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FET的PECVD SiN_x掺杂MoS_2的有效性与可控性
1
作者 战俊 粟雅娟 +3 位作者 罗军 贾昆鹏 段宁远 闫祥宇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9-234,共6页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成功生长出少层MoS_2薄膜,用Raman光谱仪对材料进行表征,验证了三层MoS_2材料的存在。基于CVD生长出的三层MoS_2薄膜材料完成了背栅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制作工艺研发。对MoS_2FET器件进行了电学特性表征,研制...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成功生长出少层MoS_2薄膜,用Raman光谱仪对材料进行表征,验证了三层MoS_2材料的存在。基于CVD生长出的三层MoS_2薄膜材料完成了背栅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制作工艺研发。对MoS_2FET器件进行了电学特性表征,研制的MoS_2FET器件的开关比可达到1.45×10~6,器件的电子载流子场效应迁移率约为1 cm^2·V^(-1)·s^(-1)。对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氮化硅(SiN_x)工艺掺杂MoS_2材料进行了研究,掺杂后器件的驱动电流提高了3倍多,验证了SiN_x掺杂MoS_2材料的有效性。通过控制PECVD SiN_x时间工艺参数对SiN_x薄膜厚度与掺杂浓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随着SiN_x薄膜厚度增加器件的驱动电流逐渐增强,验证了SiN_x掺杂MoS_2材料的可控性。最后,对PECVD SiN_x工艺掺杂MoS_2材料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MoS2 FET) 掺杂 二维(2D)半导体材料 过渡金属硫化物(TMD)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VD单层MoS_2 FET的光电探测器
2
作者 战俊 粟雅娟 +2 位作者 贾昆鹏 罗军 闫祥宇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37-443,共7页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在SiO_2/Si衬底生长出MoS_2材料,对材料进行喇曼光谱表征,验证了单层MoS_2的存在;基于CVD生长的单层MoS_2完成了晶圆级背栅场效应晶体管(FET)光电探测器的工艺研发;对MoS_2 FET器件进行了电学特性表征,开关比...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在SiO_2/Si衬底生长出MoS_2材料,对材料进行喇曼光谱表征,验证了单层MoS_2的存在;基于CVD生长的单层MoS_2完成了晶圆级背栅场效应晶体管(FET)光电探测器的工艺研发;对MoS_2 FET器件进行了电学特性表征,开关比可达到105数量级,场效应迁移率约为1 cm2·V-1·s-1,栅极漏电流为10-10 A数量级;对MoS2FET器件的光电特性进行了表征,该光电探测器具有普通光电导探测器的基本光电特性,其光电流随光照强度的增强以及源漏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由于栅极的调制提高了光电探测器的灵活性。通过控制栅极电压能够控制MoS2FET光电探测器的暗电流大小,实现对探测器η参数的有效调制。最后通过器件能带图对MoS_2 FET光电探测器的光电特性进行了阐释,为其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MoS2) 场效应晶体管(FET) 二维(2D)半导体材料 光电探测器 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掺杂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胡荣炎 贾昆鹏 +2 位作者 陈阳 战俊 粟雅娟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92-700,共9页
石墨烯被认为是在后摩尔时代可能取代硅成为构筑集成电路的主要材料,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要使石墨烯在电路中得到实际应用,其稳定、可控的掺杂至关重要。按照不同掺杂机理梳理了近年来关于掺杂石墨烯的研究,分析了表面转移掺杂和... 石墨烯被认为是在后摩尔时代可能取代硅成为构筑集成电路的主要材料,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要使石墨烯在电路中得到实际应用,其稳定、可控的掺杂至关重要。按照不同掺杂机理梳理了近年来关于掺杂石墨烯的研究,分析了表面转移掺杂和替位掺杂两种主流掺杂方法的掺杂机制,比较了不同掺杂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潜在的应用方向。由于简单表面转移掺杂和替位掺杂方法都使石墨烯掺杂后裸露在外界环境中,很容易受外界吸附物的影响,造成掺杂效果的退化,因此介绍了氮化硅钝化层和金属接触在石墨烯掺杂方面的独特优势,并且认为掺杂后隔绝石墨烯与外界环境是掺杂稳定存在的必要前提。最后,展望了掺杂石墨烯在未来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掺杂 吸附 替位 介质 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金属接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闫祥宇 粟雅娟 +3 位作者 贾昆鹏 李梅 马源骏 韦亚一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45-751,共7页
石墨烯/金属接触是石墨烯应用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其接触方式的不同,介绍了近年来关于石墨烯/金属接触的研究,主要分析了面接触与边缘接触的接触机理以及不同接触方式的器件结构,比较了各种接触方式的优劣。由于金属与石... 石墨烯/金属接触是石墨烯应用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其接触方式的不同,介绍了近年来关于石墨烯/金属接触的研究,主要分析了面接触与边缘接触的接触机理以及不同接触方式的器件结构,比较了各种接触方式的优劣。由于金属与石墨烯的电流主要通过边缘传输,通过在石墨烯与金属的接触界面引入边缘接触,增加了电流流经的路径,从而减小石墨烯与金属的接触电阻率。最后总结出边缘接触是最可能优化其接触电阻率的技术方案,并展望了石墨烯/金属接触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金属 面接触 边缘接触 欧姆接触 二维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哈密市某煤田沉积环境及聚煤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贾昆鹏 曲泽良 何玉亭 《山东煤炭科技》 2017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经过本区沉积环境分析,该区是吐哈盆地内中生代最晚接受沉积的含煤盆地,巨厚煤层形成具异地成煤特征。受构造牵引和重力作用影响,加大了巨厚煤层形成条件。物质主要来自盆地南部,进水初期深水中心在盆地东部,后逐步转移至盆地西部。
