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长度数据的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资源评估
1
作者 刘子凯 许友伟 +3 位作者 蔡研聪 孙铭帅 张魁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3,共10页
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是南海北部重要的底层经济鱼类,但近年来其资源呈现过度开发的态势。利用2014—2019年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中采集的3059尾深水金线鱼生物学数据,使用基于长度的贝叶斯生物量评估(Length-based Bayesia... 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是南海北部重要的底层经济鱼类,但近年来其资源呈现过度开发的态势。利用2014—2019年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中采集的3059尾深水金线鱼生物学数据,使用基于长度的贝叶斯生物量评估(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和基于长度的繁殖潜力比(Length-based spawning potential ratio,LBSPR)2种数据缺乏条件下的资源评估模型,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为其种群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014—2019年南海北部深水金线鱼的渐近体长(Linf)、相对自然死亡率(M/K)和50%性成熟体长(L50)分别为23.7 cm、2.33和11.76 cm。LBB模型评估结果显示,其种群资源量水平(B/BMSY)、50%渔获长度与最适可捕长度的比值(Lc/Lc_opt)分别为0.89、0.85,表明深水金线鱼处于轻度过度开发状态和生长型过度捕捞状态。LBSPR模型评估结果显示繁殖潜力比(SPR)为0.19,说明深水金线鱼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通过先验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发现LBB和LBSPR对参数Linf的设置极为敏感,对参数M/K的设置比较敏感,因此在使用LBB和LBSPR模型进行评估时应谨慎设置以上2种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金线鱼 资源评估 数据缺乏 不确定性 资源量 繁殖潜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域秋冬季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许友伟 江艳娥 +3 位作者 范江涛 孔啸兰 张魁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6,共8页
根据2014年对南海中部海域秋冬季2个航次中层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层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中层渔业生物241种,其中鱼类196种、头足类21种、甲壳类24种,冬季的渔获种类高于秋季,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 根据2014年对南海中部海域秋冬季2个航次中层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层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中层渔业生物241种,其中鱼类196种、头足类21种、甲壳类24种,冬季的渔获种类高于秋季,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略低于秋季。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结果表明,秋季IRI≥100的优势种群有25种,其中IRI≥500的优势种有5种,包括蝰鱼(Chauliodus sloani)、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条带眶灯鱼(Diaphus brachycephalus)、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条带多光鱼(Diplophos taenia);冬季IRI≥100的优势种群有26种,其中IRI≥500的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典型刺虾(Oplphorus typus)、蝰鱼和太平洋帆乌贼(Histioteuthis pacifica)。秋冬季的IRI组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个体数计算的中层渔业生物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冬季高于秋季,但优势度指数是冬季低于秋季。以生物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标中,冬季中层渔业生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而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低于秋季。利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方法分析南海中部海域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的状况,结果显示,秋季中层渔业生物群落处于较大干扰状况,冬季群落处于中等干扰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 南海中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西南陆架海域底拖网渔获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许友伟 陈作志 +1 位作者 范江涛 张俊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81,共6页
根据2013年对南沙西南陆架海域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渔获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4个航次调查期间共收集并记录渔获物251种,其中鱼类202种、头足类16种、甲壳类33种,渔获种类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根据计算相对重要性指... 根据2013年对南沙西南陆架海域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渔获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4个航次调查期间共收集并记录渔获物251种,其中鱼类202种、头足类16种、甲壳类33种,渔获种类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根据计算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和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为优势种(IRI≥500);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蛇鲭(Gemphylus serpens)、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大头狗母鱼(Trachinocephalus myop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和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等为主要种(100≤IRI<500)。聚类分析表明春秋季的优势物种结构相似性较高。丰富度指数(D)在夏季达到最高,冬季最低;多样性指数(H')夏季最高,最小值出现在秋季;均匀度指数(J')秋季最低,其他3个季节变化不大;优势度指数(λ)秋季最高,夏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西南陆架 种类组成 多样性指数 底拖网渔获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 被引量:28
4
作者 蔡研聪 徐姗楠 +3 位作者 陈作志 许友伟 江艳娥 杨长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8,共9页
