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植物遗存浮选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齐乌云 赵志军 +4 位作者 王树芝 刘长江 梁中合 贾笑冰 王金霞 《农业考古》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调查中进行的遗址灰坑植物遗存浮选中,包括炭化植物种子和木炭碎块,其中以粟、稻谷、黍等农作物为主,以块根植物、豆科、杏梅、猕猴桃等采集植物,狗尾草属、稗属、藜科、菊科、莎草科、苋科等杂草种子,以及...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调查中进行的遗址灰坑植物遗存浮选中,包括炭化植物种子和木炭碎块,其中以粟、稻谷、黍等农作物为主,以块根植物、豆科、杏梅、猕猴桃等采集植物,狗尾草属、稗属、藜科、菊科、莎草科、苋科等杂草种子,以及壳斗科栎木的木炭碎块为辅,说明当时的农业是以粟、黍为组合的旱作农业和水田稻作农业的混合经济模式,兼有少量的采集植物活动。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遗址中发现的莎草通常生长在湿地环境中,这种环境也适宜稻类作物的生长。遗址附近分布有以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史前先民利用的燃料很可能是栎木等木材,粟、黍、稻谷等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沭河上游 种子果实 木炭碎块 植物利用 史前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齐乌云 赵志军 +2 位作者 梁中合 贾笑冰 王金霞 《农业考古》 2015年第6期8-12,共5页
为了补充和验证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植物遗存的浮选结果,在区域聚落考古调查中,采集了遗址文化层的植硅体分析样品,进行了实验室酸碱处理和显微镜鉴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植硅体分析,验证了植物遗存浮选所揭示的龙山文化时期种... 为了补充和验证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植物遗存的浮选结果,在区域聚落考古调查中,采集了遗址文化层的植硅体分析样品,进行了实验室酸碱处理和显微镜鉴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植硅体分析,验证了植物遗存浮选所揭示的龙山文化时期种植水稻的结论,补充了大汶口文化晚期也种植水稻的结论,其中,在龙山文化时期,稻谷呈现出更重要的地位。沭河上游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虽与其当时的气候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但也不能忽视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大汶口晚期稻作农业的发展,除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当时人的生活习惯、认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沭河上游 史前遗址 植硅体 稻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人类的食物结构
3
作者 齐乌云 王金霞 +2 位作者 贾笑冰 梁中合 王树芝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共5页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研究中,本文采集了遗址动植物遗存的浮选样品、遗址及墓葬出土人骨的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样品、遗址文化层的植硅体和孢粉分析样品,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研究中,本文采集了遗址动植物遗存的浮选样品、遗址及墓葬出土人骨的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样品、遗址文化层的植硅体和孢粉分析样品,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阶段,当时人主要通过农业耕作、家畜饲养、采集植物(少量狩猎、捞贝)等生业方式获取食物资源,其中以农业经济为主,尤以种植水稻、粟、黍等农作物为主,其中大汶口晚期的食物结构存在贫富差异,普通人的饮食以粟、黍等C4植物为主,富有者的饮食以大米等C3植物为主,在其C3植物中,除了少量种植的稻米外,可能还包括胡桃属、榛属、栗属、豆科等采集植物。到了龙山文化阶段,稻作农业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沭河上游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 食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