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芦笋EXP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茎伸长阶段表达分析
1
作者 李威龙 贺茂林 +6 位作者 仇公凯 李欢 李梦瑶 谢婉 鲜登宇 岳诚 郑阳霞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6-305,共10页
【目的】全基因组鉴定芦笋EXP基因家族成员,探究EXP基因参与芦笋嫩茎生长的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芦笋基因组中的EX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分析AoEXPs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目的】全基因组鉴定芦笋EXP基因家族成员,探究EXP基因参与芦笋嫩茎生长的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芦笋基因组中的EX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分析AoEXPs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芦笋基因组中共有23个EXP基因成员,随机分布在8个染色体上,编码蛋白均定位于细胞壁。结构和进化分析显示,23个AoEXPs基因可分为EXPA、EXPB及EXPLB 3个亚家族。所有基因均具有3个共同的motif结构,且启动子区域均含有数量不等的与植物激素、细胞分裂伸长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分析表明,在23个EXP基因成员中,17个EXP在芦笋茎伸长过程中表达,其中10个EXP成员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显著差异表达特征。进一步采用qRT-PCR验证发现,AoEXPs基因具有各自特异的时空表达模式,并与转录组表达丰度相一致。例如AoEXPA5、AoEXPA7、AoEXPA10和AoEXPB1这4个基因随着嫩茎的伸长,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进而可以推测这10个EXP基因成员可能参与了调控芦笋的伸长生长的过程。【结论】初步鉴定并提供了芦笋EXP基因家族成员信息,为今后进一步探索芦笋EXP基因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EXP家族 序列分析 茎伸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被引量:13
2
作者 贺茂林 肖增明 +2 位作者 李世德 黄成彬 李挺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7~58岁,平均35.8岁。L4~L58例,L5...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7~58岁,平均35.8岁。L4~L58例,L55例,L5~S18例,L4~S13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2例,E级18例。术前腰骶角为19°±3.5°。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500~900ml,平均700ml。无血管、神经及输尿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患者即可佩戴支具站立及下地行走。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7.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中,1例B级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腰骶角为26°±6.5°;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经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矫正畸形、稳定脊柱、预防植骨块移位、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段结核 病灶清除术 植骨 脊柱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和处理 被引量:11
3
作者 贺茂林 付睿 王莉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61-962,共2页
有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和处理,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国内尚缺少统一或规范的标准。最近,美国ASA等多学科发表了“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的处理指南”,美国AHA/ASA也更新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这2个指南对无症状性颈... 有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和处理,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国内尚缺少统一或规范的标准。最近,美国ASA等多学科发表了“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的处理指南”,美国AHA/ASA也更新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这2个指南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和处理提出了一些新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抗凝药 抗高血压药 降血脂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 被引量:36
4
作者 贺茂林 陈清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57-60,共4页
评价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的效果。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是溶栓治疗的基础。开展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需要探讨急性脑梗死的血管闭塞率和自然再通率 ,了解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 ,以及影响溶栓治疗血管开通的因素。针对上述有... 评价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的效果。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是溶栓治疗的基础。开展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需要探讨急性脑梗死的血管闭塞率和自然再通率 ,了解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 ,以及影响溶栓治疗血管开通的因素。针对上述有关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闭塞 再通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与脑卒中 被引量:7
5
作者 贺茂林 傅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19-221,共3页
关键词 偏头痛 脑卒中 神经功能 脑干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制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2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贺茂林 肖增明 +2 位作者 李世德 黄成彬 李挺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特制型人工膝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12例12膝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特制型人工膝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4.2岁(23~40岁)。结果... 目的:探讨利用特制型人工膝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12例12膝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特制型人工膝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4.2岁(23~40岁)。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较好的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120~180min,出血量为500~900mL,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5天内拔除引流管,术后引流量为300~700mL,平均450mL。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骨巨细胞瘤。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所有内固定物位置均良好。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无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中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肿瘤无复发。内固定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末次随访中,患者Enneking评分为15~28分,平均23.8分,其中≥18分为11例,优良率占92%。结论:采用特制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具有效果良好,肿瘤切除彻底,不易复发,患者能够早期开始正常生活等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膝关节 人工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的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贺茂林 张锦丽 陈清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99-101,共3页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 (urokinase,UK)静脉溶栓治疗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以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Ⅲcomplex ,TAT)作为凝血系统激活及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2 0例入院时 ...