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管/静脉直径比预测血液肿瘤患者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许汇娟 刘颖 +3 位作者 姚嘉丽 姚晶晶 陈敏 邱甜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静脉直径比在预测血液肿瘤患者有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选取留置PICC的273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彩超监测有症状性血栓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目的探讨PICC导管/静脉直径比在预测血液肿瘤患者有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选取留置PICC的273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彩超监测有症状性血栓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导管/静脉直径比最佳临界值。结果6.23%患者发生了有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导管/静脉直径比35%~45%、≥46%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的的风险分别是≤34%患者的16.762、15.529倍。导管/静脉直径比38%是预测导管相关血栓的最佳临界值。结论导管/静脉直径比与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有症状性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置管操作时,应尽可能保证该比值≤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PICC 导管/静脉比 有症状性血栓 最佳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首次换药时间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敏 赵洁 +3 位作者 刘颖 许汇娟 姚嘉丽 姚晶晶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首次换药时间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17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后24h常规进行首次换药,观察组则在术后48h首次换药,比较两组置管后穿刺点... 目的探讨首次换药时间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17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后24h常规进行首次换药,观察组则在术后48h首次换药,比较两组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感染及愈合情况。结果两组置管后穿刺点愈合较好率及换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48h首次换药,可促进穿刺点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PICC置管 换药 穿刺点愈合 穿刺点感染 置管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 被引量:27
3
作者 赵洁 姚晶晶 +3 位作者 陈敏 李红梅 许汇娟 梁玉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3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88.00%)显著低于心电图组(97.26%),术中出血量、置管所需时间显著多于心电图组(P<0.05,P<0.01)。结论 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应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可提高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疾病 PICC B超 腔内心电图定位法 X线 导管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屑微电解法深度处理医院废水 被引量:2
4
作者 邹红林 陈恩鉴 许汇娟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45-48,共4页
用铁屑微电池原理深度处理了医院废水 ,分析了废水pH、铁屑用量、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佳的反应条件为 :废水进水pH为 3.5 ,铁屑用量为 12 .5 % ,常温反应 80min。
关键词 医院废水 废水处理 PH值 铁屑微电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钟慧群 张立力 +4 位作者 赵洁 柴燕燕 姚晶晶 许汇娟 罗晨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方法2018年1-9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超过3d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不同部位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留置针...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方法2018年1-9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超过3d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不同部位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留置针386例次,其中手背留置针190例次,前臂留置针196例次。手背及前臂的留置时间分别为(5.22±2.45)d及(5.65±2.94)d,导管堵塞发生率分别为25.8%及29.6%,液体渗漏发生率分别为5.8%及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6.8%及29.6%,且6例次(3.2%)手背留置针发生意外脱落,前臂则无一例意外脱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根据临床指征拔管时,前臂与手背留置针相比留置时间无差异,但静脉炎及导管脱落发生率低,护士应结合患者血管情况、病情等尽量选择前臂为患者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针 留置部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