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士乳杆菌与耐酸乳杆菌复合强化对液态发酵食醋风味的影响
1
作者 黄浩伦 陆震鸣 +5 位作者 柴丽娟 张晓娟 许泓瑜 李信 史劲松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0,共8页
该研究将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与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分阶段接种于液态发酵食醋的发酵过程中,以提升食醋品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电子舌等分析方法,对液态发酵食醋的有... 该研究将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与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分阶段接种于液态发酵食醋的发酵过程中,以提升食醋品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电子舌等分析方法,对液态发酵食醋的有机酸含量、挥发性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L.helveticus L-6与L.acetotolerans L-9复合强化后,液态发酵食醋总酸可达5.15 g/100 mL;还原糖残留量为3.41 g/L;乳酸、丙酮酸含量提升显著,其中乳酸含量提升幅度最大,可达12.8 g/L;复合强化可以显著提升乙酸乙酯、乳酸乙酯、苯乙酸等具有花果香、奶香和甜香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两种乳酸菌分阶段复合强化发酵的食醋甜味和鲜味增加且酸味明显减弱,风味品质明显提升。该研究证实了在液态发酵食醋的发酵过程中进行L.helveticus L-6与L.acetotolerans L-9复合强化,有助于优化食醋有机酸组成,提升食醋的风味品质,为食醋的酿造工艺优化和产品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液态发酵食醋 生物强化 有机酸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酒酒醅中普通高温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挥发性物质代谢分析
2
作者 翟威涛 吴双全 +11 位作者 柴丽娟 陆震鸣 张晓娟 杨阳 于惠 叶青青 田茂玲 刘晓彤 毛雪婷 王松涛 沈才洪 许正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8-126,共9页
为从酱香型白酒的堆积酒醅中筛选出潜在的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通过必要的富集和分离筛选并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并确认了3株普通高温放线菌(T.valgaris)。对筛选到的3株菌株进行培养,对其液态发酵时挥发性化合... 为从酱香型白酒的堆积酒醅中筛选出潜在的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通过必要的富集和分离筛选并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并确认了3株普通高温放线菌(T.valgaris)。对筛选到的3株菌株进行培养,对其液态发酵时挥发性化合物代谢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不同温度条件下(45℃和50℃)固态发酵实验,以分析并归纳3株T.vulgaris在不同发酵形式及不同阶段的风味代谢特征。结果显示,在液态发酵条件下3株T.vulgaris生长较快,在10~16 h进入对数生长期,34 h进入平稳期;同时能促进酸类物质和吡嗪类物质的积累,其中菌株ts5检出的2-甲基丁酸和2,3,5-三甲基吡嗪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4.14 mg/L和0.72 mg/L;而在固态发酵中检出的挥发性化合物总量随发酵时间延长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且50℃固态发酵相比于45℃能积累更多的酯类、酚类和吡嗪类等风味化合物。综合两种发酵条件,T.vulgaris以红缨子高粱为原料的固态发酵下产香情况优于液态发酵,且50℃发酵相较于45℃更利于风味化合物的积累。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高温堆积发酵过程中普通高温放线菌的产香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发酵 普通高温放线菌 固态发酵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酰胺核糖激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异源表达、酶学特性分析和发酵工艺探究
3
作者 毛歆安 龚劲松 +4 位作者 苏畅 李恒 徐国强 许正宏 史劲松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57,共8页
烟酰胺核糖激酶(nicotinamide riboside kinase,Nrk)催化烟酰胺核糖磷酸化生成β-烟酰胺单核苷(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β-NMN),是目前生物酶法合成β-NMN的重要途径。该研究通过异源表达体系筛选,实现Nrk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表... 烟酰胺核糖激酶(nicotinamide riboside kinase,Nrk)催化烟酰胺核糖磷酸化生成β-烟酰胺单核苷(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β-NMN),是目前生物酶法合成β-NMN的重要途径。该研究通过异源表达体系筛选,实现Nrk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表达,初始酶活力为2.14 U/mL。通过核糖体结合位点(ribosome binding site,RBS)序列和启动子优化,将翻译起始速率为35000 a.u.