根据2014—2015年4个季节南海北部近海底拖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当前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根据2014—2015年4个季节南海北部近海底拖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当前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了解群落结构动态。全海域共渔获574种游泳生物,以鱼类占比为最高,超过81%。IRI指数结果表明优势种是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竹鰈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而发光鲷是唯一的四季共同优势种,传统经济鱼类比重降低。从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分布上看,D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夏低秋高的特点;然而H'和J'均未表现季节性。从空间分布看,D高值区主要位于40 m以浅水区,而H'和J'分布格局类似,呈现均质的格局。受禁渔期和捕捞活动的影响,多样性指数在秋季时期最为稳定,而冬季波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的花斑蛇鲻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敏 黄梓荣 +1 位作者 许友伟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48,共8页
文章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的遗传结构特征。从8个采样点266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42种单倍型,各采样点均表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251~0... 文章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的遗传结构特征。从8个采样点266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42种单倍型,各采样点均表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251~0.9929)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3145~0.003852)。单倍型的中间连接网络图呈现以4个优势共享单倍型为中心的星状发散结构,未发现与地理群体对应的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花斑蛇鲻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99.79%)来自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而群体之间几乎没有贡献遗传变异。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花斑蛇鲻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中性检验表明种群历史动态显著偏离稳定种群模型,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花斑蛇鲻历史上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扩张时间推算约在距今4万~10万年之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遗传分化不显著,在渔业上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蛇鲻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细胞色素B 渔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俊 张鹏 +4 位作者 陈作志 陈国宝 张魁 许友伟 孙铭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8,共11页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南海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分别是4.13×105t和3.49×105t,两季调查中鲹科鱼类分布的高值区均是15°N断面;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是2.03×105t,高值区位于18.50°N^19.50°N、113.00°E^116.00°E海域,而2015年秋季该海域其资源量仅0.59×105t。研究表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是最重要的经济鲹科种类;2012年秋季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明显高于2015年秋季北部外海(P<0.01,t检验),但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2015年春季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但明显大于2015年秋季(P<0.01,t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鲹科鱼类 灯光罩网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南海外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差分模型与剩余产量模型的应用比较--以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魁 陈作志 +1 位作者 黄梓荣 许友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将剩余产量模型和时滞差分模型分别应用于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业数据,结果表明,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拟合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曲线能够更好地捕捉到CPUE随着时间的波动... 将剩余产量模型和时滞差分模型分别应用于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业数据,结果表明,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拟合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曲线能够更好地捕捉到CPUE随着时间的波动。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的结果显示,时滞差分模型比Schaefer模型的评估效果要好。时滞差分模型评估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中值为22 490 t,80%置信区间为21 756~23 408 t;剩余产量模型评估的MSY中值为27 520 t,80%的置信区间为26 116~28 959 t。生物学参考点的结果表明目标群体在1985年以前资源状态较好;1985年~2005年的20年里处于过度捕捞状态;2005年后资源状况得到改善,但仍需加强管理。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给出了更为有效且保守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产量模型 时滞差分模型 长鳍金枪鱼 最大可持续产量 生物学参考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区拖网渔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粟丽 许友伟 +1 位作者 张魁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48,共8页
拖网是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最重要的渔具,拖网渔业在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南海区拖网渔船数量从1986年的6730艘增长至2003年的14599艘,随后减少,2010年后基本维持在9000艘左右;其总吨位在212864~876045 t波动,呈显著上升趋势... 拖网是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最重要的渔具,拖网渔业在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南海区拖网渔船数量从1986年的6730艘增长至2003年的14599艘,随后减少,2010年后基本维持在9000艘左右;其总吨位在212864~876045 t波动,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总功率从1986年的440438 kW上升至2005年的1735173 kW,之后呈下降趋势。1986—2020年单船平均吨位和功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拖网渔船产量在59.24×10^(4)~181.66×10^(4)t之间波动,占南海区总捕捞产量的38.35%~62.96%,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位功率和单位吨位的产量分别在0.72~1.40 t和1.18~3.90 t之间波动,1999年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根据8种重要经济鱼类幼鱼占比统计结果,1992—2020年底拖网渔获物中幼鱼生物量占比均值为24.35%~84.28%,数量占比均值为40.09%~89.84%,其中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幼鱼比例最高。鉴于拖网渔业选择性不强,对幼鱼资源及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建议逐步压减拖网渔船规模,严格执行网目尺寸和可捕规格制度,引导渔民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作业方式,以利于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网渔业 南海区 捕捞 幼鱼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3 位作者 范江涛 许友伟 粟丽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38,共11页
