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知识库问答的回答生成研究
1
作者 饶东宁 许正辉 梁瑞仕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1,共8页
知识库问答旨在利用事先构建好的知识库来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现有的知识库问答研究主要通过对候选实体和关系路径进行排序,最后将三元组的尾实体作为答案返回。用户给出的问题经过实体识别模型和实体消歧模型之后,可以链接到知识库中... 知识库问答旨在利用事先构建好的知识库来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现有的知识库问答研究主要通过对候选实体和关系路径进行排序,最后将三元组的尾实体作为答案返回。用户给出的问题经过实体识别模型和实体消歧模型之后,可以链接到知识库中与答案相关的候选实体。利用语言模型的生成能力,可以将答案拓展为一句话并返回,这对用户而言是更加友好的。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弥补问题文本与结构化知识之间的差别,将候选实体及其一跳关系子图通过提示模板进行组织输入到生成模型中,并在回答模板的引导下生成通俗流畅的回答。在NLPCC 2016 CKBQA和KgCLUE两个中文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BLEU、METEOR和ROUGE指标上分别平均比BART-large模型提高了2.8、2.3和1.5百分点;在Perplexity指标上,该方法与ChatGPT的回答表现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库问答 提示 实体链接 预训练模型 回答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难熔金属碳化物对炭/炭复合材料烧蚀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俊山 李仲平 +4 位作者 敖明 许正辉 刘朗 胡子君 彭维周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2,共6页
详细分析和比较了3D炭/炭复合材料及其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的试样在三种烧蚀条件下的烧蚀结果、微观结构及形貌。SEM观察结果显示,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优先烧蚀现象对纯炭/炭试样是普遍存在的,相反,对难熔金属碳化物掺杂的炭/炭试样而言,... 详细分析和比较了3D炭/炭复合材料及其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的试样在三种烧蚀条件下的烧蚀结果、微观结构及形貌。SEM观察结果显示,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优先烧蚀现象对纯炭/炭试样是普遍存在的,相反,对难熔金属碳化物掺杂的炭/炭试样而言,纤维却总是优先被烧蚀;纤维单丝相对基体优先烧蚀越明显,材料宏观烧蚀率越大。对纯炭/炭试样烧蚀表层区的TEM观察结果表明,在烧蚀过程中炭纤维和基体炭均发生明显的微观结构变化,具体表现为炭纤维的微晶尺寸显著长大,而基体炭原有层片区则出现柱状炭。烧蚀测试条件对材料宏观和微观形貌及烧蚀机理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烧蚀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1800℃抗氧化涂层探索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中伟 王俊山 +1 位作者 许正辉 李承新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6,共5页
提出并制备了可以应用于1 800℃的抗氧化涂层体系,固渗法制备SiC内层,料浆涂刷法制备高温氧化物釉层和硼硅化物釉层。经扫描电镜分析涂层形貌及电子能谱分析其组成,发现C/C复合材料基材结构完整,没有发生次表面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氧乙... 提出并制备了可以应用于1 800℃的抗氧化涂层体系,固渗法制备SiC内层,料浆涂刷法制备高温氧化物釉层和硼硅化物釉层。经扫描电镜分析涂层形貌及电子能谱分析其组成,发现C/C复合材料基材结构完整,没有发生次表面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氧乙炔焰烧蚀20s后,失重为0. 06%; 1 800℃自然对流氧化试验条件下,氧化物釉层30min的平均失重速率为0. 06g/(m2·s);硼硅化物釉层60min的平均失重速率为0. 2g/(m2·s)。说明涂层体系在1 800℃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抗氧化涂层 电子能谱分析 扫描电镜分析 涂层体系 抗氧化能力 表面氧化 氧乙炔焰 试验结果 试验条件 自然对流 硅化物 氧化物 釉层 制备 SiC 失重 速率 平均 料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难熔金属碳化物对炭/炭复合材料烧蚀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俊山 李仲平 +4 位作者 敖明 许正辉 刘朗 胡子君 彭维周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3,共5页
通过对炭/炭复合材料(C/C)和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炭/炭复合材料(C/C+MC)的微观结构对比分析,研究了二者在电弧加热器上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难熔金属化合物(MC)在烧蚀过程中进入到距表层几个微米之内的纤维和基体炭微晶内,明显影响了相... 通过对炭/炭复合材料(C/C)和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炭/炭复合材料(C/C+MC)的微观结构对比分析,研究了二者在电弧加热器上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难熔金属化合物(MC)在烧蚀过程中进入到距表层几个微米之内的纤维和基体炭微晶内,明显影响了相邻微晶的形貌。MC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机械剥蚀等力学因素引起的质量损失,增大了试样表面粗糙度,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烧蚀;另一方面,MC具有降低碳的升华总量的效应。从综合效应来看,C/C+MC复合材料的烧蚀速率比C/C复合材料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烧蚀机理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抗氧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中伟 王俊山 +1 位作者 许正辉 李承新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共7页
结合国内外近年的研究报道 ,分别对抗氧化涂层技术以及基体改性技术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抗氧化涂层的基本要求、各涂层体系及制备方法。提出了对于C/C复合材料高温氧化保护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 ,阐明了其发展趋势及前景。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抗氧化性能 基体改性 抗氧化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T图像分析C/C复合材料的内部缺陷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俊山 许正辉 +1 位作者 黄葛伟 杨村林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3-56,共4页
