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箴规与中国文学叙事的救赎情结 被引量:3
1
作者 贺根民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32,共4页
惩恶扬善的道德箴规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民族心灵文化图景上形成一种追索历史、质问自我的叙事张力,这种拷问灵魂的理性主义取向,影响着中国文学宏大叙事的发展轨迹。对人性的挖掘,对故事结局的设置,呈现出一股基于民族心理积淀的... 惩恶扬善的道德箴规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民族心灵文化图景上形成一种追索历史、质问自我的叙事张力,这种拷问灵魂的理性主义取向,影响着中国文学宏大叙事的发展轨迹。对人性的挖掘,对故事结局的设置,呈现出一股基于民族心理积淀的救赎潮流。现实生活中的巨大情欲磁场,促使神道设教向人情回报位移,道德说教流于形式,其针对现实社会的救赎效果往往被汹涌的写情道俗思潮所冲蚀,受到一定范围的打压,消解了它的道德震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箴规 罪感意识 救赎情结 文学叙事 果报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札记》: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文本 被引量:4
2
作者 贺根民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9-73,共5页
《文心雕龙札记》突破以笺注、评点为主的传统读经之法,侧重理论阐释来探究《文心雕龙》的文论特质,凸显义理申发的色彩,奠定了现代"龙学"的研究基础。批判文以载道传统、推重科学求真意识,以及对文本内在体系的细细爬梳,《... 《文心雕龙札记》突破以笺注、评点为主的传统读经之法,侧重理论阐释来探究《文心雕龙》的文论特质,凸显义理申发的色彩,奠定了现代"龙学"的研究基础。批判文以载道传统、推重科学求真意识,以及对文本内在体系的细细爬梳,《文心雕龙札记》新中夹旧的文论书写形态标举了古代文论研究转型的一个典型文本,也开后世"龙学"研究的诸多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札记》 现代转型 典型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创新思维 被引量:4
3
作者 贺根民 《钦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9-72,共4页
撰写毕业论文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它决定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向。突破陈规,积极思考,就是脱离随人步趋的思维陈规,走向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自主探究,锐意求新,其实质就是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本位意识;开阔视... 撰写毕业论文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它决定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向。突破陈规,积极思考,就是脱离随人步趋的思维陈规,走向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自主探究,锐意求新,其实质就是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本位意识;开阔视野和发散思维往往是写作灵感勃发的先机。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统一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具体实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业论文 选题 创新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大杰的魏晋文化书写 被引量:2
4
作者 贺根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56-61,共6页
缘于历史境遇和生存体验的惊人相似类似,魏晋文化成为民国文人体认传统的文化磁场。刘大杰深谙魏晋文化穿越时空的存在价值,藉以梳理魏晋时代的宇宙学说、人生观、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盘活了魏晋文化的现代生机。他援西学以立论,关注传... 缘于历史境遇和生存体验的惊人相似类似,魏晋文化成为民国文人体认传统的文化磁场。刘大杰深谙魏晋文化穿越时空的存在价值,藉以梳理魏晋时代的宇宙学说、人生观、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盘活了魏晋文化的现代生机。他援西学以立论,关注传统文化演进的内在脉络,褒奖魏晋文化清新自由的学术风貌,彰显了魏晋文化应有的文化地位。他完整勾勒了鲜活如新的魏晋文化镜像,刘大杰的魏晋文化书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杰 魏晋文化 文化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白华的“晋人之美”言说 被引量:2
5
作者 贺根民 《美育学刊》 2013年第6期107-111,共5页
宗白华标榜散步美学,追逐晋人风致,礼赞晋人风韵之美,从而唤起国人对魏晋美学的重新关注。他以唯美的艺术来谋求生活的充实和诗意,晋人之美成为民国文人接纳传统资源的有效谱系。他的"晋人之美"言说为时代个性的解放寻觅到了... 宗白华标榜散步美学,追逐晋人风致,礼赞晋人风韵之美,从而唤起国人对魏晋美学的重新关注。他以唯美的艺术来谋求生活的充实和诗意,晋人之美成为民国文人接纳传统资源的有效谱系。他的"晋人之美"言说为时代个性的解放寻觅到了传统文化的因子,强化了世界美学中的中国声音,从而为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作出了典范性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晋人之美 艺术化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回《瀛奎律髓》的选诗观 被引量:1
