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义有效应力在煤岩多相耦合渗流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许小凯 陈亮 +2 位作者 张玉贵 李红斌 刘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0-34,共5页
基于对多孔介质流-固耦合力学特征的分析,引出了广义有效应力原理,提出了广义有效应力系数α概念。认为广义有效应力是对煤储层多相耦合渗流力学作用的综合表征。储层多相耦合的宏观动力强度特征可以通过α来集中反映。讨论了煤岩渗透... 基于对多孔介质流-固耦合力学特征的分析,引出了广义有效应力原理,提出了广义有效应力系数α概念。认为广义有效应力是对煤储层多相耦合渗流力学作用的综合表征。储层多相耦合的宏观动力强度特征可以通过α来集中反映。讨论了煤岩渗透率动态预测的2种方法:数学模型法和直接拟合法。研究认为直接拟合法不必考虑储层内部的各种耦合机制,操作简单易行。总结出可通过拟合的渗透率一般方程求取α的3种方法:方程变形法、Cross--plotting法和微分法。经实例运用Cross--plotting法和微分法对α进行求取,并讨论煤岩的广义有效应力特征,证实了对α及广义有效应力原理理解的正确性,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在评价煤储层固-流复杂耦合过程中准确预测渗透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有效应力 多相耦合 渗透率 拟合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渗透率稳态法测试实验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许小凯 陈亮 张玉贵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108,共5页
针对煤的低强度、非均质和对气体的强吸附性等特点,探讨了在煤岩稳态法渗流试验中,型煤是否能够代替原煤和吸附平衡条件对渗透率测量的影响这2个重要问题。分析认为型煤制样是一个将原煤孔裂隙结构破坏、简化的失真重塑过程,因此为了更... 针对煤的低强度、非均质和对气体的强吸附性等特点,探讨了在煤岩稳态法渗流试验中,型煤是否能够代替原煤和吸附平衡条件对渗透率测量的影响这2个重要问题。分析认为型煤制样是一个将原煤孔裂隙结构破坏、简化的失真重塑过程,因此为了更加真实的探测煤岩的渗透性,建议在渗透试验中尽量使用原煤样。实际的煤层气抽采是一种吸附平衡被逐渐打破的放气式渗流状态,吸附平衡前的渗流测量是一种仅在主渗孔裂隙内发生固-气耦合的充气式测量方式,因此在研究煤岩的吸附性对瓦斯渗流的影响特征时,不建议采用吸附平衡前的稳态渗流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法 渗透率 型煤 原煤样 吸附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煤原煤制样及渗流实验方法设计
3
作者 许小凯 陈亮 孟召平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6-278,共3页
构造煤强度低,原煤难制样。为了对构造煤原煤的渗流实验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凝胶-构造煤原煤组合试件的制样方法。该试件既保存了构造煤原煤又具有规则的外形,适宜在一般的渗流实验系统装置上选用非稳态法进行渗透率测试。提出了运用&qu... 构造煤强度低,原煤难制样。为了对构造煤原煤的渗流实验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凝胶-构造煤原煤组合试件的制样方法。该试件既保存了构造煤原煤又具有规则的外形,适宜在一般的渗流实验系统装置上选用非稳态法进行渗透率测试。提出了运用"最大圆柱体法"近似确定构造煤的有效渗流长度和横截面积,为渗透率计算提供基本的尺寸参数。实验时通过加载的轴压和围压不易确定原煤的受力状态,所以只能研究该试件渗透率的孔隙压力响应特征。该组合试件的制样及渗流实验方法设计为探索构造煤原煤的渗流特征提供了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原煤 组合试件 渗透率 非稳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采空区千米钻孔与高位钻孔抽采方法对比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陈亮 许小凯 +3 位作者 尚荣亚 段本杰 王吉生 葛路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2-95,113,共5页
以余吾煤业N1102综放面为例,通过考察高位钻场与千米钻场两种抽采方法下瓦斯纯流量、瓦斯浓度、抽采总纯量与工作面累积日进尺的关系,得出千米钻场抽采纯量仅为高位钻场的一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打钻设备及封孔工艺、采用注水法结... 以余吾煤业N1102综放面为例,通过考察高位钻场与千米钻场两种抽采方法下瓦斯纯流量、瓦斯浓度、抽采总纯量与工作面累积日进尺的关系,得出千米钻场抽采纯量仅为高位钻场的一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打钻设备及封孔工艺、采用注水法结合UDEC数值模拟法准确确定裂隙带高度、在单个千米钻孔内开出多条分支、提高抽采负压等优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瓦斯抽采 高位钻场 千米钻场 裂隙带 抽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泥厌氧发酵转化生物甲烷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红玉 赵树峰 +3 位作者 陈振宏 沈野 季长江 许小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840-848,共9页
