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 被引量:9
1
作者 石伟平 郭静 +2 位作者 邢晖 贾沛韬 韩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力量。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要着力点;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路径。本刊聚焦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阐述见解和建议,以期为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 人才竞争力 立德树人 全国教育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如何彼此同情?--以休谟与卢梭的同情观为焦点 被引量:1
2
作者 贾沛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47,170,共11页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休谟 卢梭 道德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无支配的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 被引量:1
3
作者 贾沛韬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8-135,共8页
晚近共和主义学者所着力阐发的"第三种自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这种消极自由概念的恰切含义被阐释为"无支配"或"依赖之缺位",从而在某些重要方面根本地不同于自由主义式的以退... 晚近共和主义学者所着力阐发的"第三种自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这种消极自由概念的恰切含义被阐释为"无支配"或"依赖之缺位",从而在某些重要方面根本地不同于自由主义式的以退守至私人领域为特征的那种被阐释为"无干涉"的消极自由观。它最初源于罗马式传统在自权人与从权人之间所做的根本性区分,从而体现为一种基于主体而得以界定的自由理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受启发于运动者不受外在障碍地持续其运动状态的那种基于行动自身而界定的自由理论之间不可公度。尽管共和主义式消极自由概念的独特性常常遭受来自各种学术取向的质疑否定或不以为意,尽管政治哲学界对于共和主义自由观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那种以集体自治为特征的积极政治自由,但前者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至少在与后者同样的程度上不可替代。同时,由于诞生自同样的古代城邦政治实践,两种共和主义式自由又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正确回应相关学术质疑,尤其是来自自由主义的相关质疑,以及正确处理第二种消极自由与共和主义式积极自由之间的关系,对于恰当地理解几种自由概念而言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极自由 共和主义 无支配 依赖之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农村扫盲运动考察(1949—1966) 被引量:2
4
作者 孟强伟 贾沛韬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在1949年至1966年的农村扫盲运动中,福建通过举办冬学和推广“速成识字法”塑造农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凸显严肃的社会主义议题,并结构性地发明出农民的识字需求;通过“大跃进”及其后的扫盲工作促使农民在革命口号... 在1949年至1966年的农村扫盲运动中,福建通过举办冬学和推广“速成识字法”塑造农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凸显严肃的社会主义议题,并结构性地发明出农民的识字需求;通过“大跃进”及其后的扫盲工作促使农民在革命口号中奔向共产主义。在此过程中,若干具体措施的实行使得社会主义进入农民日常生活。这一系列革命性实践诠释出社会主义的诸多意涵,促使农民对其形成政治认同,展现了一幅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的丰富历史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盲运动 福建省 社会主义新农民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