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百米级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谭佳俊 谭平 +1 位作者 吴玖荣 冯德民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4,共8页
现行规范采用静力设计的方法可能对高层隔震结构的风致效应考虑不足,为此深入研究了高层隔震结构抗风设计与风致效应,结合现行规范提出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分析框架,并针对中国某百米级实际工程隔震结构展开风致效应的分析与评估。结... 现行规范采用静力设计的方法可能对高层隔震结构的风致效应考虑不足,为此深入研究了高层隔震结构抗风设计与风致效应,结合现行规范提出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分析框架,并针对中国某百米级实际工程隔震结构展开风致效应的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现行规范采用等效静力的计算方式低估了高层隔震结构实际所受的脉动风作用,通过风荷载时程分析发现,隔震层X、Y向的水平剪力相比风荷载标准值作用分别增加了23.8%和27.7%,但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现行规范取1.4的分项系数能满足隔震层抗风稳定性的要求;在10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顶部存在舒适度的问题,最大风振加速度达到16.2 cm·m^(-2),超出规范限值8%;在1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顶部的最大风振加速度达到7.6 cm·m^(-2),其居住舒适性更难以满足,高层隔震结构的舒适度问题在今后的抗风设计中应予以重视;提出的分析框架能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可为现行规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隔震结构 抗风设计 风致效应 抗风稳定性 风振舒适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线性度的全双工光载射频系统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瑞琼 樊养余 +2 位作者 王鑫圆 谭佳俊 高永胜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13-1919,共7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高线性度的全双工光载射频系统.该系统克服了下行链路三阶交调失真与周期性功率衰落的影响,同时对上行链路进行波长重用,简化了基站的成本和复杂度,实现了高线性度的全双工光载射频系统.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单个马增调制... 本文提出了一种高线性度的全双工光载射频系统.该系统克服了下行链路三阶交调失真与周期性功率衰落的影响,同时对上行链路进行波长重用,简化了基站的成本和复杂度,实现了高线性度的全双工光载射频系统.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单个马增调制器的常规系统相比,本系统下行链路中三阶交调失真得到明显抑制,克服了光纤色散引起的功率衰落,系统无杂散动态范围提高17dB,宽带信号的星座图和误差矢量幅度改善明显,另外,上行链路可以实现稳定的波长重用及宽带信号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载射频系统 全双工 三阶交调失真 光纤色散 波长重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联DPMZM的大动态范围微波光子混频系统
3
作者 高永胜 史芳静 +1 位作者 谭佳俊 樊养余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6,共9页
为了解决微波光子混频系统的非线性失真和动态范围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联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PMZM)的大动态范围微波光子混频系统。利用DPMZM实现射频和本振信号的并行调制,通过配置并行两路的电光调制指数及调制器的工作点... 为了解决微波光子混频系统的非线性失真和动态范围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联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PMZM)的大动态范围微波光子混频系统。利用DPMZM实现射频和本振信号的并行调制,通过配置并行两路的电光调制指数及调制器的工作点,抵消输出中频信号中的三阶交调失真(IMD3),最终提高系统的动态范围。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可将IMD3抑制17.7 dB,系统无杂散动态范围提高到127.8 dB·Hz 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光子学 混频器 动态范围 并联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子学的微波移频方法研究
4
作者 高永胜 谭佳俊 王瑞琼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23-2133,共11页
微波移频技术(MFS)广泛应用于电子对抗、卫星通信、频控阵雷达等系统。基于光子学的微波移频方法具有带宽大、频谱纯净等优点。为了探索基于光子学的微波移频性能,该文对比研究了基于声光移频(AOFS)、锯齿波相位调制(SPM)和I/Q调制3种... 微波移频技术(MFS)广泛应用于电子对抗、卫星通信、频控阵雷达等系统。基于光子学的微波移频方法具有带宽大、频谱纯净等优点。为了探索基于光子学的微波移频性能,该文对比研究了基于声光移频(AOFS)、锯齿波相位调制(SPM)和I/Q调制3种微波光子移频方法,阐释了3种方法的原理,搭建了对应的原理验证系统,对不同的移频方法进行了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移频方法都可以实现精准的微波信号移频,实现大于30 dB的杂散抑制比。但3种移频方法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AOFS的工作频率、带宽和移频方向较为固定,可调谐性低;SPM移频与I/Q调制对输入驱动信号要求严格,系统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信号移频 光子学 声光移频 锯齿波相位调制 I/Q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