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纪实影像中生长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被引量:3
1
作者 谢周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0-62,共3页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回归纪录本性"作为其锋利的宣言,但在其代表人物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我们看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萌芽。十年后,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已经可以看作是一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回归纪录本性"作为其锋利的宣言,但在其代表人物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我们看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萌芽。十年后,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已经可以看作是一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的纪实和魔幻元素以及此消彼长的内部动力,能够看到,影像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正在成为作者电影的一种逐渐类型化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或者来自于对现实的隐喻,或者来自于新生代导演不约而同的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毕赣 《路边野餐》 《三峡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电影作为后人类主体的生成系统——“拟人视觉”与“超人视觉”的遭遇引发的反思 被引量:5
2
作者 谢周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68-73,共6页
数字技术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电影本体问题的关注,"后电影"的提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有学者认为,现代电影并没有死亡,而是在数字技术框架中,于内部生发出新的变化[1]。另一个问题随之被提出,"后电影"与观众之间的... 数字技术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电影本体问题的关注,"后电影"的提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有学者认为,现代电影并没有死亡,而是在数字技术框架中,于内部生发出新的变化[1]。另一个问题随之被提出,"后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转变?在科幻类型电影的范畴中,或许能够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但目前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科幻片的文本内容与后人类思潮之间的关系上,认为"二者的相辅相生既提升培育了电影创作,又反过来丰富深化了后人类主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现代电影 类型电影 电影本体 后人类主义 科幻片 电影创作 技术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影像”及其模式——以新世纪的复合创伤模式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周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3-8,共6页
研究“创伤-影像”是为了从中获取治愈力量。它包含三个层次:从主观性的心理创伤,到主客观混合的影像本体创伤,一直延伸到客观性的社会文化结构创伤。创伤在三个层次之间构成两个循环:外循环描述了创伤在社会文化结构和影像本体之间的传... 研究“创伤-影像”是为了从中获取治愈力量。它包含三个层次:从主观性的心理创伤,到主客观混合的影像本体创伤,一直延伸到客观性的社会文化结构创伤。创伤在三个层次之间构成两个循环:外循环描述了创伤在社会文化结构和影像本体之间的传递,第五代到第六代的创伤影像的变化,体现了这个循环的若干模式;内循环描述了创伤在影像文本内部的传递。例如在第六代的“复合创伤模式”中,内循环在“改善过程”和“恶化过程”两个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叙事 社会文化结构 图式 运动-影像 时间-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