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竹沥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1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7 位作者
高健健
李亚隆
孙若璠
易景波
匡蓓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8期125-132,138,共9页
以火炙竹沥、竹沥茶等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添加火炙竹沥对茶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别对竹沥、竹沥茶和足炕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
以火炙竹沥、竹沥茶等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添加火炙竹沥对茶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别对竹沥、竹沥茶和足炕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竹沥茶中共检测出157个挥发性成分和157个非挥发性成分,与足炕叶相比,从竹沥茶中鉴定出糠醛和2⁃甲基吡嗪两种特征香气成分,以及乙基香兰素葡萄糖苷和甜菜碱两种特征水溶性成分。此外,竹沥茶提取液的体外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竹沥茶提取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药物阿卡波糖,胆酸盐结合率显著高于对照药物考来烯胺,表明竹沥茶提取液在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生物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效果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沥
茶
香气
滋味
血糖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代谢组学的绿茶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解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于帅
许继业
+5 位作者
胡争艳
高健健
陈丹
谭俊峰
林智
戴伟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75,共11页
为探究高火功绿茶品质的形成机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代谢组学方法对绿茶加工过程样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杀青、干燥和焙火等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差异及变化规律。在绿茶不同热加工过程样中共鉴定出125种化合物,包括10...
为探究高火功绿茶品质的形成机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代谢组学方法对绿茶加工过程样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杀青、干燥和焙火等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差异及变化规律。在绿茶不同热加工过程样中共鉴定出125种化合物,包括10种黄烷醇类、14种二聚儿茶素类、19种黄酮醇-O-糖苷类、5种黄酮-C-糖苷类、8种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N-ethyl-2-pyrrolidinone-substituted flavan-3-ols,EPSF)类、16种氨基酸类、13种酚酸类、4种有机酸类、11种生物碱类、13种脂类、4种香气糖苷类和8种其他类化合物。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绿茶热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变化明显,筛选出114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化合物(P<0.05)。在杀青、干燥、焙火等过程中,大部分儿茶素、二聚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下降,EPSF类、黄酮-C-糖苷类和脂类化合物含量明显上升;香气糖苷类化合物(苯乙醇樱草糖苷、芳樟醇樱草糖苷和芳樟醇氧化物樱草糖苷等)含量在杀青过程中增加了439%~2497%;N-1-脱氧-D-果糖酰茶氨酸含量在干燥过程中增加了820%~1290%;黄酮醇-O-糖苷类化合物(杨梅素-3-半乳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山柰酚-3-阿拉伯糖苷、杨梅素-3-葡萄糖苷和山柰酚-3-葡萄糖苷等)含量在焙火过程中明显下降。本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提升绿茶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热加工过程
代谢组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某通讯基站的热仿真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许继业
孙朝霞
黄甲辰
《电子机械工程》
2002年第3期24-27,共4页
介绍了某通讯基站热仿真分析的过程。通过仿真分析发现了设计中的缺陷 ,据此提出了改进措施 。
关键词
通讯
基站
热仿真分析
热耗
系统风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雄株银杏叶提取液抗氧化能力及主要功能成分含量差异
被引量:
4
4
作者
许继业
郁万文
+1 位作者
曹福亮
汪贵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149,共8页
以23个银杏雄株的叶片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单株间甲醇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及总黄酮、萜内酯、多糖、原花青素等功能性组分含量,分析了各单株间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了抗氧化功能较好的优良单株。结...
以23个银杏雄株的叶片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单株间甲醇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及总黄酮、萜内酯、多糖、原花青素等功能性组分含量,分析了各单株间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了抗氧化功能较好的优良单株。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及功能性成分含量在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抗氧化活性的变异系数变幅为13.5%~37.04%、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变幅为9.3%~15.63%,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银杏叶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O_(2)^(-)清除率、总还原力与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中强度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70、0.62,说明总黄酮是银杏叶甲醇提取液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通过聚类分析将23个单株划分为4类,筛选出6#单株为抗氧化功能成分含量高且抗氧化活性强的类型。研究结果为高抗氧化银杏种质的评价与筛选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雄株
叶提取液
抗氧化能力
功能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代表性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化学品质特征解析
被引量:
3
5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3 位作者
蔺志远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246,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主要水溶性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并结合感官分析和色差分析,探讨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其与汤色、滋味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普通绿茶品种(龙井43)、黄化品种(中黄系列)和白化品种(白叶1号)按照扁形绿茶工艺制得扁形绿茶,其茶多酚总量与氨基酸总量比值(酚氨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93、3.33(黄化品种比值范围为2.93~3.91)和2.59。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扁形绿茶的主要差异成分为槲皮素糖苷(总量分别为3.11和3.86 mg/g)、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总量分别为1.21和2.32 mg/g)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分别为24.83和15.85 mg/g),均差异显著(P<0.05)。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表明,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相对于龙井43更鲜爽、鲜醇;白叶1号的涩味低于中黄系列,且汤色黄度更低。结论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酚氨比整体上低于普通品种扁形绿茶,其中白叶1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最大,黄化品种中的中黄4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相近。黄化品种与白化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相比,茶氨酸、非酯型儿茶素、槲皮素糖苷和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是其主要差异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
黄化
扁形绿茶
色差
滋味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竹沥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1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高健健
李亚隆
孙若璠
易景波
匡蓓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政协宜昌市委员会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
出处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8期125-132,138,共9页
基金
横向技术服务项目(TRIKJ2021106、TRIKJ2022123)。
文摘
