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小麦上短控释期尿素的适宜施用量与施用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靳海洋 谢迎新 +4 位作者 刘园 马冬云 朱云集 王晨阳 贺德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2-549,共8页
【目的】控释尿素受土壤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应用效果不一。对比相同施氮量下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与尿素分期施用,以及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追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可为控释尿素的合理施用提... 【目的】控释尿素受土壤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应用效果不一。对比相同施氮量下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与尿素分期施用,以及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追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可为控释尿素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选用新麦26为供试材料,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了冬小麦籽粒产量、主要品质性状、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设两个试验,试验1: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各设5个氮肥水平,即N 0、120、160、200和240 kg/hm2;试验2:设不施氮肥、N 200 kg/hm2总氮量下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均40%返青期追施3个处理。【结果】1)与不施氮(CK)相比,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分期施用普通尿素N 240 kg/h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N 160 kg/hm2除外)。然而,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同期追施普通尿素处理,增产率达15.8%;2)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较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的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湿面筋含量均有所提高,且两种尿素处理间籽粒容重在N 160 kg/hm2和N 200 kg/hm2时差异达显著水平。然而,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处理小麦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显著高于同期追施普通尿素处理;3)两种尿素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此外,与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相比,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减少了小麦拔节期追肥人工成本投入,但由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籽粒产量较低和氮肥价格较高,导致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然而,试验2结果表明,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处理氮素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素回收率)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同期追施普通尿素处理。【结论】本研究地区较适宜的推荐氮肥施用量为N 200 kg/hm2,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较适宜于劳力欠缺的农户,而对于个别劳力充足的农户则适宜采用分期追施普通尿素或者小麦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的氮肥管理技术。因此,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用工成本日益增加以及种粮比较效益持续降低的大环境下,氮素肥料合理选择和施用技术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普通尿素 冬小麦 籽粒产量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春连续干旱对冬小麦生育前期根系发育与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吴寅 贺德先 +2 位作者 周宏美 张均 段增强 《山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13-15,21,共4页
就秋冬春连续严重干旱对冬小麦生育前期根系发育及生理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条件下,单株次生根数、主茎次生根数、一级分蘖次生根数显著减少,根系活力显著降低,其中主茎次生根数减少和根系活力降低的程度达... 就秋冬春连续严重干旱对冬小麦生育前期根系发育及生理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条件下,单株次生根数、主茎次生根数、一级分蘖次生根数显著减少,根系活力显著降低,其中主茎次生根数减少和根系活力降低的程度达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秋冬春连续干旱 根系发育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防控途径 被引量:2
3
作者 高红云 杨习文 +3 位作者 贺德先 牛吉山 王晨阳 吴寅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139-144,共6页
白粉病是小麦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主要侵染麦株的营养器官,影响光合作用,进而严重制约小麦生长,造成减产,并改变籽粒品质。本文综述白粉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并提出了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品质 影响机制 防控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抗病、抗寒、广适小麦新品种豫农949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兰真 杨会武 +2 位作者 赵会杰 贺德先 杨会民 《农业科技通讯》 2006年第4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抗寒性 超高产 河南农业大学 抗病 最低气温 气候条件 小麦育种 暖温带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化学药物筛选
5
作者 梁金城 贺德先 李芝芳 《河南科技》 1991年第5期17-18,共2页
小麦粒重是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即便是生育前期和中期的生长发育都比较正常,即亩穗数和穗粒数比较稳定,有了高产架子,但由于后期粒重产生波动,也同样会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凡千粒重较高的年份,... 小麦粒重是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即便是生育前期和中期的生长发育都比较正常,即亩穗数和穗粒数比较稳定,有了高产架子,但由于后期粒重产生波动,也同样会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凡千粒重较高的年份,单产也较高,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极为显著(r=0.7100)。引起粒重变化的原因很多,如气象条件、品种、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等。其中,气象因子是影响粒重波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子粒 粒重 化学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肥施用方式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及籽粒淀粉含量与粉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东勇 杨习文 +1 位作者 贺德先 吴寅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78-82,共5页
