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孤立浅滩的发现及天然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4
1
作者 易海永 张本健 +8 位作者 谷明峰 马华灵 张玺华 陈骁 谢忱 高兆龙 山述娇 朱可丹 郝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中二叠统茅口组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茅口组天然气勘探开发先后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岩溶缝洞型石灰岩储层和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滩相白云化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系。为了寻找并落实茅口组下一个天然气勘探方向,在勘... 中二叠统茅口组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茅口组天然气勘探开发先后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岩溶缝洞型石灰岩储层和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滩相白云化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系。为了寻找并落实茅口组下一个天然气勘探方向,在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在重新梳理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茅口组沉积、储层及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该区孤峰段硅质岩下茅二下亚段孤立浅滩的存在,最后明确了茅口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在茅口组孤峰段事件性硅质岩沉积之前,宣汉—万州地区茅二下亚段发育碳酸盐岩孤立浅滩,面积可达6500 km^(2);(2)在宣汉—万州地区茅二下亚段发现了滩相基质孔储层,其中发育于茅二下亚段底部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厚3~12 m,发育于茅二下亚段中上部的孔隙型石灰岩储层厚5~18 m;(3)川东地区茅口组滩相储层成藏条件优越,其中烃源岩主要为下伏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厚层页岩,且与烃源岩沟通的断裂发育,区域盖层主要为孤峰段硅质岩及吴家坪组海相泥岩、页岩,保存条件良好。结论认为,川东地区茅口组孤立浅滩的发现和良好的成藏组合条件,将进一步加快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进程,茅口组大面积分布的高能浅滩有望成为下一个天然气勘探开发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 二叠系 茅口组 孤峰段 孤立浅滩 储层特征 天然气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48
2
作者 周进高 辛勇光 +5 位作者 谷明峰 张建勇 郝毅 李国军 倪超 吕玉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19,共4页
2008年以来,在四川盆地LG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取得勘探突破,揭开了雷四段岩性气藏的勘探序幕。为寻找近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对该区雷口坡组各层段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岩相古地理的恢复、储层类型和分布以及气藏解剖... 2008年以来,在四川盆地LG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取得勘探突破,揭开了雷四段岩性气藏的勘探序幕。为寻找近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对该区雷口坡组各层段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岩相古地理的恢复、储层类型和分布以及气藏解剖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井震结合的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储层、成藏等综合分析,认为:①该区雷口坡组残余地层厚度一般为600~1200 m,川西凹陷保存较全,华蓥山断裂以东地区剥蚀强烈,沿泸州—开江古隆起整个雷口坡组已被剥蚀殆尽;②雷口坡期四川盆地为障壁蒸发澙湖沉积,由雷一—雷四期,膏盐湖中心从川中南充地区,逐渐扩大至简阳,最后迁移至盐亭—蒲西地区,围绕膏盐湖分布白云岩坪及颗粒滩;③发育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2类储层,前者分布在大川中地区,后者分布于川中磨溪—广安地区及龙门山前缘带;④存在构造气藏和岩性气藏2种气藏类型;⑤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和雷一、雷三段颗粒滩是有利勘探领域,大川中地区(包括LG和九龙山地区)是风化壳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三叠世 勘探方向 风化壳 储集层特征 岩相古地理 气藏类型 颗粒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雷口坡组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被引量:16
3