总结了不同类型三向增强C/C复合材料CT检测图像及其对应的内部缺陷。结果表明:CT技术主要是利用缺陷区与正常区存在的密度差异,对C/C复合材料内部进行质量检测,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相同种类的缺陷可能表现出不同的CT图像,不同种... 总结了不同类型三向增强C/C复合材料CT检测图像及其对应的内部缺陷。结果表明:CT技术主要是利用缺陷区与正常区存在的密度差异,对C/C复合材料内部进行质量检测,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相同种类的缺陷可能表现出不同的CT图像,不同种类缺陷可能产生类似的CT图像,缺陷类型的判定必须与其它检测手段相结合才可确定,CT检测也有可能漏检部分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无损检测 CT技术 缺陷 碳/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碳/碳复合材料常压碳化致密效果因素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俊山 许正辉 +3 位作者 石晓斌 钟建新 王桃根 赵高文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3,共4页
研究了传统沥青浸渍、常压碳化工艺中影响沥青致密化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 :碳化压力、织物结构、材料尺寸、材料密度、碳化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对致密化效果都有影响。通过改进工艺制度和工装 ,明显提高了沥青致密化效率 ,有的提高幅度为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沥青 常压碳化工艺 致密化效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领域C/C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俊山 徐林 +7 位作者 李炜 宋永忠 樊桢 刘宇峰 李新涛 李同起 许正辉 冯志海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共12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航天装备对防热、承载、多功能材料和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也给C/C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防热、高温承载、高导热以及非烧蚀低密度防热等功能及结构实现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航天装备对防热、承载、多功能材料和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也给C/C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防热、高温承载、高导热以及非烧蚀低密度防热等功能及结构实现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讨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发展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热防护功能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编穿刺3D碳/碳复合材料双向拉伸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周光明 陆晓华 许正辉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0-393,共4页
对细编穿刺3D碳/碳复合材料双向拉伸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介绍了双向拉伸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套双向拉伸实验装置,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十字型试件的设计。对两种不同铺层的细编穿刺3D碳/碳复合材料进行了1∶1应力状态下的双... 对细编穿刺3D碳/碳复合材料双向拉伸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介绍了双向拉伸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套双向拉伸实验装置,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十字型试件的设计。对两种不同铺层的细编穿刺3D碳/碳复合材料进行了1∶1应力状态下的双向拉伸实验,得到了材料在该种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试件初始破坏都发生在中心区。研究结果为该种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编穿刺 三维碳/碳复合材料 十字型试件 双向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的裂纹扩展及断裂模式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秀涛 许正辉 +2 位作者 王俊山 赵高文 杨晓光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104,共6页
文摘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进行了原位三点弯曲测试,在线观测了裂纹的扩展模式和缺陷的演化规律,并结合OM、SEM和TEM所表征的微观结构,揭示了材料的断裂机理。结果表明: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的断裂以"... 文摘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进行了原位三点弯曲测试,在线观测了裂纹的扩展模式和缺陷的演化规律,并结合OM、SEM和TEM所表征的微观结构,揭示了材料的断裂机理。结果表明: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的断裂以"弱界面断裂"为主,裂纹优先在基体碳、碳布层间及纤维束搭接处等薄弱环节中产生,成为材料的初始破坏面,随着载荷的增加,裂纹沿着薄弱界面进行扩展,形成贯穿性的大裂纹,并导致材料最终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断裂机理 裂纹扩展 断裂模式 难熔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位置对碳材料XRD测试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同起 杨晓光 +2 位作者 许正辉 孙银洁 王晓叶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80,共5页