的RBS序列与双启动子P alsR-T7组合,构建的重组菌酶活力可达5.56 U/mL,是初始水平的2.6倍。Nrk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50℃,pH 7.0,10 mmol/L Mg^(2+)。最后,对产Nrk重组菌进行培养条件优化,并在5 L发酵罐中进行罐上产酶放大工艺研究,最终使得酶活力达到72.33 U/mL,是摇瓶发酵水平的13倍。该研究显著提升了Nrk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水平,为β-NMN的生物酶法合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酰胺核糖激酶 β-烟酰胺单核苷酸 核糖体结合位点 启动子工程 异源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第2、3轮次堆积发酵有机酸代谢规律与菌群结构及其相关性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廷财 柴丽娟 +7 位作者 时伟 吴双全 杨波 张晓娟 陆震鸣 王松涛 沈才洪 许正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06-115,共10页
本实验以酱香型白酒优势产酒轮次(即第3、4轮次基酒所对应的第2、3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的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酒醅中的有机酸及菌群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堆积发酵过程中有机酸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互作关系... 本实验以酱香型白酒优势产酒轮次(即第3、4轮次基酒所对应的第2、3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的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酒醅中的有机酸及菌群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堆积发酵过程中有机酸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堆积发酵酒醅中主要有机酸为乳酸(32.70 mg/g,醅样内平均含量,后同)、乙酸(4.87 mg/g)和琥珀酸(1.93 mg/g)。第2、3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共有8个优势细菌属和7个优势真菌属(平均相对丰度>1%),细菌的优势菌属主要为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真菌的优势菌属主要为红曲霉属(Mon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和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主坐标分析表明,第2、3轮次堆积发酵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真菌差异不显著。共现性网络分析表明,细菌-真菌(55.60%)、细菌-细菌(50.57%)和真菌-真菌(91.67%)网络均以正相关为主,且细菌-细菌群落之间存在更多的未知互作关系。Mantel test分析表明,酸度与细菌群落结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琥珀酸是与细菌和真菌群落演替均呈极显著相关的有机酸(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与有机酸的显著相关关系多于真菌,真菌与绝大多数的有机酸呈负相关,除柠檬酸外,其他9种有机酸都与海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芽孢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呈正相关,与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优质酱酒的生产调控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堆积发酵 微生物群落结构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瓶储年份酒品质差异分析
5
作者 刘青茹 张晓娟 +9 位作者 牟雪莹 郑蕾 谢若兰 陆震鸣 柴丽娟 王松涛 李宾 张宿义 沈才洪 许正宏 《酿酒科技》 2025年第5期65-72,共8页
陈酿是优质白酒风味品质提升的重要路径,明晰陈酿过程中风味成分变化规律对科学认识白酒品质、推动年份酒标准化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感官品评和理化分析对酒龄在28~46年之间的浓香型瓶储年份酒进行等级判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 陈酿是优质白酒风味品质提升的重要路径,明晰陈酿过程中风味成分变化规律对科学认识白酒品质、推动年份酒标准化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感官品评和理化分析对酒龄在28~46年之间的浓香型瓶储年份酒进行等级判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液液微萃取和BSTFA衍生化3种风味成分提取技术联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实现白酒的低、中、高沸点风味成分的定量分析,使用PLS-DA进行年份分类和关键差异风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在贮存28~46年后仍符合优级酒标准;筛选出己酸乙酯、糠醛等含量和香气贡献值(OAV)均占优势的10种量大香大风味成分,主要贡献花果香、烘焙香和酸香;首次发现12碳以上风味成分在所有检出成分中的含量百分数随白酒年份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油酸、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长叶烯等是不同年份样品间的重要差异风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酿 浓香型白酒 风味 长链风味成分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乳酸菌发酵燕麦浆的营养特性和风味品质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瑞山 罗悦 +2 位作者 李雅楠 张晓娟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5-212,共8页