作者 辛勇光 郑兴平 +5 位作者 周进高 倪超 谷明峰 宫清顺 彭辉界 汪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共5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产气层段主要为雷一1、雷三2亚段及雷四3亚段,近年来在盆地中西部地区雷三3亚段发现一套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值得关注。为此,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分析化验结果,研究了雷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产气层段主要为雷一1、雷三2亚段及雷四3亚段,近年来在盆地中西部地区雷三3亚段发现一套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值得关注。为此,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分析化验结果,研究了雷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雷三3亚段储集岩类以(含膏)泥粉晶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为主,晶间、粒间、粒内溶孔是其主要孔隙空间,海平面下降时期发生的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和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②该套储层的发育和分布主要受海平面旋回和沉积相带控制,盆地西部、西北部台缘带储层最发育,中部台内浅滩及潮坪带储层较发育,中部台内洼地带储层不发育;③该套储层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并且在川中磨溪等地区油气显示较好,有可能成为雷口坡组新的产气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西部 中三叠世 白云岩储集层 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 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新的产气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98
4
作者 周进高 徐春春 +7 位作者 姚根顺 杨光 张建勇 郝毅 王芳 潘立银 谷明峰 李文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6,共9页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形成主控因素和演化过程,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龙王庙组储集层以残余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形成主控因素和演化过程,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龙王庙组储集层以残余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和溶洞,平均孔隙度为4.28%,储集层平均厚度约36 m,以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为主。储集层形成受颗粒滩、准同生溶蚀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控制。储集层经历4个演化阶段,孔隙形成期奠定储集空间类型和物性条件,表生岩溶期进一步改善储集层的物性,热液矿物充填期孔隙度减小,埋藏溶蚀和沥青充填期使储集层进一步致密化。基于储集层主控因素,预测华蓥山和龙泉山断裂之间的古地貌高带为最有利储集层发育区,广安—南充—剑阁一带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储集层类型 储集层形成主控因素 储集层演化模式 储集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震旦系—寒武系储层的发育机制 被引量:58
5
作者 周进高 姚根顺 +5 位作者 杨光 张建勇 郝毅 王芳 谷明峰 李文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4,共9页
勘探揭示,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的3套工业气层分别发育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和二段,为了给该区的持续勘探发现提供储层研究支撑,分析了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发育机制,取得以下3项成果认识:①依据沉积微相、岩性和孔隙三要... 勘探揭示,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的3套工业气层分别发育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和二段,为了给该区的持续勘探发现提供储层研究支撑,分析了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发育机制,取得以下3项成果认识:①依据沉积微相、岩性和孔隙三要素将上述储层分为龙王庙组颗粒滩白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灯四段蓝细菌丘滩白云岩缝洞—洞穴型储层和灯二段蓝细菌丘滩白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②龙王庙组储层的主要岩性是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为溶孔溶洞,平均孔隙度为4.24%,平均厚度为36m;灯四段储层的主要岩性是蓝细菌白云岩,溶孔溶洞和洞穴是其主要储集空间,平均孔隙度为3.22%,平均厚度为70 m;而灯二段储层的岩性为蓝细菌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溶缝溶洞,平均孔隙度为3.34%,平均厚度为80 m。③储层的发育经历了孔隙形成、热液矿物充填、沥青充填等主要演化阶段,准同生溶蚀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是储集空间形成的关键,并建立了储层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安岳大气田 早寒武世 震旦纪 储集层类型 主控因素 储集层演化 表生岩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栖霞组—茅口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102
6
作者 周进高 姚根顺 +5 位作者 杨光 谷明峰 姚倩颖 江青春 杨柳 杨雨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5,共8页
