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太平洋鲣鱼空间聚类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6 位作者 许子安 林泓羽 吕泽华 雷林 贺海平 贾海滨 汪金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54,共8页
为了解在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下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变动规律,本研究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08—2018年中西太平洋鲣鱼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尼诺指数(ONI),利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 为了解在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下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变动规律,本研究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08—2018年中西太平洋鲣鱼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尼诺指数(ONI),利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季时间尺度下鲣鱼的自由鱼群和随附鱼群的渔场空间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季尺度下渔场重心聚类分析表明,各簇所包含季度发生的异常气候事件具有一致性。拉尼娜时期,两种鱼群的主要渔场都有向西移动的趋势,厄尔尼诺时期则相反。在异常气候事件下,随附鱼群的迁移幅度小于自由鱼群,且随附鱼群渔场的经向分布更稳定。不同ENSO模态下,资源丰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对自由鱼群而言,在拉尼娜事件发生于第1、2季度时165°E以西海域的资源丰度最高,灰色关联度为0.650,在拉尼娜事件发生于第3、4季度时165°E—180°海域的资源丰度最高,灰色关联度为0.411,在厄尔尼诺时期,180°以东海域的资源丰度最高,灰色关联度为0.727。对随附鱼群而言,165°E以西海域及165°E—180°海域资源丰度最高时期为拉尼娜时期,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52和1.000,180°以东海域资源丰度最高时期为厄尔尼诺时期,灰色关联度为1.000。研究结果可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鲣鱼渔情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聚类分析 灰色关联度 中西太平洋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捕捞努力量的中西太平洋鲣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朱若雅 许子安 +4 位作者 汪金涛 邓荣成 隋恒寿 李彬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7,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捕捞种类在不同季节对海洋环境的需求,构建科学的栖息地模型,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预报奠定基础。【方法】根据2009―2017年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渔业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和叶绿素浓度(CHL)等数据,... 【目的】探究不同捕捞种类在不同季节对海洋环境的需求,构建科学的栖息地模型,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预报奠定基础。【方法】根据2009―2017年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渔业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和叶绿素浓度(CHL)等数据,以及海表水温梯度(GSST),以捕捞努力量作为适应性指数,构建不同环境因子权重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优化筛选出最佳模型,并以2018―2019年渔业生产统计数据进行验证。【结果】2009―2017年中,3―5月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1,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7.8%和74.6%;6―8月和9―11月的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6,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9.5%、76.2%和74.6%、71.3%;12月―翌年2月的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10,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9.7%和76.6%。2018和2019年各月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在78%~90%之间,验证模型准确。【结论】环境因子在不同月份对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的栖息地影响程度不同,3―5月SST、GSST和CHL权重相等,6-8月和9-11月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GSST,12月―翌年2月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CHL。较算术平均法而言,赋予各因子不同的权重系数可有效提高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栖息地模型 中西太平洋 捕捞努力量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变动及其对鲣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泓羽 汪金涛 +4 位作者 陈新军 蒋明峰 许子安 雷林 吕泽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3-180,共8页
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鲣(Katsuwonus pelamis)渔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中西太平洋围网鲣自由鱼群的渔业资源,根据1995—2019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围网鲣数据计算资源丰度指数,得出渔场重心,并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 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鲣(Katsuwonus pelamis)渔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中西太平洋围网鲣自由鱼群的渔业资源,根据1995—2019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围网鲣数据计算资源丰度指数,得出渔场重心,并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洋尼诺指数(Oceanic Niño Index,ONI)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可用于表征自由鱼群渔场重心的资源丰度,且与暖池重心经度以及右边缘经度有显著相关性;渔场重心与暖池指标(暖池重心经度与右边缘经度)的相对位置以及变动趋势在不同气候模式下存在差异,而在同一气候模式中相同。结果表明,渔场重心可通过暖池重心的变化进行预测,而通过构建暖池场与自由鱼群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关系发现,暖池右边缘能够与自由鱼群的空间分布产生联系,为商业性捕捞围网鲣自由鱼群提供渔场边界的指示,为其资源开发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鱼群 暖池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