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期后入路手术切除胸椎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及其疗效 被引量:2
1
作者 龙厚清 黄荷 +3 位作者 谢文翰 黄阳亮 刘少喻 李佛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590,共5页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经肋横突切除入路摘除胸椎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06.8-2011.10间收治的20例胸椎哑铃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一后路Ⅰ期手术切除肿瘤。JOA评价神经功能,X线评估内固定和融合结果,MRI检查肿瘤...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经肋横突切除入路摘除胸椎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06.8-2011.10间收治的20例胸椎哑铃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一后路Ⅰ期手术切除肿瘤。JOA评价神经功能,X线评估内固定和融合结果,MRI检查肿瘤切除彻底性和是否复发。结果肿瘤均完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63min(152~420 min),出血量480 ml(125~1770 ml)。Schwann细胞瘤9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2;其中硬膜外12例、髓外硬膜下8例。随访末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JOA恢复率72.9%;VAS评分由术前8.3±0.67改善为随访末期2.3±0.19;并发症包括胸膜破裂2例,肺不张和胸腔内脑脊液漏各1例。结论单一后方肋横突、椎板切除入路可以完整切除胸椎哑铃型肿瘤,适用于肿瘤与大血管、胸腔脏器粘连较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哑铃型肿瘤 Ⅰ期后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压迫性颈髓损伤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神经丝磷酸化异常的病理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广盛 龙厚清 +4 位作者 胡勇 温春毅 谢文翰 刘少喻 李佛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神经元和轴突中神经丝高度磷酸化和异常积聚的特征,探讨其介导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5),实验组采用聚氨酯胶片建立脊髓背侧慢性...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神经元和轴突中神经丝高度磷酸化和异常积聚的特征,探讨其介导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5),实验组采用聚氨酯胶片建立脊髓背侧慢性压迫模型;BBB评分法和SEP评估造模前、后6个月脊髓功能变化;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脱髓鞘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磷酸化(SMI-31)和非磷酸化(SMI-32)神经丝在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轴突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SEP变化的关系。【结果】造模6个月后大鼠BBB评分均下降(P<0.001)、SEP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下降(P<0.001);LFB染色强度显著降低(P<0.001);脊髓灰质前角SMI-3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多、染色强度增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白质SMI-31染色强度升高(P<0.05)。【结论】神经丝在脊髓前角神经元的过度表达与高度磷酸化以及在轴突中异常聚积是导致轴突变性、神经元损伤和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神经病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丝 高度磷酸化 体感诱发电位 慢性脊髓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长、短节段固定结合有限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叶劲 龙厚清 +4 位作者 陈应东 谢文翰 李广盛 刘少喻 李佛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8-572,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后路减压、矫形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两种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式治疗4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和影像资料,A组:选择性责任节段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2.7±0.5)26例;B组:责任节段减压、... 目的比较两种后路减压、矫形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两种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式治疗4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和影像资料,A组:选择性责任节段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2.7±0.5)26例;B组: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固定(5.8±1.7)20例。应用JOA、VAS评价腰腿痛和活动功能,用Cobb法测量腰椎侧凸角、前凸角;比较两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2.8年(2~6.5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B组显著大于A组(Pt<0.001,Pb<0.001);术前侧凸角分别为(22±4.6)°(A组)和(28±7.3)°(B组),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11±3.8)°(A组)和(12±5.9)°(B组),B组改善率显著优于A组(P<0.001);术前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9±4.6)°(A组)和(18±7.3)°(B组),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29±3.8)°(A组)和(32±5.9)°(B组),两组矫正率无显著差别(P=0.17)。术前、随访末期JOA评分为14±3.6、23±4.7(A组)和13±3.8、21±5.9(B组),分别较术前显著改善(PA<0.001,PB<0.001),改善率两组无显著差别(P=0.24);术前、随访末期VAS评分为8±0.16、3±0.07(A组)和8±1.8、4±2.7(B组),分别较术前显著改善(PA<0.001,PB<0.001),两组改善率无显著差别(P=0.22);并发症发生率B组显著大于A组(P<0.001)。结论长节段固定侧凸矫正率高于短节段固定,但两组矢状面矫正和临床症状改善率相似,长节段固定手术并发症多、术后腰椎活动功能差,应该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减压 固定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鱼骨结构CoFe2O4纳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正旺 冯锐 +3 位作者 柳扬 张扬 谢文翰 董丽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11-1016,共6页
采用静电纺丝与高温煅烧相结合的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九水合硝酸铁(Fe(NO3)3·9H2O)和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为原料,制备出了类鱼骨结构的CoFe2O4纳米纤维,并研究了煅烧温度对CoFe2O4纳米纤维形貌、磁性能以及... 采用静电纺丝与高温煅烧相结合的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九水合硝酸铁(Fe(NO3)3·9H2O)和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为原料,制备出了类鱼骨结构的CoFe2O4纳米纤维,并研究了煅烧温度对CoFe2O4纳米纤维形貌、磁性能以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CoFe2O4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逐渐增大,纳米纤维的表面形貌由光滑发展为粗糙多孔,煅烧温度超过800℃时,纳米纤维呈现类鱼骨结构;随着煅烧温度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减小,900℃煅烧的纤维平均直径为80.3 nm。所制备的纳米纤维经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结果表明,饱和磁化强度(Ms)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900℃煅烧条件下纤维的Ms达87.13 A·m^2/kg。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煅烧温度下纤维的微波吸收性能差异明显,800℃下煅烧的纤维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CoFe2O4纳米纤维通过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机制吸收电磁波,煅烧产生的孔洞和类鱼骨形貌有利于电磁波在孔道表面多次反射从而增加反射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COFE2O4 纳米纤维 磁性能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