中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勘探潜力巨大,但对其层状白云岩储层赋存相带及其分布情况等的认识尚不清楚,影响了天然气勘探的进程。为此,基于四川盆地沉积背景,以层序地层格架下有利储集层段为重点研究单元,通... 中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勘探潜力巨大,但对其层状白云岩储层赋存相带及其分布情况等的认识尚不清楚,影响了天然气勘探的进程。为此,基于四川盆地沉积背景,以层序地层格架下有利储集层段为重点研究单元,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岩相古地理方面取得以下研究成果:①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时总体表现为西南高、北东低的缓坡背景,而中二叠统茅口组在此背景上叠加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台内裂陷,演变成向北东倾斜的隆洼相间的古地理格局:②栖霞组海侵域为开阔台地环境,高位域演化成镶边台地,剑阁一雅安地区的台地边缘滩为有利储集相带;③茅口组海侵域为碳酸盐岩陆棚环境,高位域演化为镶边台地,剑阁—雅安地区的台地边缘(礁)滩和盐亭—广安地区的台洼边缘滩为有利储集相带。结论认为:剑阁—雅安地区和盐亭—广安地区两条高能颗粒滩带是该盆地中二叠统层状白云岩储层规模发育的有利区带,是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沉积相 层状白云岩 储集层 岩相古地理 台缘滩相 天然气 有利勘探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64
7
作者 周进高 张建勇 +5 位作者 邓红婴 陈娅娜 郝毅 李文正 谷明峰 罗宪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31,共8页
为指导四川盆地安岳古老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从构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入手,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资料,重建了该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其沉积模式,取得了4项研究成果:①盆地及其周缘震旦纪处于伸展... 为指导四川盆地安岳古老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从构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入手,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资料,重建了该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其沉积模式,取得了4项研究成果:①盆地及其周缘震旦纪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强烈的伸展作用导致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的形成,其最终将四川盆地分隔成"两隆四凹"的古地理格局,"两隆"演化为台地,"四凹"演化成斜坡—盆地环境;②灯二期发育大陆边缘丘滩、裂陷边缘丘滩及台内丘滩等有利储集相带,裂陷边缘丘滩沿德阳—安岳裂陷两侧发育,呈U形分布,宽5~40 km、长约500 km,向西在什邡一带、向北在广元附近与大陆边缘台缘带相接;③灯四期继承了灯二期的岩相古地理特点,但由于德阳—安岳裂陷不断向南张裂,并最终贯穿盆地南北,裂陷边缘台缘带演化成东西2条,东部台缘带分布在广元—盐亭—安岳—泸州一带,南北向展布,长约450 km、宽4~50 km,西部台缘发育在都江堰—成都—威远—宜宾—马边一带,呈向东凸出的弧状分布,长约300 km、宽4~30 km;④建立了灯影组"双台缘"镶边台地沉积模式,指导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德阳—安岳台内裂陷 岩相古地理 沉积模式 台缘带 裂陷边缘台缘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地质响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谷明峰 刘冉 +5 位作者 张豪 和源 李堃宇 郝毅 姜华 李文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共12页
加里东运动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变形期,期间形成的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四川盆地内加里东运动的研究重点长期集中在志留纪—泥盆纪的构造旋回,对寒武纪—奥陶纪期间加里东运动的研... 加里东运动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变形期,期间形成的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四川盆地内加里东运动的研究重点长期集中在志留纪—泥盆纪的构造旋回,对寒武纪—奥陶纪期间加里东运动的研究程度较低。为此,利用新采集及重新处理的区域地震资料,结合钻井、野外露头数据,通过区域地震对比解释,重新落实了早古生界的地层分布,研究了加里东多期构造运动的活动特征与地质响应,明确了加里东运动对古沉积、古构造控制下的天然气成藏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加里东构造旋回,四川盆地受到了郁南运动、都匀运动和广西运动等3期构造运动的重要影响,持续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四川盆地西部加里东期古隆起的演化;(2)四川盆地内的加里东古隆起是由川北的绵阳—广元古隆起与川西南—川中的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两个分支联合而成;(3)两大古隆起的差异演化及其地质响应对震旦系—古生界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论认为,四川盆地西部加里东期发育中江—盐亭凹陷,凹陷周缘的加里东古隆起北侧构造轴(绵阳—广元地区)及东侧构造坡折带(南部—阆中—剑阁地区)长时间处于古地貌高部位,是油气运聚有利区,该有利区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具有相似的成藏条件,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新区和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运动 绵阳—广元古隆起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中江—盐亭凹陷 天然气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灯四段前积体产状定量解释及其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谷明峰 朱茂 +3 位作者 梁锋 田瀚 李文正 郝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3-868,I0013,I0014,共18页
