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铜镜“水银沁”表面形成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谭德睿 吴来明 +1 位作者 唐静娟 苏立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7年第1期1-9,共9页
对加工纯铜、黄铜、锡青铜和铸造高锡镜青铜样品的基体及“磨镜药”处理前后表面进行检测,发现在磨镜处理时,“磨镜药”中的Sn原子通过Hg的作用首先以置换方式扩散渗入铜材表面的α固溶体中,当Sn元素浓度达到饱和时,将首先在晶体缺... 对加工纯铜、黄铜、锡青铜和铸造高锡镜青铜样品的基体及“磨镜药”处理前后表面进行检测,发现在磨镜处理时,“磨镜药”中的Sn原子通过Hg的作用首先以置换方式扩散渗入铜材表面的α固溶体中,当Sn元素浓度达到饱和时,将首先在晶体缺陷处生成Cu41Sn11新相并逐渐长大,使表面形成“水银沁”富锡层。富锡层逐渐氧化生成致密的、显微晶态的SnO2膜。此即古铜镜“水银沁”表面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镜 “水银沁”表面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青铜器陶范处理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谭德睿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6年第4期346-360,共15页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曾起过划时代的作用,是学者们一直注意研究的课题。而陶范的技术水平又是决定铸造技术高低的基本条件,因此,有关陶范技术的研究,就成为古代铸造技术研究中的一项基础课题。本文通过对郑州二里岗...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曾起过划时代的作用,是学者们一直注意研究的课题。而陶范的技术水平又是决定铸造技术高低的基本条件,因此,有关陶范技术的研究,就成为古代铸造技术研究中的一项基础课题。本文通过对郑州二里岗商早期、殷墟商晚期、洛阳西周、侯马春秋、新郑郑韩等各地区各时期的重要铸造遗址出土的陶范和各遗址文化层之下的原生土所进行的分析试验,并通过对同地区同时期的砖、陶、原始瓷的标本,以及现代砂型铸造用的型砂所作的对比试验,试图就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陶范处理技术概貌、陶范的技术水平及其与古陶瓷、古砖瓦之间的工艺技术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范 处理技术 原生土 商周青铜器 原始瓷 焙烧温度 二里岗 砂型铸造 铸造技术 技术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2
3
作者 谭德睿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4年第2期43-48,共6页
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期失蜡铸件,属春秋晚期器,技术已相当复杂。早期的、技术较原始的失蜡铸件并未发现。中国失蜡法的起始年代和原始技术仍是一个学术悬案。近年来发现了一批早至商晚期的中原和长江中下游青铜器,其纹饰或附件... 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期失蜡铸件,属春秋晚期器,技术已相当复杂。早期的、技术较原始的失蜡铸件并未发现。中国失蜡法的起始年代和原始技术仍是一个学术悬案。近年来发现了一批早至商晚期的中原和长江中下游青铜器,其纹饰或附件的成形无法按陶范法解释。按技术特征分类,计有通体为难于脱范的模纹;模纹内宽外窄;模纹边缘上翘和绳索状附件缺少范线等4种。对4种现象进行了讨论,并作了部份模拟试验,据此提出:中国失蜡法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范线失蜡法已相当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失蜡铸造 起源 焚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筚路蓝缕 硕果累累——简评《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
4
作者 谭德睿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1年第2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 华觉明 考古文化 青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铜鼓之王──北流型101号铜鼓铸造工艺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万辅彬 李世红 +8 位作者 蒋廷瑜 邱钟仑 韦显初 农学坚 华觉明 杨年 凌越 谭德睿 徐惠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5年第1期11-20,共10页
体大壁薄的世界铜鼓之三──北流型101号铜鼓是世界上迄今所见最大的一面铜鼓,具有相当大的铸造难度。本文对北流型101号铜鼓的内外陶范及鼓耳的制作方法、内范结构、在外范上直接制作纹饰的方式、浇注工艺和垫片的使用等古代铸造工艺... 体大壁薄的世界铜鼓之三──北流型101号铜鼓是世界上迄今所见最大的一面铜鼓,具有相当大的铸造难度。本文对北流型101号铜鼓的内外陶范及鼓耳的制作方法、内范结构、在外范上直接制作纹饰的方式、浇注工艺和垫片的使用等古代铸造工艺进行了研究。还探讨了该铜鼓的结构特征及鼓足残缺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 北流型101号铜鼓 铸造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越细绳纹类青铜礼器成形技术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廉海萍 谭德睿 +1 位作者 徐惠康 万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4期6-10,共5页