文章根据2015、2017和2018年3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并比较分析了这3个时期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差异性。结果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存在明显的年际和空间变化,3个时期Sheldon... 文章根据2015、2017和2018年3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并比较分析了这3个时期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差异性。结果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存在明显的年际和空间变化,3个时期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呈"单峰"型,粒径范围以2015和2018年最大(-1~9),2017年次之(-1~8);优势种组成由2015年以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为主演变为2017、2018年以短吻鲾、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等粒径级小的鱼类为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率年际变化上以2015年最大,2018年次之,2017年最小;空间分布上,沿岸海域以2015年最大,2017年最小;湾中部海域以2018年最大,2017年最小;湾口海域以2018年最大,2017年最小。数量-生物量比较(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ABC)曲线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与鱼类自身生活习性、补充比率、栖息环境及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尤其是捕捞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生物量粒径谱 粒径结构 ABC曲线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新记录种——苏门答腊金线鱼资源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研聪 黄梓荣 +4 位作者 李佳俊 许友伟 孙铭帅 陈作志 刘维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共11页
苏门答腊金线鱼(Nemipterus mesoprion)是近年来中国海域确定的金线鱼属新记录种,对其资源状况认知较缺乏。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近海4个季节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苏门答腊金线鱼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并应用空间统计方... 苏门答腊金线鱼(Nemipterus mesoprion)是近年来中国海域确定的金线鱼属新记录种,对其资源状况认知较缺乏。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近海4个季节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苏门答腊金线鱼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并应用空间统计方法探索该鱼种的资源分布与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苏门答腊金线鱼样本的体长-体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0.96),无性别差异。估算的参数b约为3,种群趋向于等速生长模式。从时间上看,资源分布存在季节变化,资源密度和丰度均以夏季最高而春季最低。该鱼种资源量总体较低,四季资源密度和丰度均值分别为0.41~2.29 kg·km^−2和44.38~147.69尾·km^−2。从空间分布看,苏门答腊金线鱼主要分布于北部湾,该湾20°N以北是资源高值区。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表明苏门答腊金线鱼的4个季节资源主分布方向呈逆时针变化,从准正北-正南向西北-东南再转向至东北-西南,种群分布格局为先聚集后分散。资源密度和丰度的重心季节变化均是先向北移动再转向东南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金线鱼 新记录种 空间格局 标准差椭圆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特征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敏 王新星 +1 位作者 许友伟 陈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种群从伶仃洋一直连续分布至上川岛海域。为探究上川岛以西海域是否也有中华白海豚分布,于2013-2015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考察。结果显示各个航次均有中华白海豚的目...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种群从伶仃洋一直连续分布至上川岛海域。为探究上川岛以西海域是否也有中华白海豚分布,于2013-2015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考察。结果显示各个航次均有中华白海豚的目击记录,考察期共目击到78群次(约623头次),部分个体有重复目击记录,证实了该海域常年栖息着一定数量的中华白海豚。海豚的目击分布以下川岛、漭洲岛周围水域,以及东平港至庙湾角近岸水域较为集中。海豚的平均目击率与珠江东部河口(伶仃洋)和珠江西部河口区处于同一水平,海豚聚群规模较大并发现有大于30头的超大规模聚群,整体的年龄组成较为年轻化,表明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具有较好的保护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截线调查 种群分布 上川岛 海陵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中国枪乌贼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空间异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研聪 孙铭帅 +1 位作者 许友伟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头足类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群之一,然而其资源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复杂的交互作用致使二者空间关系呈现非均一性。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是南海北部近海重要的经济物种,且在渔业群落结构中占据优势种地位,故正确理解与掌握... 头足类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群之一,然而其资源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复杂的交互作用致使二者空间关系呈现非均一性。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是南海北部近海重要的经济物种,且在渔业群落结构中占据优势种地位,故正确理解与掌握该物种资源-环境关系的空间特征,有助于该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南海北部近海2014年夏季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地理权重回归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探索该海域中国枪乌贼的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空间特征,阐述主要影响因子。