采用乳酸菌对燕麦进行生物加工,是改善燕麦风味、提升功能价值的新方法。但目前缺乏燕麦适配性发酵菌株,且未明确发酵燕麦的品质特征。该文评价了20株乳酸菌的性能,优选2株性能优良的植物乳杆菌,采用纯菌发酵及与牛乳发酵菌株嗜热链球... 采用乳酸菌对燕麦进行生物加工,是改善燕麦风味、提升功能价值的新方法。但目前缺乏燕麦适配性发酵菌株,且未明确发酵燕麦的品质特征。该文评价了20株乳酸菌的性能,优选2株性能优良的植物乳杆菌,采用纯菌发酵及与牛乳发酵菌株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组合的混菌发酵模式,对燕麦浆进行发酵,对比不同菌种组合发酵对燕麦浆理化指标和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普遍表现出较高的生长量、产酸性能及淀粉酶活性,且植物乳杆菌的淀粉酶活性均在7.69 U/mL以上。发酵燕麦浆活菌数均增加至10^(9)CFU/mL以上;发酵显著降低了燕麦浆中的还原糖,积累了有机酸,促进了多酚和黄酮的释放,提高了燕麦浆的抗氧化性;发酵增加了燕麦浆的持水力,产生了大量挥发性物质。植物乳杆菌有利于提高植物化学素含量和抗氧化性;添加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组中呈奶油香气的3-羟基-2-丁酮含量更高;植物乳杆菌F-嗜热链球菌L1-保加利亚乳杆菌L4组的感官品质、抗氧化性及风味品质最佳,是适宜发酵燕麦浆的菌种组合,具有更大的研究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燕麦 发酵特性 风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酸发酵阶段添加不同类型高温大曲对食醋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嘉艺 黄浩伦 +5 位作者 刘孟春 熊羊城 张晓娟 柴丽娟 陆震鸣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7,共8页
该研究将白曲、黄曲、黑曲3种不同类型的高温大曲拌入醋醅进行醋酸发酵,制备固态发酵食醋。采用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 该研究将白曲、黄曲、黑曲3种不同类型的高温大曲拌入醋醅进行醋酸发酵,制备固态发酵食醋。采用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比较成品醋中有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在醋酸发酵阶段添加3种不同类型的高温大曲均能够提高成品醋的总酸和有机酸含量,主要表现为乳酸和乙酸含量的提高,添加白曲的提升效果最佳;同时,HS-SPME-GC-MS显示3种不同类型高温大曲的添加均能丰富成品醋的挥发性风味,OPLS-DA筛选出38种具有重要差异的挥发性化合物,并且添加黄曲和黑曲的成品醋的挥发性化合物与对照组成品醋的差异更明显;此外,感官评价表明醋酸发酵阶段添加高温大曲能改善成品醋的风味品质,添加黄曲的效果最佳。该研究证实了在醋酸发酵阶段添加3种不同类型的高温大曲可以改善固态发酵食醋的风味品质,为食醋产品的开发和风味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醋 高温大曲 醋酸发酵 有机酸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香醋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影响
8
作者 李文逸 段文慧 +3 位作者 陆震鸣 许正宏 管祺杰 耿燕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106,共8页
该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及代谢组学等技术探讨镇江香醋(Zhenjiang aromatic vinegar,VAR)对正常SPF级C57BL/6J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连续灌胃小鼠4周VAR后,小鼠体重明显增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也显著升... 该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及代谢组学等技术探讨镇江香醋(Zhenjiang aromatic vinegar,VAR)对正常SPF级C57BL/6J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连续灌胃小鼠4周VAR后,小鼠体重明显增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VAR显著增加了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促进了潜在有益菌如Akkermansia、Lachnospiraceae_NK4A136的丰度,抑制了Desulfovibrio的丰度。线性判别分析分析显示,VAR组的生物标志物为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Muribaculaceae、颤螺旋菌科(Oscillospiraceae)及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基于基因组内容的宏基因组功能预测(PICRUST2)显示VAR促进了柠檬酸循环、酪氨酸和谷胱甘肽代谢,抑制了细胞凋亡。粪便广泛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抗坏血酸类和肾上腺素类物质、异亮氨酸和尿胆素等有利于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代谢产物在VAR组中含量明显增高。上述研究表明VAR具有一定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的作用,可为其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食醋 16S rRNA基因测序 肠道菌群 代谢组学 功能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培养基组分提高猪链球菌2型NT15B菌株活菌数的研究
