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根表真菌群落与病原菌鉴定探究‘宁杞5号’枸杞根腐病的发生机制
1
作者 张亚亚 李盼盼 +2 位作者 高惠惠 贾晨波 徐春燕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8-248,共11页
【目的】比较两种植区易感病品种‘宁杞5号’枸杞健康株和患病株的根表真菌群落组成和分离到的腐根真菌,明确‘宁杞5号’根腐病的病原菌,探究两种植区‘宁杞5号’根腐病的发生原因。【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枸杞根表真菌群落的... 【目的】比较两种植区易感病品种‘宁杞5号’枸杞健康株和患病株的根表真菌群落组成和分离到的腐根真菌,明确‘宁杞5号’根腐病的病原菌,探究两种植区‘宁杞5号’根腐病的发生原因。【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枸杞根表真菌群落的组成特征,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两种植区枸杞腐根中分离腐根真菌,基于形态学和ITS、EF-1α基因序列对腐根真菌进行分类学鉴定,依据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两种植区‘宁杞5号’枸杞健康株和患病株之间的根表真菌群落组成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患病后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升高,被孢霉属(Mortierella)相对丰度降低,伴随着Fusicolla和Pseudogymnoascus等未知类群丰度增加,而两种植区健康株根表真菌群落结构趋于一致。自QXBZ腐根分离到36株真菌,分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solani)、红贝俄式孔菌(Earliella scabros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Penicillium pimiteouiense,自QTBZ腐根分离29株真菌,分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红贝俄式孔菌、粉红黏帚菌(Clonostachys rosea)、P.pimiteouiense、新知镰刀菌(F.andiyazi)、桃色顶孢霉(Acremonium persicinum),其中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频率在两种植区均为最高,尖孢镰刀菌次之。回接实验确定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新知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是‘宁杞5号’枸杞根腐病的病原菌,其中新知镰刀菌为新发现的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结论】‘宁杞5号’根腐病发生主要与根表真菌群落结构改变以及病原菌种类密切相关,与种植区关系不大,F.solani、F.oxysporum、F.andiyazi和R.solani是‘宁杞5号’根腐病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根表真菌群落 根腐病 病原菌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杞1号枸杞健康株与根腐病患病株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差异 被引量:12
2
作者 贾晨波 郭洋 +2 位作者 马成莲 苏建宇 徐春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31-1841,共11页
根腐病严重制约着枸杞产业的发展,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变化与植株根腐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宁夏枸杞根腐病发生与根表、根际和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十分必要。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枸杞健康... 根腐病严重制约着枸杞产业的发展,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变化与植株根腐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宁夏枸杞根腐病发生与根表、根际和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十分必要。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枸杞健康株和根腐病患病株的根表、根际及根围土壤中16S rDNA V3+V4区和ITS1片段进行测序,将结果质控后比对相关数据库进行注释和分析。真菌群落中丰度最高的门和属分别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细菌群落中优势门依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是丰度最高且在根表的丰度显著高于根际和根围土壤,根表、根际和根围3个部位的优势物种组成和占比均不相同。健康株根表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患病株(P<0.05),而二者的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功能预测也同样表明健康株和患病株之间的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差异较小,真菌群落中镰刀菌属的功能丰度较高,其在患病株根表和根际的丰度均大于健康株。综上,枸杞健康株和患病株之间,各样品中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比细菌群落大,二者根表真菌的差异最显著,患病株根表和根际的镰刀菌属的占比和功能丰度最大。该研究分别从土壤真菌和细菌两个角度阐述了宁杞1号枸杞健康株和根腐病患病株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差异,对宁夏枸杞根腐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根腐病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梗霉Z45产漆酶培养基的优化及其对染料的脱色 被引量:3
3
作者 贾晨波 苏一黄 +2 位作者 马秀梅 王春利 徐春燕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2-260,共9页
菌株Acrophialophora sp.Z45是一株产漆酶的端梗霉属真菌,本文依据不同培养基中菌株Z45对愈创木酚的氧化圈大小探究了影响该菌株产漆酶的因素并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其产漆酶培养基,进而比较了菌株Z45在土豆葡萄糖培养基和优化后的产漆酶培... 菌株Acrophialophora sp.Z45是一株产漆酶的端梗霉属真菌,本文依据不同培养基中菌株Z45对愈创木酚的氧化圈大小探究了影响该菌株产漆酶的因素并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其产漆酶培养基,进而比较了菌株Z45在土豆葡萄糖培养基和优化后的产漆酶培养基中的漆酶活力差异,最后基于漆酶与染料脱色的相关性评价了菌株Z45对8种合成染料的脱色能力。结果表明,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了菌株Z45优化后的产漆酶培养基为:基础产酶培养基中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C/N比为45∶1、pH为5.0;在优化后的产漆酶培养基中菌株Z45的漆酶活性显著提高;菌株Z45对溴酚蓝、中性红、亚甲基蓝、甲基蓝和结晶紫等5种染料均有一定的脱色能力,其中对三苯甲烷染料甲基蓝的脱色能力最强,菌株Z45的粗酶液能使甲基蓝快速脱色。在较低甲基蓝浓度的固体培养基上,甲基蓝完全脱色的时间不受染料浓度的影响;而较高甲基蓝浓度下,甲基蓝完全脱色的时间随染料浓度升高逐渐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梗霉 漆酶 正交试验 染料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氏链霉菌泰乐菌素还原酶基因编辑及其对泰乐菌素发酵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蒋玉婷 朱慧 +2 位作者 贾晨波 岳思君 苏建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8-523,共6页