6
作者 贺根民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方回《瀛奎律髓》荟萃了唐、宋律诗的精华,铸成元代诗学选本的文化昆仑。依律选诗、以格选诗和重视正确示学门径的选诗实践,显示方回独到的诗学追求,尽管他未能一以贯之其选诗标准,存有因人选诗情形,这仍不掩其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继往... 方回《瀛奎律髓》荟萃了唐、宋律诗的精华,铸成元代诗学选本的文化昆仑。依律选诗、以格选诗和重视正确示学门径的选诗实践,显示方回独到的诗学追求,尽管他未能一以贯之其选诗标准,存有因人选诗情形,这仍不掩其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回 《瀛奎律髓》 选诗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之辩:清末民初小说家的困惑与抉择 被引量:1
7
作者 贺根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43-47,共5页
中西文化语境的共生激荡孕育着小说的观念新质,传统的雅俗之辩因为异域文化的刺激和小说观念的自我更新,在以雅携俗和由雅回俗的途径中来回奔突,并形成错综复杂的雅俗观念渗透局面。雅俗共赏作为一种追求目标,也逐渐进入文人的研究视野... 中西文化语境的共生激荡孕育着小说的观念新质,传统的雅俗之辩因为异域文化的刺激和小说观念的自我更新,在以雅携俗和由雅回俗的途径中来回奔突,并形成错综复杂的雅俗观念渗透局面。雅俗共赏作为一种追求目标,也逐渐进入文人的研究视野,虽然这一理想境界的探究还不具备彻底解决的条件,但其含义特征和实现的机制已经进入小说家的讨论范畴,标志着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已初步突破传统的雅俗观念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观念 小说家 启蒙语境 市民文化 困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师培的魏晋文化发现 被引量:1
8
作者 贺根民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4期55-61,共7页
刘师培以色彩斑斓的一生抒写着民初的学术传奇,他以充沛的革命激情对魏晋学术大作翻案文章,倾注了解之同情,引发后人对魏晋六朝之学的广泛关注,重开新风而成就斐然。刘师培廓清玄学的有效因子,认为玄学的哲理况味已遥开宋明理学先河,张... 刘师培以色彩斑斓的一生抒写着民初的学术传奇,他以充沛的革命激情对魏晋学术大作翻案文章,倾注了解之同情,引发后人对魏晋六朝之学的广泛关注,重开新风而成就斐然。刘师培廓清玄学的有效因子,认为玄学的哲理况味已遥开宋明理学先河,张扬了玄学之于中华学术史上的应有地位,有利于民国文人重构新的文化接受图式。刘师培重新发现了魏晋六朝文学,客观标举了体认传统文化一个新的范式,他为民国文人全面体认中古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提供契机,铺设了后人继续拓进的基石。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魏晋文化研究热潮,凸显了魏晋文化精神的隔代嗣响,这一文化镜像折射了动荡时代内在契合的自由精神,这一热潮所包孕的民族意识展现了国粹主义的自觉姿态。尽管刘师培在玄学核心问题上突破有限,然其筚路蓝缕之力,功不可没。刘师培孜孜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质素,为竞逐西学的民国文人提供取资传统的文化新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魏晋文化 张扬玄学地位 重构文化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诗学的体系意识 被引量:1
9
作者 贺根民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38,共6页
王国维诗学的体系意识带有社会转型期新旧文化互渗的特征,人生指向和境界说确立其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纵横交织的结构和融通中西的方法论,强化王国维诗学的体系意识。《红楼梦评论》以西方理论为参照坐标,将中华传统经典置入... 王国维诗学的体系意识带有社会转型期新旧文化互渗的特征,人生指向和境界说确立其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纵横交织的结构和融通中西的方法论,强化王国维诗学的体系意识。《红楼梦评论》以西方理论为参照坐标,将中华传统经典置入先验的理论框架之中,借题发挥;《人间词话》融汇中国文论的生命感悟,彰显文论书写的民族化特质;《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诗学体系书写征程上一座精致的建筑物,其史学章法与分期论述方式彰显了现代体系意识。《红楼梦评论》生硬的体系建构色彩在《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中被逐步扬弃,这是一条立足民族文化本位、融汇中西的体系建构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诗学 体系意识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自觉:张竹坡、文龙《金瓶梅》人物评点差异溯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根民 《贵州文史丛刊》 2006年第3期30-34,共5页