9
作者 马林丽 徐国强 +3 位作者 张秋萍 车巧林 史劲松 许正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76-2786,共11页
【目的】以猪链球菌2型NT15B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发酵培养基组分提高菌株活菌数,降低生产成本,为猪链球菌2型NT15B菌株的高密度培养及猪链球菌病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培养的猪链球菌2型NT15B菌株最高活... 【目的】以猪链球菌2型NT15B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发酵培养基组分提高菌株活菌数,降低生产成本,为猪链球菌2型NT15B菌株的高密度培养及猪链球菌病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培养的猪链球菌2型NT15B菌株最高活菌数为筛选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菌株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无机盐金属离子、磷酸缓冲液的最佳组分及浓度,并根据单因素筛选结果选择碳源浓度、有机氮源总浓度、有机氮源比例、磷酸盐缓冲液浓度4个因素各3个水平设计正交试验,并进一步进行多因素的筛选与验证。【结果】猪链球菌2型NT15B菌株发酵培养基最优条件为6.0 g/L蔗糖、1.0 g/L尿素、10 g/L酵母提取物YE7与20 g/L酵母蛋白胨Nucel 887混合氮源,1.0 g/L NaCl、9.58 g/L K_(2)HPO_(4)·3H_(2)O、1.09 g/L KH_(2)PO_(4)、1 mmol/L MgSO_(4)·7H_(2)O、0.3 g/L L-抗坏血酸。采用此最优组合,摇瓶培养猪链球菌2型NT15B活菌数最高达80.83×10^(8)CFU/mL,较优化前提高256.08%。【结论】优化后的培养基能有效提高猪链球菌2型NT15B菌株活菌数,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发酵罐水平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活菌数 培养基组分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专用小麦的品质及其酿造性能研究进展
10
作者 时伟 郭举 +2 位作者 郑红梅 柴丽娟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86-392,共7页
酿酒专用小麦既是酿酒发酵的主要原料之一,又是制曲原料,其品质对微生物发酵、出酒率和白酒风味物质均有较大影响。该文综述了酿酒专用小麦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综合分析了酿酒专用小麦的品质对酿造性能的影响及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 酿酒专用小麦既是酿酒发酵的主要原料之一,又是制曲原料,其品质对微生物发酵、出酒率和白酒风味物质均有较大影响。该文综述了酿酒专用小麦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综合分析了酿酒专用小麦的品质对酿造性能的影响及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探讨了目前酿酒专用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从品种选育、品质匹配和配套种植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酿酒专用小麦品种选育和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小麦 酿造性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单萜对皿式培养樟芝三萜合成的影响
11
作者 李心阳 罗志珊 +5 位作者 耿燕 任怡琳 许泓瑜 史劲松 陆震鸣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3,共6页
三萜是药食用真菌樟芝野生子实体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但是人工皿式培养的樟芝菌丝体中三萜含量较低。为了提高樟芝皿式培养三萜的产量,该研究在培养基中添加了3种单萜作为刺激因子。通过添加浓度的优化,得到了对生物量具有显著促进作... 三萜是药食用真菌樟芝野生子实体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但是人工皿式培养的樟芝菌丝体中三萜含量较低。为了提高樟芝皿式培养三萜的产量,该研究在培养基中添加了3种单萜作为刺激因子。通过添加浓度的优化,得到了对生物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添加方式是0.08 g/L的α-松油醇;对三萜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最佳添加方式为0.16 g/L的松油烯、0.08 g/L的α-松油醇以及0.12 g/L的4-萜烯醇,三萜产率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5.68%、50.39%和28.56%;且在添加0.16 g/L的松油烯时,有两种三萜(去氢硫色多孔菌酸和去氢齿孔菌酸)在樟芝菌丝体中的含量显著升高,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56倍和0.96倍,在添加0.08 g/L的α-松油醇时,去氢硫色多孔菌酸的含量显著升高,较对照组提高了3.20倍。该研究发现了3种可以促进樟芝皿式培养三萜生成的单萜,为樟芝皿式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芝 三萜 皿式培养 Α-松油醇 松油烯 4-萜烯醇 去氢硫色多孔菌酸 去氢齿孔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聚木糖的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12
