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桉树叶部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叶际拮抗细菌防效评价
1
作者 余平福 李星语 +5 位作者 王继春 周娟 许诗萍 何苑皞 邓小军 陈晓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6,共10页
【目的】桉树是我国三大速生树种之一,作为广西林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不善,桉树叶部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影响桉树生长,制约了桉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桉树生长... 【目的】桉树是我国三大速生树种之一,作为广西林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不善,桉树叶部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影响桉树生长,制约了桉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桉树生长迅速,叶部病害初期难以发现,成灾后导致叶片大面积脱落,植株生长时间缩短,生长缓慢,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明确桉树叶部病害病原种类,探索桉树叶部病害生物防治方法,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治方案。【方法】基于柯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明确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桉树叶表微生物中筛选病原菌拮抗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并开展了生防细菌的防效评价,为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结果】从大桂山国有林场桉树叶部分离出4种病原真菌,分别为F202310093、F202310094、F202310095、F202310096,其导致的叶部病害症状与林间发病症状一致,结合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4种真菌分别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兰花炭疽菌C.clivi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桉树垫壳孢Coniella quercicola。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以上4种病原菌均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B2311001,经形态学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lis。拮抗细菌的防效优于嘧菌酯,其中对果生炭疽菌的盆栽防效为84.01%,其次为暹罗炭疽菌,防效为83.67%,防治效果最低为桉树垫壳孢,林间防效为81.33%。【结论】研究结果首次报道兰花炭疽菌、暹罗炭疽菌为桉树叶部病害病原菌。本研究筛选了桉树叶部病原菌的拮抗细菌,丰富了桉树叶部病害生防资源,为桉树叶部病害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病原菌 分离 鉴定 拮抗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金花茶根系丛枝菌根真菌染色方法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许诗萍 高日芳 +5 位作者 张金莲 宋娟 李冬萍 何苑皞 曾诗媛 陈廷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4,共10页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但目前金花茶野生资源少,因此寻找高效的人工种植方法快速繁殖金花茶优良种苗,进而大幅度提高规模化种植金花茶的产量十分必要。...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但目前金花茶野生资源少,因此寻找高效的人工种植方法快速繁殖金花茶优良种苗,进而大幅度提高规模化种植金花茶的产量十分必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金花茶接种AM真菌,对金花茶有积极的影响。由于几乎所有的AM真菌接种试验均涉及菌根发育状况观察与侵染率测定,而目前AM侵染状况的观察测定方法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因此本研究探究一种金花茶根系AM真菌检测的最佳染色方法,以便更好地观察AM真菌对金花茶根系的侵染情况。本研究以金花茶健康植株根系为试验材料,探讨5种染色剂(苏丹红Ⅳ、酸性品红、苯胺蓝、台酚蓝、醋酸墨水)对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效果。研究表明:5%醋酸墨水染色液的染色效果最佳,根皮层细胞内AM真菌的菌丝、泡囊、孢子等结构清晰可见,且能够明确分辨AM真菌与其他未知真菌,根的染色效果可以长久保存;利用苏丹红Ⅳ和酸性品红染色的AM真菌菌丝、泡囊与背景反差不明显,而且酸性品红的染色效果保存时间短,不利于观察;苯胺蓝和台酚蓝的染色效果略次于醋酸墨水,且价格昂贵,成本高。除醋酸墨水外,其他4种染色剂均是疑似致癌物,长期使用对操作人员的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醋酸墨水染色操作简便、毒性低、成本低廉、染色效果极佳,适用于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和制片观察。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金花茶菌根种苗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根系 丛枝菌根真菌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DNA序列分析的3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子鉴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农颖杰 卢昱帆 +5 位作者 许诗萍 高日芳 宋娟 张金莲 韦翔华 陈廷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54-2864,共11页