以西农979和周麦1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硅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白粉病防控效果及籽粒淀粉含量和粉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硅肥能显著降低白粉病感病植株的病情指数,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底施硅肥+挑旗期喷施硅肥处理的防控效... 以西农979和周麦1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硅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白粉病防控效果及籽粒淀粉含量和粉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硅肥能显著降低白粉病感病植株的病情指数,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底施硅肥+挑旗期喷施硅肥处理的防控效果为最佳,灌浆中后期效果最为明显。硅肥不同施用方式均能提高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其中底施硅肥+挑旗期喷施硅肥处理增幅分别达到10.4%和24.7%,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同时可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提高面粉吸水率,降低弱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硅肥施用方式 白粉病 淀粉含量 粉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的中转模式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晨雨 杨习文 +2 位作者 李煜 张捷 贺德先 《农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9-22,共4页
为了研究如何提高黄淮海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近20年的关于秸秆处理的方法与综合利用的途径,发现作物秸秆具有阶段性过剩和存在空间不均衡的特点,而对作物秸秆运输和储藏成本较高,秸秆的分级、分类和转化技术的相对落... 为了研究如何提高黄淮海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近20年的关于秸秆处理的方法与综合利用的途径,发现作物秸秆具有阶段性过剩和存在空间不均衡的特点,而对作物秸秆运输和储藏成本较高,秸秆的分级、分类和转化技术的相对落后,限制了黄淮海地区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造成了秸秆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鉴于此,进行了黄淮海地区秸秆的中转途径的探讨,即建立"农田—中转站—工厂/农户"的中转站模式,连接秸秆从农田到工厂或农户的过程,在中转站中对秸秆进行预处理和粗加工,既可以减少秸秆的焚烧,促进秸秆的适量还田,使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程度提高,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秸秆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对于中转模式和国家匹配政策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优化中转模式与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势和经营方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秸秆 综合利用 中转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小麦不同生育期Zn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秋杰 贺德先 +6 位作者 周苏玫 徐凤丹 梅晶晶 申冠宇 周燕 杨蕊 杨习文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76-82,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2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锌配施方式对土壤和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中锌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主因子为氮肥(设3个施氮水平):N1(240 kg/hm2)、N2(180 kg/hm2)、N3(120 kg/hm2);副因子为锌肥(设4种施锌方式)... 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2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锌配施方式对土壤和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中锌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主因子为氮肥(设3个施氮水平):N1(240 kg/hm2)、N2(180 kg/hm2)、N3(120 kg/hm2);副因子为锌肥(设4种施锌方式):喷施等量蒸馏水(CK)、土施锌肥(Zn S 15 kg/hm2)、喷施锌肥(Zn F 1. 5 kg/hm2)、土施+喷施锌肥(Zn S 15 kg/hm2+Zn F 1. 5 kg/hm2)。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Zn S、Zn S+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Zn含量,增幅分别为11. 97%~26. 39%、17. 33%~51. 39%;根系Zn含量增幅分别为7. 67%~22. 36%、8. 84%~24. 48%。喷施锌肥对小麦叶部Zn含量影响显著,灌浆后期、成熟期Zn S+F和Zn F处理叶片Zn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4. 28%、53. 37%和69. 13%、52. 27%,且与Zn S处理差异也达显著水平;拔节期、灌浆前期Zn S和Zn S+F显著增加茎部Zn含量,增幅分别为14. 32%~16. 78%和35. 57%~38. 82%;成熟期Zn F、Zn S+F处理颖壳中Zn含量分别提高42. 77%和45. 10%;灌浆后期和成熟期Zn S、Zn F、Zn S+F籽粒中Zn含量分别提高4. 10%、43. 52%、43. 71%和3. 98%、34. 16%、38. 04%。成熟期不同处理间不同部位Zn含量大小表现为:籽粒>根>茎>颖壳>叶。综合分析可知,增施锌肥提高了土壤及小麦植株不同器官Zn含量,叶面喷施锌肥促进根、茎、叶、颖壳等营养器官中Zn向籽粒运输,使籽粒Zn含量积累达到最大值,提高籽粒Zn含量,且土壤和植株不同部位的锌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降低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ZN 氮锌配施 施锌方式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际解钾微生物与土壤钾含量、钾素利用率及根系活力的关系 被引量:18
9
作者 邓永兴 王文亮 +7 位作者 周苏玫 詹克慧 徐利利 付锦州 郭芳芳 韩亚倩 杨习文 贺德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7-1043,共17页
