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DS法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谭凤艳 郭兴凤 闫秋丽 《粮食与油脂》 2006年第2期20-21,共2页
通过SDS(十二烷基磺酸钠)法改变大豆分离蛋白分子空间结构,使其能更好与粘胶共混, 进而提高复合纤维成品中蛋白保留率;研究中考查SDS浓度、蛋白浓度、pH值、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与粘胶共混膜中蛋白含量影响。结果表明:SDS浓度为2.0%,... 通过SDS(十二烷基磺酸钠)法改变大豆分离蛋白分子空间结构,使其能更好与粘胶共混, 进而提高复合纤维成品中蛋白保留率;研究中考查SDS浓度、蛋白浓度、pH值、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与粘胶共混膜中蛋白含量影响。结果表明:SDS浓度为2.0%,蛋白浓度为8%,温度为25℃,pH 值9.0时共混膜中蛋白保留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改性 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粘胶共混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兴凤 谭凤艳 +1 位作者 尹翠玉 李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4-26,共3页
通过尿素改性改变大豆分离蛋白(SPI)分子的空间结构,使其能更好地与粘胶共混。以共混膜中蛋白保留量为指标,考察了尿素浓度、SPI浓度、亚硫酸钠浓度、pH、温度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蛋白质改性条件。优化的改性条件为:尿素浓度6 mol... 通过尿素改性改变大豆分离蛋白(SPI)分子的空间结构,使其能更好地与粘胶共混。以共混膜中蛋白保留量为指标,考察了尿素浓度、SPI浓度、亚硫酸钠浓度、pH、温度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蛋白质改性条件。优化的改性条件为:尿素浓度6 mol/L,SPI浓度8%,亚硫酸钠浓度1.0%,pH 9,温度25℃,此时共混膜中蛋白保留量为13.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改性 尿素 粘胶 共混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流变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兴凤 谭凤艳 闫秋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32,共3页
对尿素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流变性进行了测定,得出了不同条件下的非牛顿指数、结构黏度指数等流变学参数及其变化趋势。尿素法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初步判定尿素法改性大豆分离蛋白适用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 对尿素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流变性进行了测定,得出了不同条件下的非牛顿指数、结构黏度指数等流变学参数及其变化趋势。尿素法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初步判定尿素法改性大豆分离蛋白适用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改性 尿素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改性大豆蛋白与粘胶共混液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兴凤 谭凤艳 闫秋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1,共3页
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及其与粘胶共混液的流变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对改性大豆蛋白溶液、改性大豆蛋白溶液/粘胶共混液的剪切速率与表观黏度、剪切应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加入会使粘胶的非牛顿指数降低... 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及其与粘胶共混液的流变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对改性大豆蛋白溶液、改性大豆蛋白溶液/粘胶共混液的剪切速率与表观黏度、剪切应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加入会使粘胶的非牛顿指数降低,结构黏度指数增大,而尿素改性的大豆蛋白与粘胶共混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尿素改性可以保证大豆蛋白/粘胶共混液具有较好的流变性能,所以尿素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可用于生产大豆蛋白/粘胶复合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改性 尿素 粘胶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流变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郭兴凤 谭凤艳 闫秋丽 《粮食与油脂》 2007年第12期29-30,共2页
通过对SDS改性大豆蛋白溶液流变特性测定,得出不同改性条件下非牛顿指数n、结构粘度指数Δη等流变学参数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SDS法改性的蛋白溶液虽具有较好稳定性,但流动性变差。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十二烷基硫酸钠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