为研究样品测试表面位置对碳材料XRD衍射峰特征和微结构的影响,采用θ-θ模式运行的X射线衍射仪对块状中间相沥青基碳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测试样品表面高低对XRD衍射峰峰形和碳材料微结构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样品表面位置对... 为研究样品测试表面位置对碳材料XRD衍射峰特征和微结构的影响,采用θ-θ模式运行的X射线衍射仪对块状中间相沥青基碳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测试样品表面高低对XRD衍射峰峰形和碳材料微结构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样品表面位置对碳材料的衍射峰峰形和碳材料微结构参数产生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衍射峰强度显著降低、峰位置有较大偏移、峰半高宽有较大变化,造成了根据这些参数计算的碳材料微结构参数有较大变化。这些影响与X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有关,因此在利用XRD测试样品时需要严格控制样品表面在标准测试位置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XRD 微结构 测试面位置 峰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熔金属及其化合物与C/C复合材料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俊山 李仲平 +2 位作者 许正辉 张中伟 刘朗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5,共6页
利用织物混编难熔金属丝和浸渍含难熔金属化合物酚醛树脂两种方法,并结合常用的沥青浸渍/炭化工艺制备了含WC、TaC、ZrC、HfC的C/C复合材料,分析了难熔金属组分在工艺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C/C复合材料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混编的难熔金... 利用织物混编难熔金属丝和浸渍含难熔金属化合物酚醛树脂两种方法,并结合常用的沥青浸渍/炭化工艺制备了含WC、TaC、ZrC、HfC的C/C复合材料,分析了难熔金属组分在工艺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C/C复合材料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混编的难熔金属丝既可以与基体碳也可以与碳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部分碳纤维被侵蚀受损;另外,由于线膨胀系数差异大,造成难熔金属丝以及周围部分碳纤维或整束碳纤维的断裂。颗粒状难熔金属化合物不会造成整束碳纤维断裂,颗粒表层基体碳的取向程度明显高于周围树脂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难熔金属碳化物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蚀过程中C/C复合材料的结构演变(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俊山 李仲平 +4 位作者 敖明 许正辉 刘朗 胡子君 彭维周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利用SEM和TEM考察了3D C/C复合材料在电弧加热器上烧蚀后的材料表层显微组织结构变化。发现炭纤维和基体炭中的石墨微晶经过烧蚀后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在距烧蚀表面几个纳米的深度范围内形成了高度取向的带状石墨织构,同时,在带状织构... 利用SEM和TEM考察了3D C/C复合材料在电弧加热器上烧蚀后的材料表层显微组织结构变化。发现炭纤维和基体炭中的石墨微晶经过烧蚀后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在距烧蚀表面几个纳米的深度范围内形成了高度取向的带状石墨织构,同时,在带状织构中间也形成了许多孔洞和缝隙。在距烧蚀表面几个微米的深度形成了卷曲柱状结构,在这些柱状结构周围有许多缺陷。在纤维和基体炭的界面区域,靠近纤维一侧形成了带状织构,且织构间的缝隙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温本体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永忠 徐林 +2 位作者 许正辉 王俊山 冯志海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5-19,32,共6页
通过向碳/碳复合材料基体中掺杂难熔金属化合物,研制出了一类集碳/碳材料优异的高温力学、热物理性能和超高温陶瓷材料非烧蚀性能于一体的超高温本体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攻克了难熔金属化合物在复合材料中分布以及组元与碳纤维反应控... 通过向碳/碳复合材料基体中掺杂难熔金属化合物,研制出了一类集碳/碳材料优异的高温力学、热物理性能和超高温陶瓷材料非烧蚀性能于一体的超高温本体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攻克了难熔金属化合物在复合材料中分布以及组元与碳纤维反应控制关键技术,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静态和动态高频等离子风洞超高温本体抗氧化试验表明,在驻点温度达到2 500℃,600 s烧蚀后烧蚀量仅为碳/碳复合材料的1/5,给出了超高温本体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氧化烧蚀抑制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难熔金属化合物 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备工艺对MoSi_2涂层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中伟 王俊山 +1 位作者 许正辉 李承新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0,共3页
为解决MoSi2和SiC线膨胀系数差异,在带有SiC外涂层的C/C复合材料表面采用等离子喷涂、电弧沉积和固渗等工艺制备MoSi2涂层。涂层表面形貌分析发现,等离子喷涂MoSi2涂层多孔不致密,电弧沉积MoSi2涂层易开裂剥落;而固渗MoSi2涂层致密均匀... 为解决MoSi2和SiC线膨胀系数差异,在带有SiC外涂层的C/C复合材料表面采用等离子喷涂、电弧沉积和固渗等工艺制备MoSi2涂层。涂层表面形貌分析发现,等离子喷涂MoSi2涂层多孔不致密,电弧沉积MoSi2涂层易开裂剥落;而固渗MoSi2涂层致密均匀,且界面结合力好。氧化试验也表明,固渗MoSi2涂层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MoSi2涂层 等离子喷涂 电弧沉积 固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增密次数对C/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超 张博 +4 位作者 杨晓光 许正辉 宋怀河 花双平 陈晓红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4,共6页
