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楚之间:湖北随州庙台子遗址农作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唐丽雅 郭长江 +2 位作者 张博 许稼枢 赵志军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4,共9页
曾国在西周早期伴随着周王室对于南土的经略活动而被分封于随枣走廊地区,并逐渐成为汉东诸国最大的一支。曾国之先祖“南公”地位可与周公、召公、太公相当,曾国的军事战略意义主要是拱卫宗周的南门、保障青铜之路的畅通。随州庙台子遗... 曾国在西周早期伴随着周王室对于南土的经略活动而被分封于随枣走廊地区,并逐渐成为汉东诸国最大的一支。曾国之先祖“南公”地位可与周公、召公、太公相当,曾国的军事战略意义主要是拱卫宗周的南门、保障青铜之路的畅通。随州庙台子遗址的发掘和浮选为研究江汉地区历史时期(两周时期)曾国地区古代农业提供了契机。伴随2015年至2017年随州庙台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水稻(Oryca sativa)、小米(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豇豆属(Vigna sp.)和豌豆(Pisum sativum)等农作物种子,占植物种子或果实遗存总数的94.8%。量化分析表明,庙台子所在的曾国地区既非单纯的稻作农业经济,也非单纯的旱作农业经济,而是稻、粟几乎并重,此外小麦在农业生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典型的稻旱兼营。庙台子遗址地处江汉,该地区史前时期属于中国南方传统的稻作农业体系,随着周代曾国先祖受封于此地,受到了周文化旱作农业体系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考古 周代 庙台子遗址 曾国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音乌拉31号墓人物绣像考论
2
作者 梁云 许稼枢 李伟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34,共19页
诺音乌拉31号匈奴贵族墓年代属公元1世纪前期,墓内出土了带人物绣像的羊毛织物(壁毯),绣像主题为“走向圣坛的队伍”。通过分析可知,绣像人物不是匈奴,与印度-斯基泰或印度-帕提亚无关,也不属月氏,而是属于早期贵霜,绣像上首领是一位贵... 诺音乌拉31号匈奴贵族墓年代属公元1世纪前期,墓内出土了带人物绣像的羊毛织物(壁毯),绣像主题为“走向圣坛的队伍”。通过分析可知,绣像人物不是匈奴,与印度-斯基泰或印度-帕提亚无关,也不属月氏,而是属于早期贵霜,绣像上首领是一位贵霜翖侯,不排除是丘就却的可能。绣像反映了早期贵霜的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由此可将贵霜王族的渊源上溯至阿契美尼德波斯时期的巴克特里亚人。绣像壁毯出现在匈奴贵族墓中,可能反映了早期贵霜与匈奴的结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音乌拉绣像 琐罗亚斯德教 早期贵霜 巴克特里亚人 结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