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谭明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孝是在子女对父母依恋和爱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道德意识。它不仅加强了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这种自然情感,而且还强调子女赡养父母和实现父母的志愿的义务。这种对赡养和承志的强调使人类超越于动物对父母的本能性依恋,奠定了人... 孝是在子女对父母依恋和爱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道德意识。它不仅加强了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这种自然情感,而且还强调子女赡养父母和实现父母的志愿的义务。这种对赡养和承志的强调使人类超越于动物对父母的本能性依恋,奠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在自然状态中,"子女对自己的子女之爱"常常大于"子女对父母之爱",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人为"平衡"自然",使人类超越于动物之上。不仅如此,孝还通过祭祀祖先、养育子孙和"三不朽",完成了个人对生死的超越。通过这些举措,个人的生命被深远地植根于过去,并通向未来,使个人通过基因的延续和对人类的贡献达到永生。可以说,孝架起了神和人、宗教与伦理之间的桥梁,达到了生与死的统一,完成了佛教的轮回和基督教的天堂的功能。它具有养生送死,且使人乐生安死的功能,这可以说就是儒家孝道的宗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宗教性 终极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在规范和道德意识自觉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谭明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0-73,共4页
规范对德性养成有指导和强制作用 ,道德意识自觉对主体践行道德规范也存在先天支持 ,对自觉的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发扬有积极作用 ;同时 ,二者也存在缺陷。只有内外的结合 ,并且兼顾到社会价值趋向 。
关键词 德性 习惯 规范 社会价值 道德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儒家经典诠释的时代性和独特性——以解释学循环为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谭明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7-125,共9页
解释学循环既是发生于词语、句子与整篇文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发生于作者、作品与他们所处时代之间的互动。这个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王夫之的解经特色。一方面,作为一个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主要是在诠释儒家经典和评论以前注疏的... 解释学循环既是发生于词语、句子与整篇文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发生于作者、作品与他们所处时代之间的互动。这个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王夫之的解经特色。一方面,作为一个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主要是在诠释儒家经典和评论以前注疏的基础上发挥他的思想。另一方面,他虽然注重义理的阐发,但是也不自觉地受到他所处的时代思潮的影响。这表现在,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同时代人具有共同的话语主体,像经世致用和批判宋明理学。但是,作为宋明理学的卫道者,他又多方地吸收了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以建立其庞杂的集大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王夫之 “天理” “人欲” “性之得” “学之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主体思维──读《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4
作者 谭明冉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98-99,共2页
中国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主体思维──读《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谭明冉近读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一书,深受启迪。该书从主体思维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主体思维”在此处不应被理解为西方哲学中的“主体对客体... 中国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主体思维──读《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谭明冉近读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一书,深受启迪。该书从主体思维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主体思维”在此处不应被理解为西方哲学中的“主体对客体或现象的认识”,而应理解为“主体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主体思维 思维方式 情感体验 理想人格 价值取向 天人合 自我认识 自我超越 自我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作者 谭明冉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1-43,共3页
庄子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谭明冉人,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可以说,从现实角度而言,对于任何个人,根本不存在物质上或肉体上之逍遥。所谓逍遥,是要达到彻底的解放,即不受任何束缚而自由自在。但现实世界... 庄子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谭明冉人,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可以说,从现实角度而言,对于任何个人,根本不存在物质上或肉体上之逍遥。所谓逍遥,是要达到彻底的解放,即不受任何束缚而自由自在。但现实世界中,人们不但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境界 理想人格 宋明理学 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逍遥游》 大宗师 自然本性 重新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天:王夫之思想体系的终极关怀
6
作者 谭明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在反清复明无望的情形下,王夫之转入了重建儒家文化,这就是他的"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抱负。其重建儒家文化的目的在于剔除儒家中佛教等其他学派的负面因素,提供一个帮助人们建立健康道德和宇宙和谐的新伦理体系。他以张载的&qu... 在反清复明无望的情形下,王夫之转入了重建儒家文化,这就是他的"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抱负。其重建儒家文化的目的在于剔除儒家中佛教等其他学派的负面因素,提供一个帮助人们建立健康道德和宇宙和谐的新伦理体系。他以张载的"太和"为最高目标,以庄子的"相天"为其方法,展开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他分别从"自然之天"和"仁心之天"的角度提出相天的必要和方法。前者在于利用人的智慧创造发明,补充天之不足;后者在于以礼义节制人的行为,扩充仁爱和和谐。他相信只要人们能够坚持履行儒家的礼义,气质可以改变,而神气可以得到保持。即使形体消散,自己对宇宙所贡献的那一团和气(神)仍然会造福后代。这样,才完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相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和实践困境
7
作者 谭明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8,166,167,共9页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在于自我限定,避免强人所难,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证之以庄子对“推己及人”及“仁义”的批判和对“至仁无亲”的描述,更说明孔子追求的是“心安”,而不是利益的交换。据此可知,康德、叔本华、...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在于自我限定,避免强人所难,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证之以庄子对“推己及人”及“仁义”的批判和对“至仁无亲”的描述,更说明孔子追求的是“心安”,而不是利益的交换。据此可知,康德、叔本华、尼采和俞吾金等人站在近代个体意识高涨、人己对立的契约原则上批判这个命题,忽略了孔子重视“心安”、轻视功利的初衷。但是,既然该命题将人己对立起来,必然导致人们从互惠的或契约的角度理解它,这就导致它的实践困境: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在一个“自己当下所行”与“自己对他人的期望”之间的时间差,即我所做的,不会立即得到回报,甚至永远不会得到回报,于是一些人便不愿遵守;其次,这种功利的解析又必然与该命题所包含的感性成分发生冲突,使人们徘徊于理性与情感之间,使该命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心安 互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关系再议
8
作者 谭明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9,210,211,212,共12页
《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关系,郭象、成玄英认为四者异名同实,后人杨成孚、曹础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宣颖、高亨、冯友兰、谭戒甫等认为四者不能混同,但是论述得不够详尽,且相互不同。其实,天人、神人、至人、圣人是逐级... 《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关系,郭象、成玄英认为四者异名同实,后人杨成孚、曹础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宣颖、高亨、冯友兰、谭戒甫等认为四者不能混同,但是论述得不够详尽,且相互不同。其实,天人、神人、至人、圣人是逐级下降的。首先,在《庄子·庚桑楚》中,天人高于圣人;在《外物》中,神人高于圣人;《达生》则指出,至人不丧己殉物,而圣人则要观察几微,谋取福利;再结合天作为浑沌一气,包含且大于作为精气、和气的神,神又高于作为形体的真(也就是身),可以断言,天人高于神人,神人高于至人。其次,《天下》描述前三者言“不离”,不离者,浑然一体之谓,犹如手之于身;圣人则言“以……为”,显示出主客、天人的分离,意思是前三者顺应自然,外王只是其自然发用,而圣人则利用智慧,化成天下,说明前三者高于圣人。《庄子》中诸种人互文或并用,也基本遵循上一层级涵摄下一层级的人的功能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神人 至人 圣人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