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紫叶甲成虫行为节律研究
1
作者 贾妮娅 陈晓卫 +3 位作者 陈焕文 解丹 宇佳 迟德富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2期1-6,16,共7页
为指导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的林间抽样调查、预测预报、性信息素提取鉴定、两性通讯机制建立以及为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室内雌雄配对隔离饲养的方法,对榆紫叶甲成虫的静息、移动、取食、交尾和产卵5种行为节律... 为指导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的林间抽样调查、预测预报、性信息素提取鉴定、两性通讯机制建立以及为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室内雌雄配对隔离饲养的方法,对榆紫叶甲成虫的静息、移动、取食、交尾和产卵5种行为节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在一天中,5种行为间的发生比例存在显著差异,由大到小为静息(71.41%)、交尾(15.63%)、移动(10.57%)、取食(1.94%)、产卵(0.45%)。雌雄成虫的行为均以静息行为比例最高,取食行为比例低于静息、交尾和移动。2)5种行为的高峰期不同,分别为静息11:00(85.80%)、移动20:00(20.00%)、取食16:00(4.60%)、交尾22:00(24.00%)、产卵4:00(2.40%)。3)不同时间段对榆紫叶甲成虫的各个行为均有影响。在白天和黑夜2种条件下,静息、移动和取食的发生率白天大于黑夜,交尾和产卵的发生率白天小于黑夜,交尾(U=0,P<0.001)和产卵(U=15.500,P<0.001)行为具有极显著差异;静息行为(U=30.000,P<0.05)具有显著差异;移动(U=54.500,P=0.324)和取食(U=50.000,P=0.211)行为无显著性差异。在一天6个时间段之间,静息(X^(2)=10.914,df=5,P=0.053)、移动(X^(2)=7.386,df=5,P<0.193)和取食(X^(2)=6.160,df=5,P=0.291)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交尾行为(X^(2)=20.944,df=5,P<0.001)存在极显著差异,产卵行为(X^(2)=14.921,df=5,P=0.05)存在显著差异。4)性别对各个行为的日节律有一定影响,在白天,雌成虫4种行为发生比例由大到小为静息、移动、交尾、取食,雄成虫4种行为发生比例由大到小为静息、交尾、移动、取食。在黑夜,雌成虫和雄成虫4种行为发生比例由大到小均为静息、交尾、移动、取食,雌雄虫发生静息和交尾行为的高峰期相同。时间变化和性别差异对榆紫叶甲成虫行为节律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紫叶甲 鞘翅目 成虫 行为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林小蠹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焕文 解丹 +4 位作者 贾妮娅 于欣禾 许建娇 迟德富 宇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6-241,246,共7页
为了探究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Fabricius)触角上感器的类型和数量,为进一步探索其对化学信号的感受机制奠定基础,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长林小蠹触角上存在5种类型的感器和少量腺孔... 为了探究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Fabricius)触角上感器的类型和数量,为进一步探索其对化学信号的感受机制奠定基础,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长林小蠹触角上存在5种类型的感器和少量腺孔,包括毛形感器(ST-Ⅰ、 ST-Ⅱ、 ST-Ⅲ亚型)、锯齿形感器(SZ-Ⅰ、 SZ-Ⅱ、 SZ-Ⅲ亚型)、刺形感器(Sch)、腔锥形感器(Sco)和芽形感器(BS)。毛形感器约占总感器数的61%,锯齿形感器在触角的每一节均有分布,占感器总数的24.7%,刺形感器分布在柄节基部和梗节,腔锥形感器只少量散生在部分毛形感器带上,数量约占4.1%,鞭节端部分布有0~3个芽形感器,且有个体差异。长林小蠹雌雄成虫间触角感器的结构和类型无明显差异,雌虫ST-Ⅰ比例稍多,雄虫ST-Ⅱ比例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林小蠹 触角 扫描电镜 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宋效惠 闫敦梁 +3 位作者 解丹 庄宇彤 贾妮娅 迟德富 《防护林科技》 2022年第1期1-4,17,共5页
为了研究樟子松梢斑螟(Dioryctria mongolicella)幼虫在樟子松栽植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并为该虫的野外调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8个聚集度指标和3种回归分析法对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 为了研究樟子松梢斑螟(Dioryctria mongolicella)幼虫在樟子松栽植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并为该虫的野外调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8个聚集度指标和3种回归分析法对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计算了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种群的最适抽样量并拟合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樟子松梢斑螟的8个聚集度指标均显示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种群,且个体之间相互吸引。随着田间平均虫口密度的增大,抽样数逐渐减少;随着允许误差逐渐减小,所需要的抽样数就越大。建立的序贯抽样表和最适抽样量表可在林间调查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樟子松梢斑螟 幼虫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东部地区梢斑螟种类鉴定及防治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吕春鹤 贾妮娅 +2 位作者 孙德莹 吕军 廖成家 《中国森林病虫》 2023年第3期48-52,共5页
为明确辽宁东部地区危害红松的梢斑螟种类及发生规律,有效解决梢斑螟防治药剂少、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形态特征比对和DNA条形码分子技术对梢斑螟种类进行鉴定,并选用8%噻虫胺微囊悬浮剂(CS)、3%高效氯氰菊酯CS、5%杀铃脲悬浮剂(SC)、5%氟... 为明确辽宁东部地区危害红松的梢斑螟种类及发生规律,有效解决梢斑螟防治药剂少、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形态特征比对和DNA条形码分子技术对梢斑螟种类进行鉴定,并选用8%噻虫胺微囊悬浮剂(CS)、3%高效氯氰菊酯CS、5%杀铃脲悬浮剂(SC)、5%氟啶脲乳油(EC)进行无人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辽宁东部地区发生的梢斑螟种类主要为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冷杉梢斑螟D.abietella和芽梢斑螟D.yiai;微红梢斑螟在宽甸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4种杀虫剂不同处理组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药剂量600 mL/hm2的8%噻虫胺CS和橙皮精油助剂混用的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93.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梢斑螟 种类鉴定 发生规律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油松球果小卷蛾生物学特性与分布初报 被引量:1
5
作者 邵凌松 郭鸿儒 +1 位作者 贾妮娅 宇佳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3期80-82,85,共4页
文章采用林间调查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地区油松球果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红松林区该虫1年1代,以蛹在林下枯枝落叶和疏松的土壤表面越夏越冬。5月中旬开始羽化产卵,卵散产于红松雌花(1年生球果... 文章采用林间调查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地区油松球果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红松林区该虫1年1代,以蛹在林下枯枝落叶和疏松的土壤表面越夏越冬。5月中旬开始羽化产卵,卵散产于红松雌花(1年生球果)或2年生球果上,卵期1~7 d,孵化后蛀入球果,一果多虫并可转移危害。幼虫期28~37 d,老熟幼虫6月末全部爬出红松球果,吐丝坠地并在林下一周内化蛹。根据2016—2021年的调查,该虫在黑龙江东部以红松为主要树种的森林中均有分布且危害较为严重,在许多林区造成的危害程度超过松梢斑螟属害虫,已成为造成红松种子减产和品质下降的首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油松球果小卷蛾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