张竹坡与文龙就吴月娘、孟玉楼、沈春梅三个人物形象的驳难,寄寓彼此对时世的慨叹,灌注各自的主体精神。在小说评点学史上,张竹坡、文龙都自觉探讨小说评点的内在规律,促进小说评点学的自我发展。考究张竹坡、文龙二人小说评点话语的歧... 张竹坡与文龙就吴月娘、孟玉楼、沈春梅三个人物形象的驳难,寄寓彼此对时世的慨叹,灌注各自的主体精神。在小说评点学史上,张竹坡、文龙都自觉探讨小说评点的内在规律,促进小说评点学的自我发展。考究张竹坡、文龙二人小说评点话语的歧异,他们所处的小说评点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各自对评点学内在规律的参透程度当为决定二人评点话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人物批评 文学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初小说广告与小说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贺根民 《大连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40-44,共5页
小说广告负载着晚清民初小说家的创作理念和批评意识,它记载了小说创作的原始资料,也为探究当下文人心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窗口。小说广告的宣传,刺激了晚清民初小说的繁荣,也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小说自身艺术的文体特质,构成了晚清民初... 小说广告负载着晚清民初小说家的创作理念和批评意识,它记载了小说创作的原始资料,也为探究当下文人心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窗口。小说广告的宣传,刺激了晚清民初小说的繁荣,也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小说自身艺术的文体特质,构成了晚清民初小说艺术生命贫乏的现实症结。小说报人的广告宣传策略与传播受众的消费效应形成互动,在传播实践的得失进退中谱写了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的多重变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广告 小说观念 小说期刊 程式化 短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名的魏晋情结发微 被引量:1
12
作者 贺根民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42-45,共4页
沉浸于社会人性的思考,发掘一连串发人深省的人文拷问话题,冲淡的外衣下让人去咀嚼苦味人生,废名孤独的耕耘姿态,显示了启蒙和救国话语之外的人文视域。废名小说的田园叙事,为动荡频仍的现代社会提供一方令人反思的人文自然。他尽心领... 沉浸于社会人性的思考,发掘一连串发人深省的人文拷问话题,冲淡的外衣下让人去咀嚼苦味人生,废名孤独的耕耘姿态,显示了启蒙和救国话语之外的人文视域。废名小说的田园叙事,为动荡频仍的现代社会提供一方令人反思的人文自然。他尽心领会并消化魏晋文学技巧,形成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魏晋情结 性情 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虐恋·妒宠·恐弃:潘金莲形象的异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根民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36-40,共5页
《金瓶梅》迥异于传统文化的人生思考和社会探究,从家庭的角度展示出情爱与死亡的双重主题。虐恋、妒宠、恐弃是潘金莲异化心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虐恋是恐弃的工具和手段,妒宠是虐恋、恐弃的官能呈现,潘金莲的一切畸型性格都可从其恐... 《金瓶梅》迥异于传统文化的人生思考和社会探究,从家庭的角度展示出情爱与死亡的双重主题。虐恋、妒宠、恐弃是潘金莲异化心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虐恋是恐弃的工具和手段,妒宠是虐恋、恐弃的官能呈现,潘金莲的一切畸型性格都可从其恐弃心理上找到问题最后的症结。她异化性格由来日渐,解读潘金莲这一符号,不应忽视一夫多妻制的残酷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金莲 虐恋 妒宠 恐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瓶梅》评点的死亡论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根民 《钦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9-42,共4页
《金瓶梅》评点家发掘人类潜意识最隐秘的情感体验,反思当下的生命形态和生活存在,阐释死亡书写的审美意义和叙事功能,拓展了死亡书写的存在价值。他们以死亡叙事为基点,切入人类的生命意识和透析黑色幽灵的道德言说方式,建构一幅惩恶... 《金瓶梅》评点家发掘人类潜意识最隐秘的情感体验,反思当下的生命形态和生活存在,阐释死亡书写的审美意义和叙事功能,拓展了死亡书写的存在价值。他们以死亡叙事为基点,切入人类的生命意识和透析黑色幽灵的道德言说方式,建构一幅惩恶扬善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小说评点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话“练字”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根民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0-42,共3页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认为,"练字"是实现文学活动主客体心神契合的有效途径。他着眼于全篇,选择贴切妥当的用语,既求语工,又求传神,强化练字去允符文学抒情的需要,阐发了基于文字拣选的文本细读和欣赏观。