煤泥是选煤厂洗选的尾矿,因储量巨大,具有水分、灰分高、热值低等特点,难以被处置,常被当作一种废弃物随意堆放,由此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拓宽煤泥的利用途径,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对煤泥厌氧发酵转化生物甲烷的影响... 煤泥是选煤厂洗选的尾矿,因储量巨大,具有水分、灰分高、热值低等特点,难以被处置,常被当作一种废弃物随意堆放,由此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拓宽煤泥的利用途径,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对煤泥厌氧发酵转化生物甲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矿、山西燕子山矿和马兰矿、河南赵固一矿选煤厂的煤泥,以实验室驯化的菌液为菌种来源,通过生物产气模拟实验、红外光谱、荧光光谱、16S rRNA测试来分析不同煤泥产气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煤泥生物产气能力不同,产气受制于煤变质程度和有机质含量,煤阶越低且有机质含量越高,煤泥的产气效果越好,反之,则相反;低变质程度煤泥经微生物降解后,煤中脂肪结构、羟基、氨基等各类基团更易脱落,芳香类物质部分被转化为小分子量物质,与高变质程度煤泥相比更容易产气;低变质程度煤泥中的蛋白质类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较多,产气较好,而高变质程度煤泥含有较多不易降解的腐殖质类有机质,产气效果差。不同煤泥菌群组成差异性较小,细菌多样性高于古菌,细菌以假单胞菌、拟杆菌属为主,古菌以甲烷粒菌属、甲烷丝菌属为主。煤泥转化生物甲烷受细菌影响较大,优势细菌菌属对前期有机质降解起关键作用,生物甲烷主要来源于甲烷粒菌属对CO_(2)和H_(2)的转化利用。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煤泥产气差异的原因,并为建立煤泥转化生物甲烷的潜力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生物甲烷 官能团 可溶性有机质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生物气产出规律及其同位素分馏效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简阔 傅雪海 +5 位作者 韩作颖 许小凯 周丹 茹忠亮 王观宏 郭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02-2609,共8页
为了探索生物成因煤层气机理,选取低阶煤作为煤制生物气的母质,采用携带产甲烷菌的煤层矿井水为菌源,在高纯氮气环境中向500 mL产气瓶(反应瓶)中加入40 g煤样、20 mL富集后的菌种液、380 mL培养基完成接种,之后将产气瓶置于37℃下的振... 为了探索生物成因煤层气机理,选取低阶煤作为煤制生物气的母质,采用携带产甲烷菌的煤层矿井水为菌源,在高纯氮气环境中向500 mL产气瓶(反应瓶)中加入40 g煤样、20 mL富集后的菌种液、380 mL培养基完成接种,之后将产气瓶置于37℃下的振动培养箱中开展为期90 d的厌氧产气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厌氧封闭条件下,气体产出方式以乙酸发酵为主,产气效率较慢,产气过程受环境pH值的影响较大,进入产气稳定期后(>30 d),pH值与校正后的产气量随产气时间延续总体呈现同步变化规律,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数量、丰度和活性直接影响了产气环境的pH值和产气量。产出气组分以CH4和CO2为主,存在极少量的氢气,气体组成偏干,CH4和CO2含量随稳定产气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的同步变化规律。90 d的产气过程中,δ^13C1值均小于-55‰;δ^13C(CO2)值介于-20.8‰^-10.7‰,平均为-16.38‰;δD1值介于-361‰^-332‰,平均为-348‰,可以判定产出气中CH4和CO2均为有机生物成因气;煤制生物气中CH4和CO2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次重要的继承性同位素分馏效应造成的,第1次分馏作用发生在生成乙酸过程中,由于有机母质本身脂族甲基碳同位素组成偏轻,而羧基碳同位素组成偏重,这种碳同位素组成特点在生成乙酸过程中得以继承;第2次分馏作用发生在乙酸发酵生成CH4和CO2过程中,乙酸中的甲基通过加氢形成CH4,而羧基通过去氢形成CO2,造成甲基本身的轻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H4中,而羧基的重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O2中。因此总体表现出产出生物气的轻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H4中,而重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O2中,δ^13C1越轻,δ^13C(CO2)越重,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90 d的产气时间里,微生物作用时间越长,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越轻,具有明显的富集轻碳同位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因气 继承性同位素分馏效应 产气规律 低阶煤 乙酸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