模型评价指标结果表明,GWR的最小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校正决定系数(Adjusted R-Squared,)分别为224.81和0.46,均优于传统的全局线性回归模型,因此前者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国枪乌贼资源-环境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整个海域,叶绿素a对资源的影响为正负效应共存,而其余环境变量与资源均为正效应关系。资源分布在广东近海主要受海表盐度、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影响,后两者分别为粤西和珠江口—粤东海域的首要影响因子,而北部湾则仅受水深显著影响。在主导环境因子影响下,中国枪乌贼资源密度区域分化特征明显,尤其是珠江口—粤东海域与其他海域差异显著。地理权重回归模型可为探索和理解复杂头足类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局部特征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枪乌贼 异质性 地理权重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海洋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与开发现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魁 耿平 +3 位作者 史登福 许友伟 SHER KHAN Panhwar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基于巴基斯坦1950—2015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Catch-MSY模型对巴基斯坦海洋渔业总可捕量以及24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和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内禀增长率(r)先验分布对MSY的评估... 基于巴基斯坦1950—2015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Catch-MSY模型对巴基斯坦海洋渔业总可捕量以及24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和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内禀增长率(r)先验分布对MSY的评估结果影响不大,巴基斯坦海洋渔业MSY为40.53×10^4 t,总可捕量为36.47×10^4 t。2015年海洋渔业产量为36.10×10^4 t,目前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24个重要经济类群的评估结果显示,有8个类群(军曹鱼、魣类、石斑鱼类、鲳类、鲯鳅、宝刀鱼、马鲹和白带鱼)2015年产量超过MSY,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当前巴基斯坦海洋渔业资源已处于充分开发状态,多数经济类群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或者崩溃后的恢复状态,开发潜力较小,建议开发阿拉伯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等大洋性渔业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 渔业资源 可捕量 Catch-MSY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高阶方程的奇摄动边值问题
14
作者 许友伟 姚静荪 刘燕 《应用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0-337,共8页
在适当条件下,对一类具非线性边界条件的高阶方程的奇摄动问题,通过引入非常规的渐近序列,运用合成展开法,构造问题的形式渐近解,再运用微分不等式理论证明原问题解的存在性及所得形式渐近解的一致有效性.
关键词 奇摄动 非线性边值问题 高阶微分方程 微分不等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带鱼群体结构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估计 被引量:16
15
作者 史登福 张魁 +4 位作者 蔡研聪 耿平 许友伟 孙铭帅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59,共9页
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调查数据,对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渔获率、群体结构、性比与性腺发育、生长及死亡参数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5年南海北部带鱼肛长频率分布为单峰型,优势肛长组为160~190 mm,雌... 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调查数据,对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渔获率、群体结构、性比与性腺发育、生长及死亡参数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5年南海北部带鱼肛长频率分布为单峰型,优势肛长组为160~190 mm,雌、雄个体的肛长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2)春季雌性个体占比较大,4个季度雌雄比与1∶1均有显著差异(P<0.05);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高达74.2%;最小性成熟肛长为113 mm,50%性成熟肛长(L50)为241.5 mm;3)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带鱼渐近肛长为585 mm,生长系数为0.2 a^−1,总死亡系数为1.172,自然死亡系数为0.475,开发率为0.59。虽然带鱼当前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但个体平均肛长有恢复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群体结构 生长 死亡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蓝圆鲹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20
16
作者 耿平 张魁 +2 位作者 陈作志 许友伟 孙铭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共9页
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和2011—2012年(2012年) 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群体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 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和2011—2012年(2012年) 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群体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蓝圆鲹优势体长组由1992年的130~170 mm减小为2007年的110~140 mm,随后有所回升,2012年为120~130 mm和140~170 mm;2)平均体长相比于1992年的160.23 mm,2007年只有139 mm,呈下降趋势,随后逐年回升,2012年为149 mm;3)初次性成熟体长(L_(50))以及初次性成熟年龄(A_(50))也呈类似变化趋势,L_(50)和A_(50)分别由1998年的180.16 mm和1.860减小为2007年的174.91 mm和0.888,之后回升至2012年的180.87 mm和2.538;4)生长系数(K)则从1992年的0.39上升至2007的0.76,之后逐年下降,2012年为0.5;5)总死亡系数(Z)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年升高,于2009年达到最高值(2.77),随后开始逐年降低,2012年降至1.68。开发率(E)也呈类似变化趋势,其中2010年的开发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生物学特征 开发率 年际变化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 被引量:9
17