关键词 傅庚生 练字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通中西的尝试——论刘永济的《文学论》
16
作者 贺根民 周海汀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8-83,共6页
刘永济先生的《文学论》是其在明德中学的文学课的讲义,体现古代文论现代性转化的客观需要,符合了当时学科教学之需。其对于碰撞交流中的中西文化采取积极应对的方法,既不盲目排外而固步自封,也不全盘西化而失掉了传统,用力很深,多有创... 刘永济先生的《文学论》是其在明德中学的文学课的讲义,体现古代文论现代性转化的客观需要,符合了当时学科教学之需。其对于碰撞交流中的中西文化采取积极应对的方法,既不盲目排外而固步自封,也不全盘西化而失掉了传统,用力很深,多有创见。主张采取务实的态度做好学术该做的事情,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吸收了西方进化论的文论观以及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尝试完成古代文论现代性的转化。虽然在理论的运用上还存在"以西律中"的倾向。但是其用西方科学方法,来探究古代文论存在问题的源头,正本清源的做法,给后学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科学方法 汇通中西 体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的名实错位与学者的抉择标准
17
作者 贺根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56-62,共7页
小说观念的名实错位不单是社会积习的无奈追寻,也是文人心态的曲折反映。社会舆论和文人心理同谋共构,杂体文类最终趋向文学小说层面的归依,小说观念亦由此呈现出历时性和共时性交相辉映的文学表征。对待小说观念的演变,我们不应是有意... 小说观念的名实错位不单是社会积习的无奈追寻,也是文人心态的曲折反映。社会舆论和文人心理同谋共构,杂体文类最终趋向文学小说层面的归依,小说观念亦由此呈现出历时性和共时性交相辉映的文学表征。对待小说观念的演变,我们不应是有意回避,而应当是放宽视野,重视小说本位及其周边环境,正视小说观念的芜杂现实,进而构建现代小说学,沿着小说研究的主体方向不断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观念 小说本位 名实 错位 学者眼光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学者——朱光潜的“魏晋人”人格理想及其救赎
18
作者 贺根民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朱光潜的"魏晋人"人格理想,高歌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理想人格期待和现实角色扮演的吊诡性,促使其正视板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强烈的担当意识催生朱光潜顺时达变的人格救赎模式。从"魏晋人"理想到出世——入世说,这不... 朱光潜的"魏晋人"人格理想,高歌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理想人格期待和现实角色扮演的吊诡性,促使其正视板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强烈的担当意识催生朱光潜顺时达变的人格救赎模式。从"魏晋人"理想到出世——入世说,这不但刻勒了时代变迁的印迹,更体现他顺时达变的人格建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魏晋人”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
19
作者 贺根民 《蒲松龄研究》 2011年第2期32-39,共8页
作为官修丛书的《四库全书》,是国家文化政策的具象折射,它反映乾嘉时期黜虚尚实的学术风气。托志幽冥的《聊斋志异》被斥逐的命运,是特定时代与主纂官个人嗜好的双重选择的结果。注重经世致用的纪昀,构筑了迥异于《聊斋志异》的《阅微... 作为官修丛书的《四库全书》,是国家文化政策的具象折射,它反映乾嘉时期黜虚尚实的学术风气。托志幽冥的《聊斋志异》被斥逐的命运,是特定时代与主纂官个人嗜好的双重选择的结果。注重经世致用的纪昀,构筑了迥异于《聊斋志异》的《阅微草堂笔记》小说创作模式,取法理路的差异,展示了不同的小说观念。小说之被官修丛书冷落是一种普泛的文化现象,《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恰好折射了小说备受轻视的经年的文化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 聊斋志异 选目标准 小说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质野取向与道德言说的嬗变
20
作者 贺根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8-71,共4页
质野情浓的文化元素促进了中国文论生命精神的张扬,"野"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它是文人实用思维与诗性追求的融合、凝聚。礼乐文化的人性化育功用束缚了文人自由精神的抒发,"野"不仅标榜着一种生命精神的高度,也是... 质野情浓的文化元素促进了中国文论生命精神的张扬,"野"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它是文人实用思维与诗性追求的融合、凝聚。礼乐文化的人性化育功用束缚了文人自由精神的抒发,"野"不仅标榜着一种生命精神的高度,也是文人自由天放的人文品格的集中反映。由单纯的宇宙自然向人文本体转换,"野"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世俗、体悟宇宙的文学批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言说 生命精神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