吴越青铜器发展到春秋中晚期 ,出现了一批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器 ,器表饰有细绳纹和细薄而峻深的纹饰 ,或在纹饰间布满细芒刺突起的棘刺纹。本工作通过对吴越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探索和吴越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复原试验 ,以期揭示出... 吴越青铜器发展到春秋中晚期 ,出现了一批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器 ,器表饰有细绳纹和细薄而峻深的纹饰 ,或在纹饰间布满细芒刺突起的棘刺纹。本工作通过对吴越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探索和吴越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复原试验 ,以期揭示出这类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成形技术。实验过程是以绳索为模 ,在湿陶范内埋入绳索 ,当陶范入窑焙烧时 ,绳索焚烧后形成绳索状凹槽 ,浇注青铜液后则成为具有突起状绳纹装饰的青铜器。焚烧绳索形成纹饰 ,是一种在平面上形成三维纹饰的技艺 ,能在青铜器表面形成规整的绳纹 ,可能为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古代工匠铸造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时期 吴越地区 细绳纹青铜器 成形技术 复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周时期青铜剑首同心圆的制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廉海萍 谭德睿 徐惠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3年第3期40-43,共4页
东周时期盛行佩剑之风 ,在剑上集中了多项杰出的装饰技术 ,其中位于青铜剑首端部的同心圆装饰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引起了科技史界的关注。剑首同心圆由多圈高同心度、高凸起、薄壁状凸棱组成。对东周时期的多件剑首同心圆的考察表明剑首... 东周时期盛行佩剑之风 ,在剑上集中了多项杰出的装饰技术 ,其中位于青铜剑首端部的同心圆装饰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引起了科技史界的关注。剑首同心圆由多圈高同心度、高凸起、薄壁状凸棱组成。对东周时期的多件剑首同心圆的考察表明剑首同心圆应用了类似轮制法成形工艺 ,预先单独铸造成形 ,后与剑茎铸接成一体。通过对车削法、石范铸造、失蜡铸造、陶范铸造等剑首同心圆可能的成形方法的分析 ,推测古人很可能不预制陶模 ,而是用轮制法直接车制出具有同心圆的剑首陶范 ,以陶范铸造法铸造剑首同心圆 ,此法是东周时期最可行的成形方法 ,其基础是新石器时代已采用的轮制法制陶技术及商周时期成熟的陶范处理技术。通过模板轮制法的模拟试验 ,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剑首同心圆。其过程为配制极细的泥料、制作带齿的模板、采用轮制法制作同心圆陶范并在相应的凸棱上刻下绳纹、焙烧陶范与浇注青铜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剑首同心圆 模拟试验 东周时期 制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廉海萍 谭德睿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B12期319-334,共16页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刃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刃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分析剑刃和剑脊的组织,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铸接法将剑脊与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复合剑。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先以陶范铸造法铸造出两侧带榫头的青铜剑脊,剑脊的成分采用88%铜、10%锡、2%铅的低锡青铜;然后将青铜剑脊置入铸造剑从的陶范内,两侧的榫头伸入陶范型腔中,剑从的成分采用78%铜、20%锡、2%铅的高锡青铜,当剑从凝固时产生的收缩使剑脊和剑从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再分1次或多次以铸接法铸上剑格、剑茎、剑箍和剑首,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复合剑,再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时期 青铜复合剑 成分与组织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