【目的】比较基于rDNA序列分析的3种丛枝菌根(AM)真菌分子鉴定方法,为提高AM真菌在种水平分子鉴定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对从柑橘和甘蔗等广西地区主要作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AM真菌菌株(编号为A6、B3和GY3-1)进行形态学鉴定,再... 【目的】比较基于rDNA序列分析的3种丛枝菌根(AM)真菌分子鉴定方法,为提高AM真菌在种水平分子鉴定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对从柑橘和甘蔗等广西地区主要作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AM真菌菌株(编号为A6、B3和GY3-1)进行形态学鉴定,再通过巢式PCR分别扩增AM真菌的18S rDNA、28S rDNA及含ITS1、5.8S rDNA和ITS2的序列(简写为ITS1+5.8S+ITS2),分别将其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再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比较基于3个rDNA序列分析分子鉴定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菌株A6、B3和GY3-1的形态特征分别与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黏质隔球囊霉(Septoglomus viscosum)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一致。基于18S rDNA序列,将菌株A6鉴定为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菌株GY3-1鉴定为摩西斗管囊霉(F.moessae),菌株B3鉴定为黏质隔球囊霉(S.viscosum)。基于28S rDNA序列,将菌株A6鉴定为幼套近明球囊霉(C.etunicatum),菌株B3鉴定为黏质隔球囊霉(S.viscosum),菌株GY3-1鉴定为摩西斗管囊霉(F.moessae)。基于ITS1+5.8S+ITS2序列,将菌株A6鉴定为幼套近明球囊霉(C.etunicatum),菌株B3鉴定为黏质隔球囊霉(S.visco-sum),菌株GY3-1鉴定为摩西斗管囊霉(F.moessae)。而综合3种分子鉴定结果,菌株A6、B3和GY3-1分别鉴定为幼套近明球囊霉(C.etunicatum)、黏质隔球囊霉(S.viscosum)和摩西斗管囊霉(F.mosseae)。【结论】3种方式均可用于AM真菌的在种水平上的分子鉴定,以18S rDNA与28S rDNA为主的鉴定方法相对简单且快速,更适用于对AM真菌在属水平的鉴定;以ITS1+5.8S+ITS2为主的鉴定方法步骤较繁琐,但鉴定至种水平的准确性较高。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互相补充,加强对AM真菌分子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RDNA 系统发育进行树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根系与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互作早期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梓杨 陈晓琳 +2 位作者 李丽丽 许诗萍 何苑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58,共11页
【目的】研究油茶-内生细菌互作早期的油茶根系转录组变化规律,为阐明油茶与内生细菌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构建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1-L-29gfpr与油茶根系互作体系,以不同时间(0、6、12、24 h)的互作体系为研究材料,利用RNA... 【目的】研究油茶-内生细菌互作早期的油茶根系转录组变化规律,为阐明油茶与内生细菌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构建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1-L-29gfpr与油茶根系互作体系,以不同时间(0、6、12、24 h)的互作体系为研究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对油茶根部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1)转录组测序共产生52958922条序列,约46.1 Gb,差异表达基因10314条(FDR<0.05且|log_(2)FC|>1)。随着互作时间的延长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呈高-低-高的趋势,接种6 h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6306个,其中显著上调3434个,显著下调2572个;接种12 h后显著上调903个,显著下调526个;接种24 h后显著上调1195个,显著下调1384个。2)GO富集分析表明:接种6 h油茶的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方面变化最为明显,生物学过程中磷酸代谢、含磷化合物代谢、响应激素途径、茉莉酸代谢、响应细菌途径等;分子功能中萜烯合酶活性、双加氧酶活性等;细胞组分中膜固有成分等得到富集。3)KEGG通路分析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被富集到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环境适应性等通路。接种6 h后富集的代谢通路与12、24 h差异较大,其中差异明显的主要有植物激素合成信号通路、植物病原互作通路、苯丙素生物合成通路。4)基因表达量变化较大的有生长素诱导蛋白编码基因(SAUR)、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水解蛋白酶编码基因(XTH)、茉莉酮酸酯ZIM结构域蛋白编码基因(TIFY)、钙调蛋白编码基因(CAM2)、转录因子MYB编码基因、抗病蛋白编码基因(RPM、RPS)、呼吸爆发氧化酶编码基因(RBOHC)、过氧化物酶编码基因(POD)。【结论】利用活体互作体系对不同时间段内生细菌-油茶互作转录组进行分析表明,内生细菌可刺激植物根系生长,提高抗性,诱导免疫反应,但随后免疫反应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内生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 转录组分析 互作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长春花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温云英 张金莲 +2 位作者 许诗萍 曾诗媛 陈廷速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8期1-4,共4页
为解决长春花幼苗生长过程养分大量消耗导致营养不足的问题,对丛枝菌根(AM)真菌与长春花进行联合培养以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长春花幼苗生长的影响,设计长春花幼苗接种双网无梗囊霉(Acaulospora bireticulata,Ab)、类球囊霉属待定种(Parag... 为解决长春花幼苗生长过程养分大量消耗导致营养不足的问题,对丛枝菌根(AM)真菌与长春花进行联合培养以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长春花幼苗生长的影响,设计长春花幼苗接种双网无梗囊霉(Acaulospora bireticulata,Ab)、类球囊霉属待定种(Paraglomus sp.,Ps)及其混合菌株(Ab∶Ps=1∶1)3个实验处理,测定其对长春花的生长指标、生物量、菌根侵染率及氮、磷含量的影响,分析接种AM真菌对长春花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能影响长春花生长和磷的吸收,以接种Ps菌株的综合效应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花 丛枝菌根真菌 促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