德阳—安岳裂陷槽东侧台缘发育大型丘滩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在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中发现大量台内前积反射结构,前积方向大致沿台缘带展布方向,与常规的碳酸盐岩台地前积方向存在差异,鲜见前人的研究文献。为此,利用磨溪地区三维地震资... 德阳—安岳裂陷槽东侧台缘发育大型丘滩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在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中发现大量台内前积反射结构,前积方向大致沿台缘带展布方向,与常规的碳酸盐岩台地前积方向存在差异,鲜见前人的研究文献。为此,利用磨溪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标定,对比、追踪三维区内的多期前积地震反射结构,通过定量分析建立灯四段沉积期充填序列,分析该期德阳—安岳裂陷槽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获得以下认识:(1)灯四段内部发育多期前积体,主要受高位期相对海平面缓慢下降控制,以横向前积为主,沿台缘坡折不断迁移。(2)前积坡折及其向陆一侧发育藻凝块石白云岩及藻砂屑白云岩有利储集岩相,为形成优质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3)利用台内区地震反射结构识别了各期前积坡折,可寻找储集岩发育相带,叠合岩溶古地貌,有望发现新的天然气富集区。上述基于地震反射结构的储层预测方法对于中国其他深层碳酸盐岩盆地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溪地区 灯影组 裂陷槽 前积体 台缘坡折 反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谷明峰 徐美茹 +3 位作者 周进高 倪超 辛勇光 郝毅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2期60-64,共5页
四川盆地川中龙岗地区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为低孔、低渗白云岩储层,与石灰岩(非储层)的波阻抗差异小,利用叠后反演技术难以有效预测储层。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入手,利用参数λρ,μρ和vP/vS构建了对储层更敏感的储层指示因子,然后使用叠... 四川盆地川中龙岗地区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为低孔、低渗白云岩储层,与石灰岩(非储层)的波阻抗差异小,利用叠后反演技术难以有效预测储层。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入手,利用参数λρ,μρ和vP/vS构建了对储层更敏感的储层指示因子,然后使用叠前同时反演技术计算出该指示因子,并进行了储层预测。经钻井证实,利用储层指示因子进行储层预测的结果吻合程度高,说明叠前同时反演技术是复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层预测 叠前同时反演 储层指示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加里东末期洗象池组岩溶储层发育模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文正 文龙 +7 位作者 谷明峰 夏茂龙 谢武仁 付小东 马石玉 田瀚 姜华 张建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38,共9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钻井过程中油气显示丰富,是盆地内的后备勘探领域和重要接替层系,但目前该层系的勘探程度较低、对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认识不够深入。为了确定川中地区洗象池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和目标,利用典型露头、岩心...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钻井过程中油气显示丰富,是盆地内的后备勘探领域和重要接替层系,但目前该层系的勘探程度较低、对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认识不够深入。为了确定川中地区洗象池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和目标,利用典型露头、岩心、薄片观察等资料,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其储层特征和岩溶不整合面分布,建立了该区加里东末期洗象池组岩溶储层发育模式,并预测了滩相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洗象池组储层岩性以颗粒云岩、晶粒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有溶蚀孔洞、粒间孔、晶间孔与裂缝,平均孔隙度为3.46%,平均渗透率为0.99 mD,为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②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存在着一条中部宽、南北两侧窄的环状地层剥蚀带,剥蚀带宽度介于6~50 km,面积为4 700 km^2;③剥蚀带发育区受加里东末期地层抬升剥蚀的影响,洗象池组发生强烈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发育两种类型岩溶储层,其中暴露剥蚀区发育滩相叠加表生岩溶型储层,埋藏区发育滩相叠加顺层岩溶型储层;④西充—广安—潼南地区为滩相岩溶储层最为有利的发育区,面积为5 000 km^2。结论认为,西充—广安地区毗邻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生烃中心,通源断裂发育,洗象池组滩体规模大、岩溶作用强,易形成滩相叠加加里东末期岩溶作用的规模有效储集体,可作为洗象池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 寒武纪 洗象池期 剥蚀带 颗粒滩 岩溶储层 规模有效储集体 天然气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与含油气系统评价 被引量:17
