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层和中柱对水曲柳和落叶松吸收根直径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谷加存 赵妍丽 +2 位作者 王文娜 王韶仲 王政权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9-66,共8页
采用植物解剖学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皮层和中柱对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根系前2级根(最末端的根尖为1级根)直径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直径、皮层厚度和中柱直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三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2)随着皮层厚度或中柱... 采用植物解剖学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皮层和中柱对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根系前2级根(最末端的根尖为1级根)直径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直径、皮层厚度和中柱直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三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2)随着皮层厚度或中柱直径的增加,根直径显著增加,皮层厚度可以解释直径变异的85%-95%,中柱直径可以解释直径差异的92%-97%,表明皮层和中柱均对直径变异有重要的影响;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水曲柳根直径变异和季节变化主要是皮层变化起直接作用,中柱仅起间接作用;而落叶松则是皮层起间接作用,中柱起直接作用。研究结果为认识木本植物吸收根种内直径变异的机制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序 根直径 人工林 通径分析 细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线虫密度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利 刘金梁 +1 位作者 谷加存 王政权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9-77,共9页
以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和2008年5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分别对2个林分土壤线虫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法提取土壤线虫,探讨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的土层变化与季节动态,以及它们与土壤... 以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和2008年5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分别对2个林分土壤线虫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法提取土壤线虫,探讨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的土层变化与季节动态,以及它们与土壤温度、湿度和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曲柳林总线虫密度显著高于落叶松林,水曲柳林每100g干土中1079条,落叶松林每100g干土394条(2年平均值),其中植食线虫占比例最高,食细菌线虫次之,杂食-捕食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密度最少;2)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下降,且各土壤深度间差异显著;3)在2林分中,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在秋季(10月)最高,秋季与夏季或春季差异显著;4)土壤水分和pH值与线虫总密度显著负相关,春季和夏季土壤温度与线虫密度显著正相关,这3个因子的综合作用可以解释线虫总密度变异的46%(水曲柳)和49%(落叶松)。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线虫密度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水曲柳 落叶松 土层分布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施用氮肥对水曲柳人工林内生菌根真菌侵染及其根尖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孙玥 庄海峰 +2 位作者 贾淑霞 谷加存 王政权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0-57,共8页
以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为研究对象,通过施氮肥处理,对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根系取样,研究施用氮肥对根尖内生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形态与土壤N有效性、季节和土壤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施N肥处理导致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的菌根真菌侵染率显... 以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为研究对象,通过施氮肥处理,对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根系取样,研究施用氮肥对根尖内生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形态与土壤N有效性、季节和土壤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施N肥处理导致水曲柳人工林1级根的菌根真菌侵染率显著降低11%,季节和土壤深度对1级根的侵染率影响显著,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土壤表层高于亚表层;2)施N肥导致1级根长度显著降低,季节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1级根的直径和根长,季节、土层和处理3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根长和比根长;3)与未侵染菌根真菌的1级根形态相比,菌根真菌侵染导致1级根平均直径未发生变化,长度略有降低,而比根长则显著减小。这种根系形态变化规律在不同处理、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上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VA菌根真菌 细根形态 直径 长度 比根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对邻近树木胸径和距离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悦 谢玲芝 +2 位作者 张彦东 王政权 谷加存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22,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对邻近树木胸径和距离的响应,为制定合理的水曲柳根系取样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4种林分密度(Ⅰ:3572株·hm^(-2),Ⅱ:3128株·hm^(-2),Ⅲ:2215株·hm^(-2),Ⅳ:1468株...