作者 许正宏 熊筱晶 陶文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59,共4页
低聚木糖是功能性低聚糖类中功能较好的一种 ,工业应用范围广泛。文章着重介绍了低聚木糖的理化特性、生产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并简要介绍了课题组的一些研究工作进展。
关键词 低聚木糖 木聚糖酶 研究进展 生产 食品添加剂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及环境条件对黄色短杆菌WL-10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许正宏 陈小静 +2 位作者 窦文方 张晓明 陶文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17,共4页
研究了能积累 L 异亮氨酸的黄色短杆菌WL 10的菌体生长规律 ,并讨论了葡萄糖、玉米浆以及磷酸盐等几个主要的营养物质对其积累L 异亮氨酸的影响 ,确定了较优的发酵条件为 :葡萄糖 12 % ,(NH4) 2 SO42 % ,玉米浆 2 % ,KH2 PO40 1% ,MgSO... 研究了能积累 L 异亮氨酸的黄色短杆菌WL 10的菌体生长规律 ,并讨论了葡萄糖、玉米浆以及磷酸盐等几个主要的营养物质对其积累L 异亮氨酸的影响 ,确定了较优的发酵条件为 :葡萄糖 12 % ,(NH4) 2 SO42 % ,玉米浆 2 % ,KH2 PO40 1% ,MgSO40 0 5 % ,CaCO33% ,种龄 9h ,接种量为 6 %。在此条件下 72h摇瓶产酸可达 2 3%左右。在上述基础上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WL 10积累L 异亮氨酸的影响 ,提出了分阶段变温控制的操作模式 ,即 0~2 5h ,培养温度为 31℃ ,2 5h后将温度降为 2 8℃ ,采用 5L罐实验 6 0h可积累L 异亮氨酸2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短杆菌 L-异亮氨酸 发酵条件 变温控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木聚糖酶粗酶的提取及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正宏 白云玲 +2 位作者 孙微 徐霞 陶文沂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2000年第1期35-37,共3页
在 2 0℃条件下 ,采用相对饱和度为 50 %的 (NH4) 2 SO4一步盐析并经 4 5~ 50℃烘干 1 0h得到木聚糖酶粗酶粉 .初步研究了该酶的一些基本性质 ,结果表明 ,该酶在 55℃下 ,pH值为 4 .6~1 0 .5之间较稳定 .最适作用温度与 pH值分别为 5... 在 2 0℃条件下 ,采用相对饱和度为 50 %的 (NH4) 2 SO4一步盐析并经 4 5~ 50℃烘干 1 0h得到木聚糖酶粗酶粉 .初步研究了该酶的一些基本性质 ,结果表明 ,该酶在 55℃下 ,pH值为 4 .6~1 0 .5之间较稳定 .最适作用温度与 pH值分别为 50℃和 7.6.该粗酶产品适合造纸工业的纸浆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提取 酶学性质 粗酶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cillus pumilus WL-11蛋白酶对其木聚糖酶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正宏 陶文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共5页
研究了不同的营养条件下短小芽孢杆菌WL-11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情况。结果表明,碳源对WL-11木聚糖酶的合成具有诱导或抑制作用,对其蛋白酶的合成影响并不显著;氮源对WL-11木聚糖酶的合成不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而可能通过调节其蛋白酶... 研究了不同的营养条件下短小芽孢杆菌WL-11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情况。结果表明,碳源对WL-11木聚糖酶的合成具有诱导或抑制作用,对其蛋白酶的合成影响并不显著;氮源对WL-11木聚糖酶的合成不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而可能通过调节其蛋白酶的合成量来间接影响其木聚糖酶的合成,且两者的合成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芽孢杆菌 蛋白酶 木聚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灰树花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7
16
作者 崔凤杰 许泓瑜 +2 位作者 舒畅 许正宏 陶文沂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2-147,共6页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对灰树花多糖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水料比与响应值灰树花多糖得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典型性分析得到优化灰树花多糖提取条件:提取温度为89.7℃...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对灰树花多糖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水料比与响应值灰树花多糖得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典型性分析得到优化灰树花多糖提取条件:提取温度为89.7℃;时间2.48h;以及水料比31.1:1,提取两次,在此条件下灰树花多糖提取得理论值达到10.62%,验证试验条件下实际最大多糖得率为(10.13±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多糖 响应曲面法 BOX-BEHNKEN设计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多元数学模型优化灰树花发酵培养基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崔凤杰 许泓瑜 +2 位作者 许正宏 敖宗华 陶文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21,共4页