12
作者 付小东 陈娅娜 +6 位作者 罗冰 李文正 刘冉 王小芳 和源 谷明峰 姜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20,共18页
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扬子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位,对震旦系—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四川盆地稀井区震旦系—寒武系勘探领域烃源条件,基于探井与露头样品系统分析、测井评价与地震反演,分层次、分层段刻画了麦... 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扬子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位,对震旦系—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四川盆地稀井区震旦系—寒武系勘探领域烃源条件,基于探井与露头样品系统分析、测井评价与地震反演,分层次、分层段刻画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展布,厘定了以其为烃源灶的含油气系统边界,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1)中上扬子区麦地坪组烃源岩总厚度主要为5~200m,优质烃源岩厚0~100m,局限分布于克拉通内部和边缘裂陷区。(2)筇竹寺组烃源岩总厚度主要为50~450m,优质烃源岩厚5~250m;筇竹寺组烃源岩具有“三段式”发育特征,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筇一段和筇二段下部,筇三段主要为低有机质丰度的差烃源岩。其中,筇一段烃源岩厚10~300m,平面分布特点与麦地坪组烃源岩相似,为早寒武世海侵初期产物;筇二段烃源岩厚度为30~200m,在中上扬子克拉通广泛分布,为最大海侵期产物;筇三段差烃源岩厚数米至数十米,分布范围与筇二段相当。(3)中上扬子区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厚度分布受克拉通内部与边缘裂陷展布、同沉积断裂发育、震旦纪末期古地貌和后期剥蚀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4)下寒武统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生烃强度为(20~140)×10^(8) m^(3)/km^(2),存在两个规模生烃中心,以其为烃源灶的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震旦系—二叠系复式含油气系统和城口—巴东—五峰克拉通内裂陷震旦系—奥陶系复式含油气系统,在两大复式油气系统内优选了7个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寒武统 优质烃源岩 测井评价 地震反演 含油气系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德阳—安岳裂陷槽南段地质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黎荣 王永骁 +4 位作者 汪泽成 谢武仁 李文正 谷明峰 梁子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基于最新钻井、地震和野外露头资料,对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南段的地层发育与沉积充填演化等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裂陷南段地层发育较全,灯一+灯二段厚度较稳定,为400~550 m;灯三+灯四段... 基于最新钻井、地震和野外露头资料,对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南段的地层发育与沉积充填演化等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裂陷南段地层发育较全,灯一+灯二段厚度较稳定,为400~550 m;灯三+灯四段槽缘与槽内厚度差异较大,厚度差最大可达250 m;川南寒武系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厚度相对较薄,且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厚薄变化频繁。(2)灯四段沉积期德阳—安岳裂陷槽向南延伸,影响至川南地区。与裂陷槽中段和北段相比,南段总体具有宽、缓、浅的特征,且存在多个台阶,隆凹相间,呈指状展布。(3)川南地区灯一—灯二段沉积期以碳酸盐台地为主,沉积分异不明显;而灯四段沉积期存在较明显沉积分异,由槽内向槽缘发育盆地—斜坡—次级斜坡—斜坡—次级斜坡—台地边缘—局限台地。(4)川南地区裂陷槽的演化经历了灯一—灯二段沉积稳定期、灯三—灯四段开启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充填期以及沧浪铺组消亡期等4个关键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阳—安岳裂陷槽 地质特征 次级斜坡 发育演化 寒武系麦地坪组 寒武系筇竹寺组 震旦系灯影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有效性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田瀚 冯庆付 +4 位作者 李昌 田明智 李文正 张豪 谷明峰 《测井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单一的孔隙度难以描述储层的有效性。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龙王庙组缝洞型储层为例,优选出胶结指数m和基质孔隙度占比2个参数建立了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胶结指数m采用新提出的基于裂缝形态...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单一的孔隙度难以描述储层的有效性。