以萘为基体碳源,Lewis酸为催化剂,通过对芳烃小分子的催化缩聚建立了一种新型原位聚合C/C复合材料的增密方法。分别对两种不同密度的炭纤维增强C/C复合材料预制体进行致密化处理,研究了原位增密次数对材料体积密度、电阻率、弯曲强度和... 以萘为基体碳源,Lewis酸为催化剂,通过对芳烃小分子的催化缩聚建立了一种新型原位聚合C/C复合材料的增密方法。分别对两种不同密度的炭纤维增强C/C复合材料预制体进行致密化处理,研究了原位增密次数对材料体积密度、电阻率、弯曲强度和断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五次致密化循环,样品密度分别由原来的1.05 g/cm3和1.68g/cm3提高到1.52g/cm3和1.83g/cm3,电阻率由4.44mΩ.cm和0.84mΩ.cm降至1.09mΩ.cm和0.28mΩ.cm,弯曲强度由26MPa和86MPa增至95MPa和211MPa,说明原位聚合增密方法非常有利于快速提高复合材料的密度和其他物理性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增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聚合 致密化 体积密度 电阻率 弯曲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向C/C复合材料烧蚀表面粗糙度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石晓斌 王金明 +1 位作者 许正辉 杨志翔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4-26,44,共4页
对C/C复合材料的烧蚀表面粗糙度进行了测量,并对不同编织结构和不同基体组元的C/C复合材料的烧蚀表面粗糙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基体组元相同时采用多向结构的C/C复合材料烧蚀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编织结构相同时,含有沉积碳组... 对C/C复合材料的烧蚀表面粗糙度进行了测量,并对不同编织结构和不同基体组元的C/C复合材料的烧蚀表面粗糙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基体组元相同时采用多向结构的C/C复合材料烧蚀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编织结构相同时,含有沉积碳组元的碳/碳复合材料烧蚀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编织结构 碳/碳复合材料 烧蚀 基体 积碳 降低 表面粗糙度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温度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石晓斌 许正辉 沈曾民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32,共4页
分析研究了聚丙烯腈基 1K碳纤维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密度及力学性能变化。通过研究发现聚丙烯腈基 1K碳纤维随温度上升 ,拉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 ,拉伸模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密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总结了经过高温处理后碳纤维的拉伸强... 分析研究了聚丙烯腈基 1K碳纤维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密度及力学性能变化。通过研究发现聚丙烯腈基 1K碳纤维随温度上升 ,拉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 ,拉伸模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密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总结了经过高温处理后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保持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热处理 力学性能 聚丙烯腈基 拉伸强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合结构C/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组织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新涛 赵高文 +2 位作者 许正辉 杨文彬 杨晓光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0,65,共4页
以缝合结构织物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C/C复合材料。通过OM、PLM对其组织进行了分析。采用SEM观察了热处理前后试样的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组织为粗糙层热解碳,主要沉积在纤维束内的小孔隙内;热解碳与纤维之间... 以缝合结构织物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C/C复合材料。通过OM、PLM对其组织进行了分析。采用SEM观察了热处理前后试样的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组织为粗糙层热解碳,主要沉积在纤维束内的小孔隙内;热解碳与纤维之间界面结合紧密,沉积态C/C复合材料表现为脆性断裂方式,断口较平整,主要为纤维束的断裂;热处理后纤维/基体界面结合变弱,有单根纤维的拔出,材料呈假塑性断裂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沉积 缝合 组织 热解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C/C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和热解碳微结构的XRD法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同起 胡子君 +1 位作者 许正辉 杨晓光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77,共4页
文摘为了研究单向C/C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和热解碳的微结构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T300碳纤维/热解碳单向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RD谱峰的分峰处理和复合材料衍射峰与碳纤维衍射峰的峰减处理分析了碳纤维和热解碳的微结构特征。研究发... 文摘为了研究单向C/C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和热解碳的微结构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T300碳纤维/热解碳单向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RD谱峰的分峰处理和复合材料衍射峰与碳纤维衍射峰的峰减处理分析了碳纤维和热解碳的微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分峰处理可以有效地将复合材料衍射峰中反映碳纤维和热解碳结构的衍射信号分离,结合对它们衍射峰的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碳纤维和热解碳的微晶参数。通过对比复合材料中碳纤维与自由态碳纤维的微晶参数可以发现,由于复合材料中碳纤维经受应力石墨化作用,复合态碳纤维的结构比自由态碳纤维更易于向类石墨结构发育;峰减处理法对于分析002衍射峰比较有效,获得的热解碳的d002和Lc与分峰处理获得的数据相当,但由于10峰受背景峰信号的影响较大,峰减处理法对10峰的分析存在较大误差,获得的La与分峰处理获得的数据偏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300碳纤维 热解碳 微结构 XRD 分峰处理 峰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