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 (urokinase,UK)静脉溶栓治疗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以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Ⅲcomplex ,TAT)作为凝血系统激活及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2 0例入院时 ,UK静脉滴注 30min后即刻、2h、4h、6h、8h、1d、3d及 7d血浆TAT进行动态观察 ,并与正常健康对照组 19名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UK溶栓治疗前TAT中位数为 5 .4μg L ,2 5~ 75百分位数为 4.0和 8.4μg L ,较正常对照组〔(3.1± 1.1) μg L)〕显著增高 (P <0 .0 1)。TAT在溶栓治疗后即刻 (中位数 12 .8μg L)及治疗后 2h(中位数 15 .4μg 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1) ,4h以后已基本恢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 (P >0 .0 5 ) ,但 7d时 (中位数 6 .7μg L)仍高于正常人 (P <0 .0 1)。 1例溶栓治疗后 8h出现血管再闭塞 ,其TAT下降后再次出现明显增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活性增加 ,UK溶栓治疗导致TAT短暂性进一步增高 ;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闭塞可能与TAT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Ⅲ 尿激酶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案 被引量:21
8
作者 贺茂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溶栓方案 发病时间 适应证 禁忌证 中心坏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贺茂林 肖增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66-470,450,共6页
糖皮质激素应用范围广泛且往往长期使用,它的主要副作用就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并增加骨折风险。并非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才会导致骨质疏松。老年人及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之前即存在骨矿密度低的患者,骨量丢失更加明显,更易导致骨折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应用范围广泛且往往长期使用,它的主要副作用就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并增加骨折风险。并非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才会导致骨质疏松。老年人及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之前即存在骨矿密度低的患者,骨量丢失更加明显,更易导致骨折的发生。除了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导致骨量丢失,如:基础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腺发育不全及低体重等。本综述说明了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危人群、发病机制以及如何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目前预防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依赖于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充足的蛋白质摄取,定期的体育锻炼。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双膦酸盐和甲状旁腺素的应用给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尽管我们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已有长足进步,我们还需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骨矿密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高血压的调控 被引量:3
10
作者 贺茂林 付睿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32-833,共2页
尽管控制高血压在缺血性脑卒中一级或二级预防方面可以使患者获益,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尚无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在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目前仍然争议很大。美国和欧洲的... 尽管控制高血压在缺血性脑卒中一级或二级预防方面可以使患者获益,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尚无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在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目前仍然争议很大。美国和欧洲的脑卒中指南基于专家共识指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最初48h内,除非反复测量(2次血压测量,至少间隔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卒中 脑缺血 血压测定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重视急性缺血性卒中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贺茂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337-338,共2页
目前,发病后3 h行的静脉内溶栓治疗疗效仍然是明显的,并获准应用于临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溶栓治疗方法.然而,静脉内溶栓治疗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等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很低,疗效欠佳;而动脉内溶栓治疗较静脉内溶栓虽有较高的... 目前,发病后3 h行的静脉内溶栓治疗疗效仍然是明显的,并获准应用于临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溶栓治疗方法.然而,静脉内溶栓治疗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等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很低,疗效欠佳;而动脉内溶栓治疗较静脉内溶栓虽有较高的再通率,但其优点却被时间耽误所抵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兼有静脉内溶栓治疗的快速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高再通率,似乎是解决血管闭塞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静脉联合溶栓 溶栓治疗 尿激酶 脑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 被引量:8
12
作者 贺茂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2期1825-1826,共2页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理解小剂量阿司匹林导致脑出血的危险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贺茂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2期95-97,共3页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对任何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可以使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约1/4,使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下降约1/3,使非致死性卒中风险下降约1/4,使血管性死亡风险下降约1/6,...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对任何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可以使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约1/4,使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下降约1/3,使非致死性卒中风险下降约1/4,使血管性死亡风险下降约1/6,且在长期使用时,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与较大剂量(160~325 mg/d,或500~1500 mg/d)具有相同或更好的疗效[1].尽管阿司匹林是效益风险比很高的药物,但是,目前在我国阿司匹林的使用率极低,冠心病患者中仅为14.38%,卒中患者中还不到14%,且对阿司匹林的使用极不规范,超过50%的患者使用50 mg/d以下的无效剂量[1,2].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有多种原因,除对阿司匹林存在模糊认识和缺乏指导等原因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许多医生并不了解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出血发生率,并过分担心阿司匹林的脑出血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脑出血 卒中 心血管疾病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应用的新动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茂林 李朱勤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1期41-43,共3页
以往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南没有推荐他汀类药物治疗,当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合并高胆固醇、冠心病或伴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时,按照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Ⅲ(National Cholester... 以往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南没有推荐他汀类药物治疗,当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合并高胆固醇、冠心病或伴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时,按照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Ⅲ(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NCEP ATPⅢ)的推荐,才应用他汀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他汀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届世界卒中大会概况