以火炙竹沥、竹沥茶等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添加火炙竹沥对茶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别对竹沥、竹沥茶和足炕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竹沥茶中共检测出157个挥发性成分和157个非挥发性成分,与足炕叶相比,从竹沥茶中鉴定出糠醛和2⁃甲基吡嗪两种特征香气成分,以及乙基香兰素葡萄糖苷和甜菜碱两种特征水溶性成分。此外,竹沥茶提取液的体外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竹沥茶提取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药物阿卡波糖,胆酸盐结合率显著高于对照药物考来烯胺,表明竹沥茶提取液在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生物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效果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
竹沥
茶
香气
滋味
血糖
血脂
Keywords
bamboo juice
tea
aroma
taste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分类号
TS272.5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代谢组学的绿茶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解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于帅
许继业
胡争艳
高健健
陈丹
谭俊峰
林智
戴伟东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75,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172630)
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LGN21C16001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LR23C160002)。
文摘
为探究高火功绿茶品质的形成机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代谢组学方法对绿茶加工过程样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杀青、干燥和焙火等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差异及变化规律。在绿茶不同热加工过程样中共鉴定出125种化合物,包括10种黄烷醇类、14种二聚儿茶素类、19种黄酮醇-O-糖苷类、5种黄酮-C-糖苷类、8种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N-ethyl-2-pyrrolidinone-substituted flavan-3-ols,EPSF)类、16种氨基酸类、13种酚酸类、4种有机酸类、11种生物碱类、13种脂类、4种香气糖苷类和8种其他类化合物。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绿茶热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变化明显,筛选出114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化合物(P<0.05)。在杀青、干燥、焙火等过程中,大部分儿茶素、二聚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下降,EPSF类、黄酮-C-糖苷类和脂类化合物含量明显上升;香气糖苷类化合物(苯乙醇樱草糖苷、芳樟醇樱草糖苷和芳樟醇氧化物樱草糖苷等)含量在杀青过程中增加了439%~2497%;N-1-脱氧-D-果糖酰茶氨酸含量在干燥过程中增加了820%~1290%;黄酮醇-O-糖苷类化合物(杨梅素-3-半乳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山柰酚-3-阿拉伯糖苷、杨梅素-3-葡萄糖苷和山柰酚-3-葡萄糖苷等)含量在焙火过程中明显下降。本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提升绿茶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绿茶
热加工过程
代谢组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化学成分
Keywords
green tea
thermal processing
metabolomics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hemical components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某通讯基站的热仿真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许继业
孙朝霞
黄甲辰
机构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电子机械工程》
2002年第3期24-27,共4页
文摘
介绍了某通讯基站热仿真分析的过程。通过仿真分析发现了设计中的缺陷 ,据此提出了改进措施 。
关键词
通讯
基站
热仿真分析
热耗
系统风阻
Keywords
Thermal simulation
Base station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wind impedance
分类号
TN915 [电子电信—通信与信息系统]
TK12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雄株银杏叶提取液抗氧化能力及主要功能成分含量差异
被引量:
4
4
作者
许继业
郁万文
曹福亮
汪贵斌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
出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149,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600701)。
文摘
以23个银杏雄株的叶片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单株间甲醇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及总黄酮、萜内酯、多糖、原花青素等功能性组分含量,分析了各单株间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了抗氧化功能较好的优良单株。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及功能性成分含量在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抗氧化活性的变异系数变幅为13.5%~37.04%、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变幅为9.3%~15.63%,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银杏叶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O_(2)^(-)清除率、总还原力与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中强度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70、0.62,说明总黄酮是银杏叶甲醇提取液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通过聚类分析将23个单株划分为4类,筛选出6#单株为抗氧化功能成分含量高且抗氧化活性强的类型。研究结果为高抗氧化银杏种质的评价与筛选提供了科学数据。
关键词
银杏雄株
叶提取液
抗氧化能力
功能性组分
Keywords
Ginkgo biloba male plant
leaf extraction
antioxidant capacity
functional components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代表性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化学品质特征解析
被引量:
3
5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蔺志远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246,共7页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2020PT08-2)。
文摘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主要水溶性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并结合感官分析和色差分析,探讨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其与汤色、滋味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普通绿茶品种(龙井43)、黄化品种(中黄系列)和白化品种(白叶1号)按照扁形绿茶工艺制得扁形绿茶,其茶多酚总量与氨基酸总量比值(酚氨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93、3.33(黄化品种比值范围为2.93~3.91)和2.59。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扁形绿茶的主要差异成分为槲皮素糖苷(总量分别为3.11和3.86 mg/g)、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总量分别为1.21和2.32 mg/g)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分别为24.83和15.85 mg/g),均差异显著(P<0.05)。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表明,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相对于龙井43更鲜爽、鲜醇;白叶1号的涩味低于中黄系列,且汤色黄度更低。结论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酚氨比整体上低于普通品种扁形绿茶,其中白叶1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最大,黄化品种中的中黄4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相近。黄化品种与白化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相比,茶氨酸、非酯型儿茶素、槲皮素糖苷和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是其主要差异成分。
关键词
白化
黄化
扁形绿茶
色差
滋味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
Keywords
albino
etiolation
flat green tea
chromatic aberration
taste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分类号
TS272.7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O657.63 [理学—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竹沥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许继业
彭佳堃
高健健
李亚隆
孙若璠
易景波
匡蓓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代谢组学的绿茶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解析
于帅
许继业
胡争艳
高健健
陈丹
谭俊峰
林智
戴伟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某通讯基站的热仿真分析
许继业
孙朝霞
黄甲辰
《电子机械工程》
200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同雄株银杏叶提取液抗氧化能力及主要功能成分含量差异
许继业
郁万文
曹福亮
汪贵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代表性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化学品质特征解析
许继业
彭佳堃
蔺志远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