排放量降低36.2%,氮素循环再利用率增加20.0%,食物氮代价降低33.3%。【结论】化学氮肥施用量大,农牧分离是京津冀地区农牧系统氮素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农牧系统氮素管理中,通过平衡作物生产中的氮素投入,系统氮素投入的减少潜力为40%。如果能进一步合理利用有机资源,增加畜禽粪便还田率,化学氮肥减施的总潜力可达50%,并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氮素的环境排放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Nufer模型 氮素平衡 氮素利用率 减施潜力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田土壤培肥技术要点
10
作者 杨军芳 贾良良 杨云马 《现代农村科技》 2015年第21期41-41,共1页
土壤是小麦生长的载体,为小麦提供了必须的生长条件,土壤肥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麦的产量水平,因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对小麦的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河北省小麦生产存在的土壤障碍问题并结合自己实践经验提出了小... 土壤是小麦生长的载体,为小麦提供了必须的生长条件,土壤肥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麦的产量水平,因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对小麦的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河北省小麦生产存在的土壤障碍问题并结合自己实践经验提出了小麦田土壤培肥的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田 土壤培肥 河北省小麦 障碍问题 改良土壤 高产麦田 深松 腐熟剂 腐解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养分平衡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慧敏 杨云马 +4 位作者 黄少辉 杨文方 邢素丽 杨军方 贾良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9-709,共11页
小麦-玉米轮作是华北平原主要的种植模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不施肥(CK)、优化施肥(OPT)和农户习惯施肥(FP)方式连续8年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养分平衡、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 小麦-玉米轮作是华北平原主要的种植模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不施肥(CK)、优化施肥(OPT)和农户习惯施肥(FP)方式连续8年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养分平衡、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季、玉米季和周年轮作中,OPT较FP产量分别提高4.3%、5.3%和4.8%;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9.1%、31.7%和35.9%;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9.1%、40.4%和39.8%;钾肥偏生产力分别降低47.8%、47.3%和47.6%;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降低21.7%、21.1%和21.4%;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降低27.0%、27.5%和27.3%;净收益分别提高11.2%、11.4%和11.3%,农业生产成本分别降低3.7%、2.1%和3.1%,环境修复成本分别降低28.4%、17.3%和22.1%。周年轮作中,OPT较FP氮素盈余量降低105 kg·hm^(-2)(46.3%);磷素盈余量降低48 kg·hm^(-2)(53.3%);钾素从亏缺1 kg·hm^(-2)变为盈余59 kg·hm^(-2),满足了作物生长需求。连续8年,OPT较FP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3%,速效钾提高12.3%,有效磷降低27.8%。综上所述,与农户习惯施肥(FP)相比,优化施肥(OPT)具有高产、高收益以及环境友好的优势,为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高效绿色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优化施肥 养分平衡 温室气体排放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施硒对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硒富集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聂浩亮 黄少辉 +7 位作者 杨军芳 杨云马 张静 杨慧敏 杨文方 邢素丽 贾良良 岳增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97-2010,共14页
为评估我国冬小麦叶面施硒对籽粒产量、品质和硒富集的影响,收集了共计379组样本,利用Meta分析方法,以不施硒为对照组,叶面施硒为试验组,整合分析叶面施硒对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及硒含量的影响,并利用亚组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叶面施... 为评估我国冬小麦叶面施硒对籽粒产量、品质和硒富集的影响,收集了共计379组样本,利用Meta分析方法,以不施硒为对照组,叶面施硒为试验组,整合分析叶面施硒对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及硒含量的影响,并利用亚组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叶面施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硒肥相比,叶面施硒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80%、2.44%和764.56%。在不同区域,叶面施硒对冬小麦的提质增产效应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籽粒硒的富集效应整体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叶面施硒管理看,叶面施硒在灌浆-2前期喷施一次或孕穗期和灌浆前期喷施两次效果较好,叶面施硒量为15~60 g·hm籽粒可达到富硒标准及满足人体所需。土壤条件也是影响冬小麦叶面施硒提质增产效果的重要因素,土壤硒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对叶面施硒的-1增产效应有显著影响,在土壤硒含量为0.2~0.4mg·kg时叶面施硒提质增产效应最高,叶面施硒的增产效应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降低;土壤硒、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叶面施硒提质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全硒含量为0.2~0.4mg·kg^(-1)、全氮含量>1.5g·kg^(-1)、有效磷含量>20mg·kg^(-1)、速效钾含量为-1100~200mg·kg时,叶面施硒提质效应最明显;土壤硒、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叶面施硒对籽粒硒富集效果的重要肥力因素。冬小麦籽粒对硒的富集效应随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升高而显著提升,而在缺硒土壤(<0.2mg·kg^(-1))硒富集效应更高。因此,根据区域优化土壤条件和叶面施硒不仅能实现冬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协同提升、达到富硒标准,还能降低环境污染,为富硒小麦可持续生产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硒 产量 蛋白质含量 硒富集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遥感的夏玉米氮素营养动态诊断参数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玲 陈新平 贾良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1-269,共9页