【目的】探讨肥料施用方式和施钾量对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及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土壤钾素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18-2020年连续两年,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肥料(A):设20%有机肥(鸡粪)+80%氮肥(A1),100%氮肥(A2)2个水... 【目的】探讨肥料施用方式和施钾量对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及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土壤钾素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18-2020年连续两年,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肥料(A):设20%有机肥(鸡粪)+80%氮肥(A1),100%氮肥(A2)2个水平;副区为施钾量(B):设不施钾(B1)、减量施钾80 kg/hm^(2)(B2)、常规施钾120 kg/hm^(2)(B3)、增施钾肥160 kg/hm^(2)(B4)4个水平;副副区为小麦品种(C):西农979(C1)、豫农202(C2)。分别在冬前、返青、拔节、开花、灌浆、成熟时,调查分析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小麦根系活力、钾素利用效率。【结果】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施钾量、品种及年份对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小麦根系活力、钾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均达5%或1%显著水平。在小麦全生育期内,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条件下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速效钾含量、根系活力显著提高,缓效钾和矿物钾含量降低;随施钾量提高,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速效钾含量、根系活力、钾素利用效率提高,而施钾量过大时则有所降低;有机肥和常规施钾量配施处理的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速效钾含量、根系活力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而缓效钾和矿物钾含量降低幅度最大。有机肥和钾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处理的钾素利用效率提高2.24%,与不施钾相比,在两年中常规施钾植株钾素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高可达75.15%,且有机肥和常规施钾配施处理下钾素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达4.6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与小麦根系活力、土壤速效钾、缓效钾或矿物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可增加土壤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而降低缓效钾和矿物钾含量。钾肥减施条件下,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钾素利用率,增强小麦根系活力,本研究条件下,黄淮平原典型麦田的施钾策略是有机无机肥配施,K_(2)O施用量以12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际解钾微生物 速效钾含量 根系活力 钾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蘖发育和产量对耕作和追氮方式以及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17
10
作者 梅晶晶 周苏玫 +6 位作者 徐凤丹 黄源 申冠宇 陈旭 宋淼 杨习文 贺德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9-1080,共12页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主区为施氮量(240、180 kg/hm^2),副区为耕作方式(旋耕、深耕),副副区为追肥方式(撒施、隔行开沟追肥、隔二行开沟追肥),研究了小麦根系生长和生理活性、主茎和分蘖发育动态与成穗、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均随施氮量降低而降低。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小麦生育中、后期单株次生根数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增多、根系活力提高、LAI增大。生育后期,隔行开沟追肥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和LAI最高,撒施次之,隔二行开沟追肥最低。减量施氮较常规施氮籽粒产量降低了2.4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内在利用率分别增加了29.67%、25.69%和2.29%。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籽粒产量增加了5.60%,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4.48%和8.47%。不同追肥方式中,隔行开沟追肥的籽粒产量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显著提高,较撒施分别提高了3.62%、3.98%和7.38%,较隔二行开沟追肥分别提高了5.93%、6.34%和12.93%。【结论】深耕可提高生育中、后期小麦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常规施氮(纯氮240 kg/hm^2)结合深耕(深度25~30 cm)、隔行开沟追肥,可获得最高小麦产量;减施25%氮肥(180 kg/hm^2)会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但结合深耕并采用隔行开沟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部分降低减氮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是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减氮施肥 施氮方式 根蘖发育 籽粒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与氮肥运筹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玉娥 杨习文 +3 位作者 王勇 周宏美 杜聪阳 贺德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矮抗58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及不同氮肥总量(540,420,300 kg·hm^(-2))和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不同追肥比例及追肥时期)...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矮抗58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及不同氮肥总量(540,420,300 kg·hm^(-2))和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不同追肥比例及追肥时期)对豫东潮土和豫南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及氮含量的周年变化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能显著降低潮土和砂姜黑土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提高两类土壤2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以及田间持水量,且深耕处理下两类土壤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增加4.30%和2.63%;土壤全氮以及碱解氮含量均随着氮肥施用总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氮肥施用量相同条件下,追施氮肥前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着底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追施氮肥后随着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认为,本试验条件下,考虑到经济效益,建议采用小麦季隔年深耕而玉米季免耕直播的耕作方式,在潮土区的B1C3(小麦季300 kg·hm^(-2)纯氮,按照底肥与拔节期追肥之比为1∶1施入,玉米季240 kg·hm^(-2)纯氮,按底肥与拔节期追肥大喇叭口期追肥之比为2∶1∶1施入)施肥模式,和砂浆黑土地区的B2C1(小麦季240 kg·hm^(-2)全底施,玉米季180 kg·hm^(-2)纯氮,底肥与拔节期追肥之比3∶1施入)施肥模式为两地最优的氮肥施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氮肥运筹 潮土 砂姜黑土 土壤理化性状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