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代谢组学的延胡索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解析
1
作者
谢宸韬
刘佳玲
+5 位作者
高阳阳
徐浩然
王辉
赵元静
樊如意
陈思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9-888,共10页
目的:探讨延胡索(Corydalis Rhizoma,CR)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干预效果,通过代谢组学及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系统解析CR治疗UC的潜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UC模型...
目的:探讨延胡索(Corydalis Rhizoma,CR)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干预效果,通过代谢组学及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系统解析CR治疗UC的潜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UC模型,分为5组,模型组、高剂量组(1.517 g/kg生药)、中剂量组(0.986 g/kg生药)、低剂量组(0.455 g/kg生药)和阳性药物组(718.8 mg/kg,5-氨基水杨酸)。另设未造模小鼠作为空白组(灌胃0.9%NaCl)。各组小鼠连续给药7 d,动态监测实验动物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日均摄食量及饮水量等表型参数,7 d后处死动物,获取血清和结肠组织;ELISA法定量分析血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比对各组血清代谢物谱差异;小鼠相同方法造模并进行验证,阳性药物选择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随后评估结肠长度和黏膜损伤,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GSH合成通路关键基因,即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γ-GCS)、氧化应激调控因子(yap1p、skn7)及线粒体GSH转运蛋白(Slc25a39)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CR可明显改善模型动物质量减轻,DAI增加和结肠长度缩短等相关评测指标,且呈剂量依赖性;血清中IL-6、CRP和TNF-α水平降低,而IL-17A无明显影响;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有21种潜在的与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CR作用下明显调节;验证实验证实CR和GSH治疗对结肠黏膜损伤表现出明显保护作用,但不影响结肠长度;CR上调了GSH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别是γ-GCS,表明其可增强肠的抗氧化防御作用。结论:CR在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中具有治疗潜力,可缓解症状、降低血清炎症标志物和调节代谢途径;GSH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提示药物可增强肠抗氧化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溃疡性结肠炎
代谢组学
谷胱甘肽代谢
炎症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代谢组学的延胡索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解析
1
作者
谢宸韬
刘佳玲
高阳阳
徐浩然
王辉
赵元静
樊如意
陈思敏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
出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9-888,共10页
基金
成都中医药大学青基人才专项资助项目(编号:QJRC2020012)。
文摘
目的:探讨延胡索(Corydalis Rhizoma,CR)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干预效果,通过代谢组学及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系统解析CR治疗UC的潜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UC模型,分为5组,模型组、高剂量组(1.517 g/kg生药)、中剂量组(0.986 g/kg生药)、低剂量组(0.455 g/kg生药)和阳性药物组(718.8 mg/kg,5-氨基水杨酸)。另设未造模小鼠作为空白组(灌胃0.9%NaCl)。各组小鼠连续给药7 d,动态监测实验动物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日均摄食量及饮水量等表型参数,7 d后处死动物,获取血清和结肠组织;ELISA法定量分析血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比对各组血清代谢物谱差异;小鼠相同方法造模并进行验证,阳性药物选择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随后评估结肠长度和黏膜损伤,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GSH合成通路关键基因,即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γ-GCS)、氧化应激调控因子(yap1p、skn7)及线粒体GSH转运蛋白(Slc25a39)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CR可明显改善模型动物质量减轻,DAI增加和结肠长度缩短等相关评测指标,且呈剂量依赖性;血清中IL-6、CRP和TNF-α水平降低,而IL-17A无明显影响;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有21种潜在的与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CR作用下明显调节;验证实验证实CR和GSH治疗对结肠黏膜损伤表现出明显保护作用,但不影响结肠长度;CR上调了GSH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别是γ-GCS,表明其可增强肠的抗氧化防御作用。结论:CR在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中具有治疗潜力,可缓解症状、降低血清炎症标志物和调节代谢途径;GSH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提示药物可增强肠抗氧化防御。
关键词
延胡索
溃疡性结肠炎
代谢组学
谷胱甘肽代谢
炎症标志物
Keywords
Rhizoma Corydalis
ulcerative colitis
metabolomics
glutathione metabolism
inflammatory markers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代谢组学的延胡索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解析
谢宸韬
刘佳玲
高阳阳
徐浩然
王辉
赵元静
樊如意
陈思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