【目的】近年来应用无人机进行作物生长、营养和植保信息的快速提取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对作物全生育期营养状况的动态诊断需要明确适宜的色彩参数。本研究通过田间氮水平试验,以无人机为平台利用可见光光谱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冠层氮素... 【目的】近年来应用无人机进行作物生长、营养和植保信息的快速提取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对作物全生育期营养状况的动态诊断需要明确适宜的色彩参数。本研究通过田间氮水平试验,以无人机为平台利用可见光光谱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冠层氮素营养进行监测,对基于可见光RGB图像的色彩参数与传统氮素诊断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比较色彩参数的变异系数以探明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氮素营养诊断的最佳色彩参数。【方法】于2015年6—10月,在河北省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基地设置不同氮水平田间试验,以夏玉米郑单958为供试作物,设5个施氮水平:0、102、145、189和250 kg/hm^2(分别以CK、70%Opt N、Opt N、130%Opt N、Con N表示),4次重复。分别在夏玉米六叶期(V6)、十叶期(V10)、吐丝期(VT)、籽粒建成期(R2)、乳熟期(R4)应用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技术获取夏玉米冠层图像,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经过一些图像处理后选用直方图程序提取图像的红光值R、绿光值G、蓝光值B、亮度值L,研究由此计算的12个色彩参数与传统氮素诊断指标(植株氮浓度、生物量和吸氮量)的相关性,结合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的大小综合分析筛选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氮素营养诊断的最佳色彩参数。【结果】红光值(R)、绿光值(G)、亮度值(L)、绿光标准化值[G/(R+G+B)]、蓝光标准化值[B/(R+G+B)]、绿光与红光的比值(G/R)、绿光与蓝光的比值(G/B)、绿光与亮度的比值(G/L)、红绿蓝植被指数(RGBVI)等在不同生育时期均与夏玉米的植株氮浓度、生物量和吸氮量有很好且一致的相关性,结合图像色彩参数的变异系数综合分析后,G/(R+G+B)、G/L在各生育时期与夏玉米常规的氮营养诊断指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介于0.641~0.944之间,且变异系数小而稳定,介于0.93%~4.30%之间,优于其他光谱参数,可作为基于无人机可见光技术用于各时期氮素营养动态诊断的最佳色彩参数。【结论】应用无人机可见光遥感进行夏玉米氮素营养动态诊断具有结果可靠、便捷、高效、非破坏性的优点,本研究结果对应用该技术进行较大区域的作物氮素营养动态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营养诊断 无人机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南冬小麦玉米耕地地力专项分析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克桐 黄少辉 贾良良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0年第11期53-59,共7页
河北省是全国小麦、玉米主要种植基地之一,小麦、玉米也是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2019年,河北省小麦(含冬小麦、春小麦)播种面积3483.75万亩,单产419.83公斤/亩,总产14625700吨;玉米播种面积5112.3万亩,单产388.6公斤/亩,总产19866398... 河北省是全国小麦、玉米主要种植基地之一,小麦、玉米也是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2019年,河北省小麦(含冬小麦、春小麦)播种面积3483.75万亩,单产419.83公斤/亩,总产14625700吨;玉米播种面积5112.3万亩,单产388.6公斤/亩,总产19866398吨。小麦、玉米产量位居全国第六位。河北省冀中南平原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耕地平整、土壤肥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播种面积 河北省小麦 耕地地力 冀中南 种植基地 冬小麦 分析报告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价格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张翠英 贾良良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第8期118-118,共1页
目前,国内市场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分析了价格上涨的原因以及对种植业的影响。1化肥价格上涨的原因1.1煤炭、天然气、硫磺、钾石盐、光卤石等生产化肥的原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费用的增加,拉动化肥价格大... 目前,国内市场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分析了价格上涨的原因以及对种植业的影响。1化肥价格上涨的原因1.1煤炭、天然气、硫磺、钾石盐、光卤石等生产化肥的原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费用的增加,拉动化肥价格大幅度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种粮积极性 钾石盐 人工费用 化肥价格 光卤石 价格上涨 持续上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耕地质量处于黄淮海区中上等水平
16
作者 郝东伟 刘克桐 贾良良 《河北农业》 2021年第2期35-35,共1页
>近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河北省2020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2020年139个县1000个监测点年度监测数据表明,我省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不断优化,总体处于黄淮海区中上等水平,为全省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发挥了重要基础支撑作用。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粮食单产 黄淮海区 基础支撑 河北省农业 历史新高 持续提升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