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单的设计和应用 被引量:33
1
作者 费杏珍 孙丽丽 +2 位作者 邓仁丽 沈丽娟 韩慧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提高急诊患者转运交接的质量,确保患者转运安全。方法基于SBAR交接模型与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设计《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单》,于2014年6-12月,在急诊科应用。与2013年同期相比,分别比较急诊护士、病房护士对交接单的满意度以及有... 目的提高急诊患者转运交接的质量,确保患者转运安全。方法基于SBAR交接模型与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设计《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单》,于2014年6-12月,在急诊科应用。与2013年同期相比,分别比较急诊护士、病房护士对交接单的满意度以及有关急诊转运过程引发的投诉率。结果对交接单的总体满意度急诊科护士由原先的65.22%上升至95.65%,病房护士也由原先的68.33%上升到90%。而且,与交接相关的投诉由2.48%下降至今年的0.62%,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标准化交接模型的转运交接单不仅规范了护理书写记录,而且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交接模型 急诊患者 转运交接单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搏血氧饱和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血氧监测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费杏珍 曹丽君 +3 位作者 潘慧斌 嵇朝晖 刘兴娣 杨菲菲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13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与动脉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SaO2)的一致性,以确定脉搏血氧饱和仪对COPD患者进行血氧监测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入院的69例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患者相...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与动脉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SaO2)的一致性,以确定脉搏血氧饱和仪对COPD患者进行血氧监测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入院的69例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患者相关数据,根据住院后的肺功能和胸部平扫检查结果分为慢支炎组16例、肺气肿组11例和COPD组42例,用GraphPad Prism 8统计学软件对3组患者的SpO2值和SaO2值进行一致性检验(Bland-Altman分析)和偏倚分析;用Excel 2007对3组病例SpO2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进行公式计算。结果 Bland-Altman分析提示,当患者血氧饱和度>90%时,SpO2值与SaO2值的差值在"0"上下,随着患者缺氧程度的加重,SaO2和SpO2之间的差值也越来越大。3组病例数据均显示其SpO2值与SaO2值存在一定差异,且偏倚值均为正数,说明脉搏血氧饱和仪对SaO2存在一致性的低估(COPD组偏倚3.76,慢支组偏倚5.25,肺气肿组偏倚1.46)。3组病例SpO2值的敏感性均较高,且肺气肿(83.33%)患者较COPD(75.00%)和慢支炎(75.00%)患者的灵敏度高;3组病例SpO2值的特异性均低,肺气肿患者SpO2值的特异性为0;3组病例SpO2值的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 (1)脉搏血氧饱和仪在血氧饱和度正常的患者中极具参考价值。(2)脉搏血氧饱和仪在评估COPD患者、严重低氧血症患者的低氧血症方面存在可疑。(3)脉搏血氧饱和仪有助于监测慢支炎和/或肺气肿患者的血氧变化趋势。(4)脉搏血氧饱和仪对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的监测价值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动脉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 脉搏血氧饱和度 脉搏血氧饱和仪 血气分析 血氧监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在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陶爱伟 倪水妹 费杏珍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7期661-663,共3页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在房颤患者服用法华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电话随访;...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在房颤患者服用法华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电话随访;干预组按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实施护理计划;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I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血及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院外抗凝治疗依从性,降低出血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华法林 依从性 医院-社区-家庭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复温及护理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美艳 费杏珍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6期513-515,共3页
低体温是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在10%~66%[1-3]。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就有学者[4]认识到,创伤病人有低体温时,即使在全血、血浆和血小板全部补足的情况下仍无法控制出血。
关键词 创伤 低体温 复温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