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
2
1
作者
翟德高
赵青青
+4 位作者
豆明新
许康宁
江玲
吴晋超
吕焕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5-766,I0003,共13页
本文从银成矿地质特征、金属和流体来源、银的迁移富集机制以及低温银成矿与斑岩系统的成因联系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作用及其控制机制。我国东北部地区银铅锌矿化赋矿围岩主要以粉砂岩和(碳质)板岩为主,成矿流...
本文从银成矿地质特征、金属和流体来源、银的迁移富集机制以及低温银成矿与斑岩系统的成因联系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作用及其控制机制。我国东北部地区银铅锌矿化赋矿围岩主要以粉砂岩和(碳质)板岩为主,成矿流体具低温和低盐度特征。多元同位素(C-H-O-S-Pb-He-Ar)体系表明成矿流体和金属以岩浆-热液来源为主,高精度年代学研究表明脉状银铅锌矿化与区域燕山晚期早白垩世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部分矿床的形成还可能与多期热液活动叠加有关。总体上,我国东北部地区脉状银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与区内的中高温斑岩成矿体系构成同一岩浆-热液系统。流体与围岩的水岩反应导致热液体系发生还原和降温是造成银大量沉淀成矿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铅锌矿床
金属来源
迁移富集机制
低温银成矿系统
东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对纳米流体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许康宁
丁彬
+4 位作者
吴伟
耿向飞
华树常
陈明贵
石祺瑶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4-448,454,共6页
吉林低渗-致密储层“孔小、喉更小”,原油储层流度低,导致水驱效果较差。采用一种核-壳结构的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通过岩心驱油实验评价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对致密岩心的驱油效率,通过岩心核磁共振测试以及CT扫描重点研究致密油藏孔...
吉林低渗-致密储层“孔小、喉更小”,原油储层流度低,导致水驱效果较差。采用一种核-壳结构的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通过岩心驱油实验评价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对致密岩心的驱油效率,通过岩心核磁共振测试以及CT扫描重点研究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对纳米流体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可降低致密岩心驱油实验的注入压力,最大降幅为46.2%;当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较好时,驱油效果明显,最高提升30.21%。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对分布在平均孔隙半径大于1μm的原油驱油效果显著。岩心CT扫描研究发现,致密岩心的平均孔喉半径、有效连通孔隙占比以及孔隙配位数均会对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注入压力及驱油效率造成影响,其中平均孔喉半径和有效连通孔隙占比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核磁共振
CT扫描
数字岩心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
2
1
作者
翟德高
赵青青
豆明新
许康宁
江玲
吴晋超
吕焕科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5-766,I0003,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22012,41973038)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勘基金资助项目(2022-TZH03)。
文摘
本文从银成矿地质特征、金属和流体来源、银的迁移富集机制以及低温银成矿与斑岩系统的成因联系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作用及其控制机制。我国东北部地区银铅锌矿化赋矿围岩主要以粉砂岩和(碳质)板岩为主,成矿流体具低温和低盐度特征。多元同位素(C-H-O-S-Pb-He-Ar)体系表明成矿流体和金属以岩浆-热液来源为主,高精度年代学研究表明脉状银铅锌矿化与区域燕山晚期早白垩世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部分矿床的形成还可能与多期热液活动叠加有关。总体上,我国东北部地区脉状银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与区内的中高温斑岩成矿体系构成同一岩浆-热液系统。流体与围岩的水岩反应导致热液体系发生还原和降温是造成银大量沉淀成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银铅锌矿床
金属来源
迁移富集机制
低温银成矿系统
东北部地区
Keywords
Ag-Pb-Zn deposit
metal sourc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s
low-temperature silver metallogenic system
NE China
分类号
P618.5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对纳米流体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许康宁
丁彬
吴伟
耿向飞
华树常
陈明贵
石祺瑶
机构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田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4-448,454,共6页
基金
海洋石油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时温等效原理的驱油用聚合物流变性研究”(项目编号CCL2021RCPS0514KQN)。
文摘
吉林低渗-致密储层“孔小、喉更小”,原油储层流度低,导致水驱效果较差。采用一种核-壳结构的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通过岩心驱油实验评价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对致密岩心的驱油效率,通过岩心核磁共振测试以及CT扫描重点研究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对纳米流体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可降低致密岩心驱油实验的注入压力,最大降幅为46.2%;当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较好时,驱油效果明显,最高提升30.21%。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对分布在平均孔隙半径大于1μm的原油驱油效果显著。岩心CT扫描研究发现,致密岩心的平均孔喉半径、有效连通孔隙占比以及孔隙配位数均会对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注入压力及驱油效率造成影响,其中平均孔喉半径和有效连通孔隙占比影响更大。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核磁共振
CT扫描
数字岩心
表面活性剂
Keywords
tight reservoi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T scan
digital rock
surfactant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特征与机制
翟德高
赵青青
豆明新
许康宁
江玲
吴晋超
吕焕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对纳米流体驱油效果的影响
许康宁
丁彬
吴伟
耿向飞
华树常
陈明贵
石祺瑶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