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龙王庙组缝洞型储层为例,优选出胶结指数m和基质孔隙度占比2个参数建立了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胶结指数m采用新提出的基于裂缝形态的多孔介质模型计算得到,该模型可以计算出随深度变化的胶结指数m值,且精度高。研究发现,产层胶结指数m通常小于2.25,基质孔隙度占比大于44%;差产层胶结指数m通常小于2.25,基质孔隙度占比小于44%,或者,胶结指数m大于2.25,基质孔隙度占比大于44%;干层胶结指数m通常大于2.25且基质孔隙度占比小于44%。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研究区储层有效性评价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碳酸盐岩 缝洞型储层 胶结指数 有效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石化滩相储层特征及分布 被引量:4
15
作者 郝毅 刘冉 +4 位作者 李成海 曹华 胡罗嘉 朱可丹 谷明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4期47-56,共10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自20世纪50年代获得天然气发现以来,一直是油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川中地区白云石化滩相储层无疑是近年来四川盆地茅口组勘探效果最好的领域,目前已逐步进入开发阶段。为了寻找茅口组下一个白云石化滩储层发育区,...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自20世纪50年代获得天然气发现以来,一直是油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川中地区白云石化滩相储层无疑是近年来四川盆地茅口组勘探效果最好的领域,目前已逐步进入开发阶段。为了寻找茅口组下一个白云石化滩储层发育区,针对目前该层系勘探程度相对低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老井复查以及地震资料解释,初步研究成果表明:①川东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多相变为中二叠统孤峰段硅质岩,而在宣汉—万州一带硅质岩之下茅口组新发现白云石化滩相储层。②白云石化滩相储层镜下白云石以粉细晶结构为主,整体白云石化程度较高,纵向上主要发育在茅二段底部,测井孔隙度3.5%~4.3%,厚度普遍介于3~12 m,具备较好的储集性能。③储层平面分布预测结果显示,开江以东五百梯地区的储层厚度最大,局部超过15 m;川东硅质岩下茅口组白云石化滩相储层厚度大于6 m的勘探有利区域面积约3900 km2,有望开辟川东老区增储上产的新战场,成为潜在的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孤峰段 茅口组 白云石化滩 储层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介壳滩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16
作者 厚刚福 倪超 +2 位作者 陈薇 谷明峰 郝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34,共10页
在岩芯及显微镜下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了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发育介壳灰岩、含泥质介壳灰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等3种岩石类型,为浅湖—半深湖环境介壳滩不同微相的沉积产物。测井及地震相综合分析认为,介壳滩中可进一步识别出滩主体、滩翼... 在岩芯及显微镜下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了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发育介壳灰岩、含泥质介壳灰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等3种岩石类型,为浅湖—半深湖环境介壳滩不同微相的沉积产物。测井及地震相综合分析认为,介壳滩中可进一步识别出滩主体、滩翼及滩前斜坡等几种微相,这几种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受古地貌控制:滩主体分布在水下隆起区;滩翼分布于水下隆起周缘;滩前斜坡主要分布于水下隆起区与沉积中心之间的过渡环境。介壳滩在纵向上的演化和迁移主要受湖平面变化控制,湖平面上升期,介壳滩由湖盆中心的低隆起区向湖盆周缘隆起区迁移;而在湖平面下降期,介壳滩又逐渐由湖盆周缘隆起区向湖盆中心低隆起区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安寨段 介壳滩 古地貌 湖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鱼洞梁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8
17
作者 郝毅 周进高 +2 位作者 张建勇 倪超 谷明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30,203,共6页
以四川北部鱼洞梁6条剖面样品的镜下岩石学特征为基础,以微区多参数实验分析数据为依据,对四川盆地鱼洞梁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飞仙关组最有利的储层为溶蚀颗粒型白云岩储层,储层控制因素包括:台缘及台内浅... 以四川北部鱼洞梁6条剖面样品的镜下岩石学特征为基础,以微区多参数实验分析数据为依据,对四川盆地鱼洞梁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飞仙关组最有利的储层为溶蚀颗粒型白云岩储层,储层控制因素包括:台缘及台内浅滩微相是储层形成的环境基础;颗粒类型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早期少量的白云石化作用使储层得以保存;后期的各种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的重要因素;无论早期还是埋藏期,过量的自生白云石则会大量充填储层空间,对储层有一定的破坏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 白云岩储层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