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学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谢承志(综述) 毛海蛟(审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7-370,共4页
踝关节外侧韧带由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和距腓后韧带(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构成,对保持踝关节稳定,维持人体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但其损伤十分常见,详... 踝关节外侧韧带由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和距腓后韧带(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构成,对保持踝关节稳定,维持人体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但其损伤十分常见,详细研究韧带解剖学特点有助于更准确评估影像学检查和更精确的外科干预。了解ATFL和CFL的解剖分型有助于术中判断韧带损伤情况。ATFLⅡ型和Ⅲ型中,上束最粗、最长,下束最细、最短,明确分型可指导将每束韧带对位缝合,在韧带缺失过多无法修复时应尽量保证上束韧带的修复[1]。测量ATFL和CFL长和宽有助于评估韧带损伤丢失的纤维数量。韧带的长和宽对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长宽及骨道的直径的选择起参考作用[2]。明确韧带之间的夹角不仅有助于对术中解剖结构瘢痕化或骨性突起不明显时韧带的大致定位,还有助于在关节和应力造影期间评估韧带损伤[3,4]。韧带的骨性附着点对韧带重建移植物的定位及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切口入路提供参考。对于比平均值小或大得多的患者、慢性损伤或既往手术模糊了正常解剖结构时,可用骨性附着点百分比定位使韧带重建移植物的放置更加准确[5,6]。同时韧带骨性附着点对外踝骨折的诊治提供参考[7]。了解韧带之间的连接结构可避免术中损伤弓状纤维而导致加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8]。对于上述研究的整合能更加立体地了解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学数据,从而为踝关节外侧韧带急性断裂修复术、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重建术以及关节镜下微创修复术治疗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等提供更准确、扎实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损伤 正常解剖结构 移植物 韧带重建 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特点 距腓前韧带 外踝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