15
作者 贺茂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72-872,共1页
第六届世界卒中大会于2008年9月24~27日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召开。来自全球3000多位专家出席了大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400余篇,进行了25项专题讨论,包括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基因,神经保护治疗的新途径,脑损伤修复和康复,糖... 第六届世界卒中大会于2008年9月24~27日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召开。来自全球3000多位专家出席了大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400余篇,进行了25项专题讨论,包括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基因,神经保护治疗的新途径,脑损伤修复和康复,糖尿病、高血压与脑卒中,脑卒中与免疫,脑卒中与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服务和院前治疗,卒中单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内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溶栓治疗进展,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发展中国家的急性脑卒中治疗,神经影像学的未来,临床试验设计的有关热点问题,心脑对话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世界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神经保护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认知功能障碍 急性脑卒中 发展中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美国国际卒中大会概况
16
作者 贺茂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0-400,共1页
关键词 美国心脏病协会 卒中协会 国际 神经外科医师 神经介入 专家 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17
作者 贺茂林 曹起龙 朱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4年第2期74-75,共2页
为了探讨脑血管病(CVD)急性期血压增高与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LF)的关系,我们观察了37例CVD患者血浆EDLF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CVD急性期血浆EDL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组及其恢复期的水平均显著增... 为了探讨脑血管病(CVD)急性期血压增高与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LF)的关系,我们观察了37例CVD患者血浆EDLF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CVD急性期血浆EDL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组及其恢复期的水平均显著增高,且22例急性期血压显著增高者较另15例血压无明显增高者,有更进一步的血浆EDLF水平增高。这提示EDLF的产生和分泌过盛可能是CVD急性期血压水平增高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 洋地黄样因子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被引量:19
18
作者 殷宇慧 刘文宏 +5 位作者 虞峰 王卉 高凤莲 卢欣 陈靖 贺茂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598,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26例,共67支血管病变,血管影像(MRA/CTA/DSA)检查107支血管病变。TCD诊断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55.14%,特异性97.91%。诊断椎动脉狭窄敏感性88.89%,特异性97.63%;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敏感性46.43%,特异性94.29%;诊断大脑后动脉狭窄敏感性41.51%,特异性100%。结论 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TC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张国平 贺茂林 +1 位作者 王莉莉 陈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805-2806,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0例V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效果通过改良Hoehn-Yahr分期标准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VP患者均有脑卒中史,既往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0例V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效果通过改良Hoehn-Yahr分期标准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VP患者均有脑卒中史,既往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临床表现以偏瘫、少动为主,锥体束损害明显,静止性震颤少见,常伴有智能障碍等。颅脑MRI显示以基底核、脑室周围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多伴脑萎缩、白质疏松。改良Hoehn-Yahr分期及MMSE评价治疗前、治疗3周及3个月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P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多巴制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合,并辅以脑血管病综合治疗措施,对VP患者的肌强直、少动和震颤症状有一定改善,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左旋多巴 多巴胺激动剂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超早期溶栓及非溶栓远期功能改善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京 吴海艳 +2 位作者 韩淑玲 姚济荣 贺茂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431-243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患者远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患者87例(溶栓组)和非溶栓患者93例(非溶栓组),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4组...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患者远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患者87例(溶栓组)和非溶栓患者93例(非溶栓组),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4组,给予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分别为溶栓低强度组(A组,19例)、溶栓中强度组(B组,23例)、溶栓亚强度组(C组,21例)、溶栓高强度组(D组,24例)、非溶栓低强度组(E组,22例)、非溶栓中强度组(F组,25例)、非溶栓亚强度组(G组,24例)和非溶栓高强度组(H组,22例)。溶栓组给予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非溶栓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脑保护、神经营养治疗。两组患者均在症状、体征稳定48 h内开始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床椅转移训练、坐位立位平衡训练、步态练习、上下楼梯练习和手功能作业训练,为期4周。训练前及训练后,采用简式傅格-梅尔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分别比较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然后比较溶栓与康复训练强度两因素组成的8种条件下患者康复训练后的各项功能。结果 (1)不论是溶栓组还是非溶栓组,不同强度康复训练者训练前FMA、FIM、SS-QOL评分间均无差异(P>0.05)。康复训练后,B、C、D组FMA评分高于A组;C、D组FIM评分高于A组,D组FIM评分高于B组;C组SS-QOL评分高于A组,D组SS-QOL评分均高于A、B、C组(P<0.05)。康复训练后,G、H组FMA评分及FIM评分均高于E组;H组SS-QOL评分高于E组和F组(P<0.05)。(2)两因素多水平的方差分析显示,溶栓患者FMA、FIM、SS-QOL评分高于非溶栓患者(P<0.05);康复训练强度增加,患者的FMA、FIM、SS-QOL评分增加(P<0.05)。对于SS-QOL评分,溶栓与康复训练强度间有交互作用(P<0.05);A组SS-QOL评分低于H组,B组SS-QOL评分高于E组,C组、D组SS-QOL评分均高于E组、F组、G组(P<0.05)。结论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对于溶栓和非溶栓患者的远期功能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溶栓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运动敏感性更高。在最适训练强度范围内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可以使溶栓患者和非溶栓患者获得更快的运动恢复速度和更好的生存质量。非溶栓患者在发病初期选择较溶栓患者更高的训练强度可显著改善远期预后并缩小与溶栓患者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康复 训练强度 功能恢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