利用BoxBehnken3×3设计优化了影响灰树花深层发酵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生产的主要培养基组成,碳源(葡萄糖)、氮源(蛋白胨)和无机盐(KH2PO4),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灰树花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产量均存在显著的相... 利用BoxBehnken3×3设计优化了影响灰树花深层发酵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生产的主要培养基组成,碳源(葡萄糖)、氮源(蛋白胨)和无机盐(KH2PO4),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灰树花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产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典型性分析,获得最大菌丝体量(17.61g/L)时,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45.2g/L,KH2PO42.97g/L,蛋白胨6.58g/L,MgSO4·7H2O1g/L和玉米浆15g/L;而获得最佳胞外多糖量(1.326g/L)时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8.6g/L,KH2PO44.06g/L,蛋白胨3.79g/L,MgSO4·7H2O1g/L和玉米浆15g/L。与其他实验组的结果相比,优化后的灰树花菌丝体与胞外多糖的量都有较大的增加。15L发酵罐扩大培养的结果表明,在优化培养基组成的条件下,扩大培养后的菌丝体产量最大值达22.50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 深层发酵 培养基优化 响应面 Box-Behnk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18
作者 许正宏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87-88,共2页
本文从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提高作为工程型人材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素质 竞争 工科学生 生物工程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9
作者 许伟 张晓君 +3 位作者 李崎 许泓瑜 许正宏 赵立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21-525,共5页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作为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生态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在传统发酵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分子生态学实验技术角度,综述了目前一些传统发酵食品行业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进...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作为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生态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在传统发酵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分子生态学实验技术角度,综述了目前一些传统发酵食品行业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分子微生态学技术在传统发酵行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群落结构 功能 传统发酵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固态发酵食醋中有机酸的方法优化 被引量:28
20
作者 余永建 邓晓阳 +2 位作者 陆震鸣 史劲松 许正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59,共5页
优化固态发酵食醋中9种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以C18色谱柱进行分离,流动相为NaH2PO4溶液,流速为0.9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可在14min内完成检测。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9种有机酸的检测线性范围较宽,最... 优化固态发酵食醋中9种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以C18色谱柱进行分离,流动相为NaH2PO4溶液,流速为0.9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可在14min内完成检测。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9种有机酸的检测线性范围较宽,最低检出限为0.02~1.79mg/L,加标回收率为96.02%-104.55%,相对标准偏差0.46%-3.52%。该方法具有灵敏、准确、稳定等优点,可用于固态发酵食醋中有机酸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食醋 高效液相色谱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