关键词 沙尔湖 中侏罗统 构造牵引和重力作用 巨厚煤层形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金属接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亚东 贾昆鹏 +1 位作者 吴振华 田汉民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二硫化钼(MoS2)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半导体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及电学特性,这使其在光电器件尤其是逻辑器件的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总结了MoS2的表面电荷转移掺杂和替位掺杂,并分析了不同掺杂方法的优劣,同时介绍了降低费米... 二硫化钼(MoS2)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半导体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及电学特性,这使其在光电器件尤其是逻辑器件的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总结了MoS2的表面电荷转移掺杂和替位掺杂,并分析了不同掺杂方法的优劣,同时介绍了降低费米能级钉扎效应的两种接触电阻的优化方法。依据肖特基理论改变金属功函数可以调节金属与MoS2的肖特基势垒高度,但由于金属与MoS2之间存在费米能级钉扎效应,接触时会产生较大的肖特基势垒,降低载流子的发射效率,从而增加金属与MoS2之间的接触电阻。最后,指出MoS2器件接触电阻的研究趋势并展望了MoS2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MoS2) 场效应晶体管 二维晶体材料 金属-半导体接触 功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MoS_(2)FET by in situ NH_(3)doping in ALD Al_(2)O_(3)dielectric
7
作者 Xiaoting Sun Yadong Zhang +6 位作者 Kunpeng Jia Guoliang Tian Jiahan Yu Jinjuan Xiang Ruixia Yang Zhenhua Wu Huaxiang Yin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560-564,共5页
Since defects such as traps and oxygen vacancies exist in dielectrics,it is difficult to fabricate a high-performance MoS_(2)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using 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Al_(2)O_(3)as the gate dielect... Since defects such as traps and oxygen vacancies exist in dielectrics,it is difficult to fabricate a high-performance MoS_(2)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using 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Al_(2)O_(3)as the gate dielectric layer.In this paper,NH_(3)in situ doping,a process treatment approach during ALD growth of Al_(2)O_(3),is used to decrease these defects for better device characteristics.MoS_(2)FET has been well fabricated with this technique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H_(3)in situ doping sequences in the growth cycle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Compared with counterparts,those devices with NH_(3)in situ doping demonstrate obviou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s:Ion/Ioff is improved by one order of magnitude,from 1.33×10^(5)to 3.56×10^(6),the threshold voltage shifts from-0.74 V to-0.12 V and a small subthreshold swing of 105 m V/dec is achieved.The improved MoS_(2)FET performance is attributed to nitrogen doping by the introduction of NH_(3)during the Al_(2)O_(3)ALD growth process,which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dielectric layer and the repair of oxygen vacancies in the Al_(2)O_(3)layer.Furthermore,the MoS_(2)FET processed by in situ NH_(3)doping after the Al and O precursor filling cycles demonstrates the best performance;this may be because the final NH_(3)doping after film growth restores more oxygen vacancies to screen more charge scattering in the MoS_(2)channel.The reported method provides a promising way to reduce charge scattering in carrier transport for high-performance MoS_(2)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Al_(2)O_(3)dielectric NH_(3)in-situ doping oxygen vaca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