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10和G/11木聚糖酶家族的不同热稳定性机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亮伟 张革新 +1 位作者 贺铁明 李炜疆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8,共7页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木聚糖酶初级序列中20种氨基酸同其最适温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在F/10家族中有正相关作用的氨基酸是W,负相关作用的是 A,D,H,S;理论上最高最适温度是119 8 ℃在G/11家族中有正相关作用的氨基酸是L,D,P,Y,负相关作...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木聚糖酶初级序列中20种氨基酸同其最适温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在F/10家族中有正相关作用的氨基酸是W,负相关作用的是 A,D,H,S;理论上最高最适温度是119 8 ℃在G/11家族中有正相关作用的氨基酸是L,D,P,Y,负相关作用的是 H;理论上最高最适温度为105 6 ℃.惊奇地发现在不同家族中 D起不同的作用,这只能从它们各自不同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上进行解释.从初级序列基础上证明了木聚糖酶的不同蛋白质家族有不同的热稳定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热稳定性 机制 蛋白质工程 氨基酸 蛋白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残留盐酸克伦特罗免疫原的合成与鉴定 被引量:2
2
作者 胥传来 王武康 贺铁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69-172,共4页
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只具有免疫反应性不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半抗原。本文采用重氮化法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交联,用紫外扫描和SDS变性凝胶电泳方法检验。并用合成的CL_BSA免疫小鼠,经ELISA检验,小鼠产生了针对CL的抗体,表明合成的CL_BSA... 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只具有免疫反应性不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半抗原。本文采用重氮化法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交联,用紫外扫描和SDS变性凝胶电泳方法检验。并用合成的CL_BSA免疫小鼠,经ELISA检验,小鼠产生了针对CL的抗体,表明合成的CL_BSA复合物具有免疫原性,为盐酸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克伦特罗 重氮化法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源食品中残留己烯雌酚免疫原的制备与表征
3
作者 胥传来 贺铁明 王武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5-117,共3页
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为人工合成的二苯乙烯类雌性激素药。本文采用碳二亚胺法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交联,经紫外扫描估算其交联率为22,SDS-PAGE实验初步表明,DES与BSA有交联。双向免疫琼脂扩散实验检测经DES-HS-BSA多次免疫... 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为人工合成的二苯乙烯类雌性激素药。本文采用碳二亚胺法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交联,经紫外扫描估算其交联率为22,SDS-PAGE实验初步表明,DES与BSA有交联。双向免疫琼脂扩散实验检测经DES-HS-BSA多次免疫的兔子的血清,结果表明,兔子产生了针对小分子DES的抗体,进一步说明了DES免疫原合成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烯雌酚 碳二亚胺法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克伦特罗免疫原的合成与鉴定 被引量:6
4
作者 贺铁明 胥传来 王武康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5-88,共4页
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只具有免疫反应性不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半抗原。本文采用重氮化法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交联 ,用紫外扫描和SDS变性凝胶电泳方法检验。并用合成的CL -BSA免疫小鼠 ,经ELISA检验 ,小鼠产生了针对CL的抗体 ,表明合成的CL... 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只具有免疫反应性不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半抗原。本文采用重氮化法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交联 ,用紫外扫描和SDS变性凝胶电泳方法检验。并用合成的CL -BSA免疫小鼠 ,经ELISA检验 ,小鼠产生了针对CL的抗体 ,表明合成的CL- BSA复合物具有免疫原性 ,为盐酸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克伦特罗 合成 鉴定 重氮化法 交联 牛血清白蛋白 免疫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克伦特罗免疫原的合成与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贺铁明 胥传来 王武康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盐酸克伦特罗 免疫原 合成 鉴定 酶联免疫吸附 残留检测 ELISA商品化试剂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得糊涂”与“糊涂教学”
6
作者 贺铁明 《四川教育》 2000年第2期23-23,共1页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我的作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效果 赏识 教师 作法 联系 角度 郑板桥 必然 人生哲学 具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