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视野联合OCTA对于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内界膜覆盖术后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吴泠瑶 游志鹏 +1 位作者 谈赟玉 苏晓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13,共7页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覆盖术对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的23例23眼大直径IMH患者...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覆盖术对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的23例23眼大直径IMH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率、黄斑区(分为中心子区、内层区及外层区)浅层微循环[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PSCP)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VSCP)]及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MS)、固视稳定性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患眼参数改变并研究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闭合,闭合率100%。与术前BCVA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BCVA逐渐改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前FAZ面积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FAZ面积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3个区域的VSCP在术后1周时与术前相比均有下降,在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3个区域的PSCP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黄斑区12°MS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固视点在2°及4°内的占比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术后1周时,患者固视点在4°内的占比与术前相比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术前MS与固视点在2°内占比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负相关(r=-0.819、-0.790,均为P<0.05),术前FAZ面积及术前最小孔径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正相关(r=0.596、0.853,均为P<0.05)。术前内层区、外层区的VSCP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负相关(r=-0.521、-0.570,均为P<0.05)。结论 OCTA及微视野的结果显示大直径IMH经PPV联合ILM覆盖术治疗后裂孔闭合率良好,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覆盖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观察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1例
2
作者 赵永吉 谈赟玉 游志鹏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8-170,共3页
患者男性,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入院。2021年11月1日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眼外伤、手术及眼病家族史。查体:右眼视力0.4,左眼0.8;右眼眼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0 m... 患者男性,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入院。2021年11月1日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眼外伤、手术及眼病家族史。查体:右眼视力0.4,左眼0.8;右眼眼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0 mmHg。双眼前节未见特殊,晶状体淡黄色混浊,玻璃体腔絮状混浊,左眼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照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及黄斑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未见异常,右眼眼底彩照示:视盘界清,色红,动静脉比1:2,黄斑亮点消失,色素紊乱,中心凹区见黄白色及片状出血灶(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眼视力 眼科医院 片状出血 中心凹 眼底照相 玻璃体腔 多模态影像 眼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PPV)、PPV联合内界膜剥除以及PPV联合环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柴宛璇 游志鹏 +2 位作者 胡寒英 吴泠瑶 谈赟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3-557,共5页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PV)、PPV联合内界膜剥除(CMIP)以及PPV联合环中心凹内界膜剥除(FSIP)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PM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8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的PMF患者28例33...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PV)、PPV联合内界膜剥除(CMIP)以及PPV联合环中心凹内界膜剥除(FSIP)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PM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8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的PMF患者28例33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对内界膜的处理,回顾性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PPV组9例10眼(行PPV);CMIP组10例11眼(行PPV联合CMIP);FSIP组9例12眼(行PPV联合FSIP)。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劈裂腔厚度(CFT)、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间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比较3组患者间各时间点平均BCVA(logMAR)与术前BCVA(logMAR)的差值(ΔBCVA),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PPV组患者BCVA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CFT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为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间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CFT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PPV组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率为60%(6眼),部分复位率40%(4眼),未复位率0%(0眼);CMIP组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率为72.7%(8眼),部分复位率18.2%(2眼),未复位率9.1%(1眼);FSIP组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率为66.7%(8眼),部分复位率25%(3眼),未复位率8.3%(1眼);3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CMIP组及FSIP组术后各出现1眼全层黄斑裂孔。3组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PPV能有效改善PMF患者视力,不剥除内界膜的术式与两种剥除内界膜的手术方式对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劈裂 近视 内界膜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