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对邻近树木胸径和距离的响应,为制定合理的水曲柳根系取样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4种林分密度(Ⅰ:3572株·hm^(-2),Ⅱ:3128株·hm^(-2),Ⅲ:2215株·hm^(-2),Ⅳ:1468株·hm^(-2))的水曲柳人工林内,随机布点取样,测定0~10、10~20和20~30 cm土层吸收根(直径≤0.05 mm)和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及0~30 cm土层的吸收根总生物量和细根总生物量,并记录距取样点最近的1株和4株树的距离及胸径。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距离和胸径的关系。【结果】0~30 cm土层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二者均在密度最小林分中最大;从林分密度Ⅰ~Ⅳ,吸收根占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61.6%、54.3%、52.9%和63.4%;在所有林分中,50%以上的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分布在0~10 cm土层;在4种密度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距离均相关性不显著(P>0.05),仅有密度Ⅲ林分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距离显著正相关(P<0.05);与细根总生物量相比,0~30 cm土层吸收根总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之间呈现出更普遍的相关,但相关性显著水平与林分密度有关;密度Ⅰ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1株树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0.19),而密度Ⅱ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0.21);密度Ⅲ林分中吸收根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胸径均显著相关(均R^(2)>0.16);而密度Ⅳ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均不显著相关;在调查的3个土层中,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的相关性主要出现在0~10 cm土层,并呈现出与0~30 cm土层细根总生物量相似的规律。【结论】基于对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认为可在东北林区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内灵活设置细根取样点,不必考虑与附近林木的距离,但需考虑邻近树木胸径大小的影响,在平均木周围设置取样点是可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吸收根 水曲柳 林分密度 根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温带3种木质藤本植物细根解剖和形态性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元敏 王燕 +2 位作者 王思远 高国强 谷加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49,共8页
【目的】研究温带木质藤本植物细根的功能性状及其潜在吸收能力。【方法】选取中国东北温带3种代表性木质藤本植物,即缠绕类藤本狗枣猕猴桃和北五味子、卷须攀援类藤本山葡萄为材料,研究了1~5级细根的解剖、形态、分支结构和吸收根组成... 【目的】研究温带木质藤本植物细根的功能性状及其潜在吸收能力。【方法】选取中国东北温带3种代表性木质藤本植物,即缠绕类藤本狗枣猕猴桃和北五味子、卷须攀援类藤本山葡萄为材料,研究了1~5级细根的解剖、形态、分支结构和吸收根组成。【结果】随着根序的增加,狗枣猕猴桃和北五味子的皮层厚度有增加趋势,而山葡萄则呈降低趋势。3种藤本植物的中柱直径均随根序增加而显著增粗,但是皮层厚度与中柱直径比值显著下降。皮层的存留状态显示,所有树种吸收根的比例均随根序增加而明显下降,1级根是典型的吸收根。从1级根至5级根,3种藤本植物比根长显著降低,直径显著增粗,组织密度增加,但是分支比仅在山葡萄中呈现单调的降低趋势。树种对各根系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与根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与其他2个缠绕类藤本植物相比,卷须攀援类藤本山葡萄中柱直径较大,皮层厚度与中柱直径比值较低,而2、3级根的分支比明显更高。与本地区其他类群植物相比,3种藤本植物1级根的平均直径较粗、比根长较低,而平均组织密度介于草本蕨类和其他木本植物之间。【结论】细根解剖和形态性状在3种藤本植物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这些性状随根序变化的规律与其他木本植物较一致。与本地区其他类群植物相比,藤本植物1级根形态特征表现出了较为独立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序 木质藤本 细根 功能性状 资源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红松根系氮素吸收及其与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任浩 高国强 +2 位作者 马耀远 李祖旺 谷加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5-72,共8页
【目的】明确不同年龄红松根系氮素吸收及其与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关系,增进对根系资源获取策略与树木个体发育之间联系的理解。【方法】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内幼龄((14±1)年)、中龄((48±3)年)和... 【目的】明确不同年龄红松根系氮素吸收及其与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关系,增进对根系资源获取策略与树木个体发育之间联系的理解。【方法】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内幼龄((14±1)年)、中龄((48±3)年)和成熟龄((217±4)年)红松为材料,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各年龄阶段红松根系氮素吸收,同时测定了根系形态和化学性状。【结果】随着红松年龄的增大,根系铵态氮、甘氨酸和总吸收速率均逐渐降低,硝态氮吸收速率则无显著变化。红松不同年龄阶段,各形态氮对根系总氮吸收贡献率均表现铵态氮(62%~65%)>甘氨酸(25%~32%)>硝态氮(4%~12%),其中硝态氮贡献率随红松年龄的增大而增大,铵态氮和甘氨酸的贡献率则无显著变化。甘氨酸以分子态被幼龄、中龄和成熟龄红松根系吸收的比例非常接近,分别为78%、81%和80%。根系直径随着红松年龄的增大而显著增粗,与根系铵态氮、甘氨酸和总氮吸收速率呈负相关(仅与甘氨酸相关性显著),与硝态氮吸收速率呈正相关;与此相反,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则随着红松年龄的增大呈现降低的趋势,均与根系铵态氮、甘氨酸和总氮吸收速率呈正相关(仅甘氨酸相关性显著),与硝态氮吸收速率呈负相关;根系组织密度和化学性状在红松的各年龄阶段均无显著变化,与根系氮吸收的相关性很低。【结论】随着红松年龄的增大,根系氮素吸收速率和偏好均发生明显改变,这可能与根系形态性状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吸收 甘氨酸 树龄 细根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