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嵌入式微通道陶瓷裂解反应器的管式氨燃料电池
1
作者 许晓茹 欧建臻 +12 位作者 刘佳伟 陈智聪 叶豪 刘颖隆 刘英丽 林泽宇 刘晶晶 简俊辉 罗栩 范竞敏 王超 雷励斌 梁波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18-1828,共11页
采用冷等静压法、无心磨法和浸渍法成功制备了一种结构为NiO-YSZ|YSZ|LSCF-GDC的电解质支撑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电解质厚度约为200μm。氨分解催化剂使用浸渍法制备,以蜂窝陶瓷为载体,制备一种在微通道内表面锚定了纳米级Ru催... 采用冷等静压法、无心磨法和浸渍法成功制备了一种结构为NiO-YSZ|YSZ|LSCF-GDC的电解质支撑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电解质厚度约为200μm。氨分解催化剂使用浸渍法制备,以蜂窝陶瓷为载体,制备一种在微通道内表面锚定了纳米级Ru催化剂的氨分解反应器,该反应器对氨的分解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500℃时达到98.9%,在600℃时达到99.6%。然后将微通道陶瓷裂解反应器插入并固定在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μT-SOFC)中氨燃料输入的上游。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技术(EDS)对μT-SOFC和嵌入式裂解反应器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和元素分布表征,观察到管式电池经典的三明治结构。μT-SOFC的开路电压为1.19 V,集成了嵌入式裂解反应器的单电池以氨作为燃料,在600℃、700℃、750℃、800℃和850℃的不同温度下,最大功率密度分别达到8mW/cm^(2)、19mW/cm^(2)、41mW/cm^(2)、53mW/cm^(2)和57 mW/cm^(2),最高功率密度达到以75%氢气+25%氮气为燃料时的62%、61%、98%、98%和92%。在这项研究中,采用了阳极内部环形集流取电模式。每个环均匀地收集电流,根据仿真结果,总电流与环数大致成正比。目前关于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支撑系统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为该领域制备技术、工艺和材料的后续系统性开发提供了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质支撑 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氨燃料电池 嵌入式裂解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硅烷偶联剂处理碳纤维表面增强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佳伟 叶豪 +5 位作者 刘颖隆 刘英丽 许晓茹 陈智聪 王陈鹏 梁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8,123,共7页
通过两步法制备了改性碳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探究了电化学氧化处理法与表面涂层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改性方法对碳纤维增强聚氨酯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碳纤维进行电化学氧化在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团,改善碳纤维表面活性。随后向电... 通过两步法制备了改性碳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探究了电化学氧化处理法与表面涂层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改性方法对碳纤维增强聚氨酯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碳纤维进行电化学氧化在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团,改善碳纤维表面活性。随后向电化学氧化改性的碳纤维施加硅烷偶联剂溶液,在修复碳纤维表面损伤的同时通过化学反应将碳纤维与聚氨酯桥接在一起,提高碳纤维与聚氨酯界面结合性能。结果表明:经电化学氧化/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复合材料对比原始碳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及仅电化学氧化碳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抗拉性能分别提高了83.5%与73.5%,力学性能提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聚氨酯 碳纤维 电化学氧化 硅烷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装置中双凸台取电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3
作者 陈智聪 马跃 +9 位作者 杨华政 王陈鹏 刘颖隆 叶豪 刘佳伟 许晓茹 刘英丽 陈皆成 杜志伟 梁波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23-3533,共11页
本工作利用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和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各自优势,设计了一种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MSR)耦合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μT-SOFC)便携式制氢发电装置。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双凸台取电的μT-SOFC... 本工作利用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和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各自优势,设计了一种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MSR)耦合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μT-SOFC)便携式制氢发电装置。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双凸台取电的μT-SOFC数学模型并验证模型(误差率小于5%)。仿真结果表明双凸台取电方式可高效地收集电流,不同电压下电池整体具有较小的温度差。MSR催化剂和阳极支撑型μT-SOFC分别使用浸渍法和挤出成型-浸浆工艺制备。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技术表征MSR催化剂和μT-SOFC材料特性。借助气相色谱仪分析MSR产物气体成分,分析得到氢气体积分数接近70%。便携式装置使用步进电机控制甲醇水溶液进液流量,可获得不同的MSR气体产物体积流量,平均最高可达1163 mL/min。应用于装置中的μT-SOFC开路电压为0.96 V,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90 mW/cm~2。电池在模拟实际使用4小时后,其电化学性能基本没有发生衰减。同时对此工况下的电池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电池性能主要受MSR转化效率的限制,改变空气进气方向可提高电池输出功率。目前关于微管式燃料电池及其设备的应用研究甚少,本工作对μT-SOFC在便携式装置中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 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数值模拟 制氢发电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陶瓷/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陈鹏 刘佳伟 +7 位作者 马跃 刘颖隆 叶豪 许晓茹 刘英丽 陈智聪 李云飞 梁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6-269,276,共5页
以不同孔隙密度泡沫陶瓷作为复合材料骨架,选用聚氨酯作为基底材料填充进泡沫陶瓷,制备出泡沫陶瓷-聚氨酯复合材料。通过分析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以及对材料的压缩和冲击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不同孔隙密度泡沫陶瓷对复合材料压缩性... 以不同孔隙密度泡沫陶瓷作为复合材料骨架,选用聚氨酯作为基底材料填充进泡沫陶瓷,制备出泡沫陶瓷-聚氨酯复合材料。通过分析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以及对材料的压缩和冲击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不同孔隙密度泡沫陶瓷对复合材料压缩性能及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泡沫陶瓷后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紧密,性能得到提高。当泡沫陶瓷的孔径密度为40ppi时,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得到了极大提高,达到了16.52MPa,相比较纯PU,压缩强度提高了84.2%,复合材料压缩强度达到最大。但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与泡沫陶瓷孔隙密度成反比,泡沫陶瓷孔隙密度越低,材料抗冲击性能越好,20ppi泡沫陶瓷聚氨酯复合材料冲击能量为66.25J,与纯聚氨酯相比,冲击能量提高了367.2%,性能得到明显增长,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可在建材领域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泡沫陶瓷 压缩强度 冲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