目的对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泰乐菌素还原酶(tylosin reductase,SFR)进行改造以抑制其对泰乐菌素(tylosin)的还原作用,提高泰乐菌素发酵产量和产品质量。方法在前期对泰乐菌素还原酶编码基因第642位碱基进行定点突变形成终... 目的对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泰乐菌素还原酶(tylosin reductase,SFR)进行改造以抑制其对泰乐菌素(tylosin)的还原作用,提高泰乐菌素发酵产量和产品质量。方法在前期对泰乐菌素还原酶编码基因第642位碱基进行定点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642位后碱基进行敲除;对基因敲除菌株的生长以及发酵产物中泰乐菌素(A组分)和雷诺菌素(relomycin,D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获得了泰乐菌素还原酶基因部分序列敲除的弗氏链霉菌菌株M1-d1;该菌株培养过程中生长状态及稳定期生物量与原始菌株基本一致,菌落形态正常;泰乐菌素发酵产物中敲除菌株A组分相对含量较原始菌株相比增加了10.08%,而D组分相对含量较原始菌株减少68.75%。结论弗氏链霉菌泰乐菌素还原酶基因部分序列敲除不影响菌体正常生长,但能够抑制泰乐菌素还原酶对A组分的还原作用,提高泰乐菌素发酵产物中A组分含量,显著降低D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式链霉菌 泰乐菌素还原酶 泰乐菌素 雷诺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降解菌的分离 被引量:5
5
作者 徐春燕 贾晨波 +2 位作者 王涛 马秀梅 苏建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5,共5页
该文基于高通量技术,研究了石油污染对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选择培养基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石油降解菌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减少,且优势菌群发生显著变化,油污染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在... 该文基于高通量技术,研究了石油污染对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选择培养基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石油降解菌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减少,且优势菌群发生显著变化,油污染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在属水平上主要为Nakamurella、Pseudomonas、Proteiniphilum和Exophiala、Rhodotorula、Ochrocladosporium,这些微生物在石油烃类污染物的降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机油为唯一碳源从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能利用机油作为碳源或能源的细菌11株,利用漆酶氧化丁香醛联氮产生的颜色变化筛选出具有较大降解石油潜力的菌株A01和A07,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表明,2菌株分别为不动杆菌和假单胞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微生物群落结构 分子鉴定 不动杆菌 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杞7号枸杞根腐病发生的微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高惠惠 贾晨波 +2 位作者 韩琴 苏建宇 徐春燕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4-251,共8页
从根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病原菌两个角度探究宁杞7号枸杞根腐病发生的微生物学机制。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取腐根真菌,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真菌的分类,依据柯赫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患... 从根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病原菌两个角度探究宁杞7号枸杞根腐病发生的微生物学机制。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取腐根真菌,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真菌的分类,依据柯赫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患病株根表真菌群落结构已严重失衡,不仅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株,而且优势类群的变化很大。患病株根表的优势属为镰刀菌属和粘帚霉属,相对丰度分别为38.81%和31.24%;而健康株根表的优势属为被孢霉属(14.09%)和镰刀菌属(10.38%),患病株根表潜在的病原菌丰度显著高于健康株。从腐根样品中共分离到33株真菌,分属于镰刀菌属、青霉属、俄氏孔菌属和粘帚霉属4个属,其中分离频率最高的是镰刀菌属,达到75.76%。镰刀菌属的2个种: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均可致宁杞7号枸杞患根腐病。本研究明确了宁杞7号枸杞根腐病的发生不仅与病原菌关系密切,而且与根表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根腐病 病原菌 鉴定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荒漠植物对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徐春燕 王涛 +2 位作者 贾晨波 郭洋 苏建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46-2354,共9页
为了明确不同荒漠植物对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选择了荒漠化草原上5种典型的植物群落——贺兰山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 var.alanshanica)、斑子麻黄(Ephedra rhgtidosperma Pachom)/鹰爪柴(Convolvulus gortschakovii Schrenk... 为了明确不同荒漠植物对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选择了荒漠化草原上5种典型的植物群落——贺兰山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 var.alanshanica)、斑子麻黄(Ephedra rhgtidosperma Pachom)/鹰爪柴(Convolvulus gortschakovii Schrenk)、灰榆(Ulmus glaucescens)/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采集植物冠下的土壤,并以各群落中相应的裸地土壤作为对照,采用调查采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及酶活性,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RDA分析不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 7种植物均能提高N/P比,丁香使有机质增加最多,增加了119.2%,灰榆使速效钾增加最多,增加了211.7%,红砂使速效氮增加最多,增加了148.8%;(2) 7种植物均能增加两种或多种土壤酶的活性,亦使土壤中一种或多种营养成分提高,但不同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作用差异较大,其中,贺兰山丁香、灰榆、松叶猪毛菜、蒙古扁桃和红砂对土壤养分的富集效果较佳,是较为理想的植物群落类型,而斑子麻黄和鹰爪柴对土壤养分的改善作用很小;(3)土壤酶活性与各化学性质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植物能促使酶活性与各化学性质间的关系更密切;(4)荒漠植物使土壤酶与有机质、全钾、全氮、速效钾、速效氮等营养成分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速效钾和有机质是影响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综上,贺兰山保护区自然生境中的优势植物群落对土壤酶和营养成分的富集作用具有明显的物种效应,贺兰山丁香、灰榆、松叶猪毛菜、蒙古扁桃和红砂对荒漠土壤的修复作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草原 荒漠植物 土壤营养成分 土壤酶活性 RD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