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云南德钦白马雪山岩体演化的年代学约束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肖萍 谢客家 +1 位作者 王伟 杨国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2-1360,共19页
为深入理解金沙江构造带的地质演化历史及其时间框架,本研究对江达—德钦—维西岩浆弧西侧的地质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聚焦于尼侬英云闪长岩和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和时代。高精度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这两类岩石分别形成于... 为深入理解金沙江构造带的地质演化历史及其时间框架,本研究对江达—德钦—维西岩浆弧西侧的地质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聚焦于尼侬英云闪长岩和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和时代。高精度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这两类岩石分别形成于二叠纪早期(279±2.9 Ma)和晚期(255.8±5 Ma),这为金沙江构造带的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时间框架。全岩分析表明岩体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系列,属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为典型的弧岩浆特征。该岩体与加仁及鲁甸闪长岩类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浆来源相似,但经历了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结合已发表数据,本研究表明自古生代以来,金沙江构造带可能经历了至少5期花岗质岩浆事件:347~340 Ma,292~279 Ma,261~249 Ma,237~235 Ma和232~214 Ma;尼侬英云闪长岩(279±2.9 Ma)形成于金沙江古特提洋西向俯冲消减的起始阶段,而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255.8±1.8 Ma)可能形成于俯冲阶段结束或俯冲向碰撞的转换阶段;金沙江构造带碰撞造山发生在中三叠世而止于晚三叠世中期。这些发现为理解金沙江构造带乃至整个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构造演化和板块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金沙江构造带 岩浆弧 俯冲消减 碰撞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