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共同体焚毁”之后:论卡夫卡的当代意义
- 1
-
-
作者
曾艳兵
贾思稷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0,176,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之研究”(17AWW002)。
-
文摘
卡夫卡的小说描绘了共同体的焚毁,预示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卡夫卡一生似乎缺乏统一的坚定的宗教信仰,但他始终不缺乏对个人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就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摧毁之物”。在卡夫卡那里,希望是有的,但似乎不在这个星球上。逃出地球,流浪地球,或者就是人类最后的希望。卡夫卡最终抛弃了一切,他选择了创作,因而拥有了最后的希望。卡夫卡的作品总是纠缠在死亡与自杀这些致命的问题上,正如卡夫卡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深陷其中一样。在卡夫卡看来,那些最有意义的书就是一些类似自杀的书,“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
关键词
卡夫卡
“不可摧毁之物”
希望
死亡
-
Keywords
Franz Kafka
“Indestructible Element”
Hope
Death
-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