作者 史登福 许友伟 +3 位作者 孙铭帅 黄梓荣 陈作志 张魁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为探明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广东省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一种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ASPIC)和Catch-MSY模型对广... 为探明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广东省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一种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ASPIC)和Catch-MSY模型对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5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以及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ASPIC与Catch-MSY模型的评估结果相近,广东海洋渔业资源MSY约为164×10^(4) t,1996—2006年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当前产量低于MSY。Schaefer与Fox模型评估的MSY相差不大,且B/B MSY与F/F_(MSY)的历史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评估的渔业现状差异较大,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较差(B/B MSY<1且F/F_(MSY)>1),而Fox模型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良好(B/B MSY>1且F/F_(MSY)<1)。综合两个模型结果显示,带鱼类MSY为14.62×10^(4)~15.08×10^(4) t,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MSY为3.82×10^(4)~6.78×10^(4) t,鲳类MSY为5.77×10^(4)~6.21×10^(4) t,鲷类MSY为4.16×10^(4)~4.54×10^(4) t,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MSY为17.68×10^(4)~19.84×10^(4) t。5个经济类群中日本鲭和蓝圆鲹处于过度捕捞后的衰退状态,而带鱼类、鲳类和鲷类在近年来遭受过度捕捞。研究结果可为广东海洋渔业限额捕捞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海洋渔业资源 ASPIC Catch-MSY模型 可捕量 过度捕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蓝圆鲹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开立 陈作志 +5 位作者 许友伟 孙铭帅 王欢欢 蔡研聪 张魁 徐姗楠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共10页
为加深对南海北部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种群的结构特征认识,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中蓝圆鲹的生物学数据,对该区域内蓝圆鲹群体的体长与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的组成与季节变化进行初步研究。... 为加深对南海北部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种群的结构特征认识,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中蓝圆鲹的生物学数据,对该区域内蓝圆鲹群体的体长与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的组成与季节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北部蓝圆鲹体长范围78~248 mm,平均体长146 mm,优势体长121~150 mm;体质量范围7.9~290.0 g,平均体质量52.0 g,优势体质量21.0~60.0 g;雌雄个体体长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为W=8×10^(-6)L^(3.1312),生长参数b=3.1312,接近等速生长。雌雄性比1.5∶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各月份均有性成熟的个体,冬、春季节性成熟个体都超过50%,为主要繁殖季节。雌性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70.9 mm。摄食等级以2级为主,随着体长的增加,摄食水平有升高的趋势。跟历史资料比较发现,南海北部蓝圆鲹性早熟、种群结构小型化的特征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南海北部 资源结构 渔业生物学 资源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尼娜事件前后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淼 许友伟 +4 位作者 孙铭帅 范江涛 李佳俊 张魁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拉尼娜事件会影响鱼类的生活史和多样性,导致不同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为掌握拉尼娜事件对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潜在影响,根据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特... 拉尼娜事件会影响鱼类的生活史和多样性,导致不同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为掌握拉尼娜事件对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潜在影响,根据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优势种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2008年夏季优势种为竹荚鱼、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发光鲷,竹荚鱼和发光鲷为两航次共有优势种。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E_(1)和E_(2))在年际间差异不显著,丰富度指数(D')差异显著。以发光鲷为代表的暖温性鱼类资源密度下降;以竹荚鱼、蓝圆鲹为代表的暖水性鱼类资源密度升高,并向北部湾沿岸方向移动,北部湾沿岸站点(C1—C22)的各指数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非线性多维尺度排序结果表明,鱼类群落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主要差异在海南岛西部沿岸。拉尼娜事件引起北部湾海域水温降低、初级生产力升高,导致竹䇲鱼、蓝圆鲹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升高。在捕捞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研究认为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在拉尼娜事件前后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物种更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事件 鱼类群落 生物多样性 优势种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竹䇲鱼微卫星标记开发与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孔啸兰 李敏 +3 位作者 陈作志 张俊 许友伟 江艳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0-658,共9页
通过对竹䇲鱼(Trachurus japonicus)基因组进行RAD-seq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9920条微卫星序列,其中2、3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最多(82.11%)。选取89条2、3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经筛选后,共获得27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利用... 通过对竹䇲鱼(Trachurus japonicus)基因组进行RAD-seq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9920条微卫星序列,其中2、3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最多(82.11%)。选取89条2、3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经筛选后,共获得27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利用一个竹䇲鱼群体对通过筛选的微卫星标记的种群遗传学特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7对引物扩增的序列中21个位点为2核苷酸重复,重复次数10~13次,6个位点为3核苷酸重复,重复次数为7~9次,等位基因数为3~19(平均9.8),表观杂合度(Ho)为0.344~0.938(平均0.654),期望杂合度(He)为0.336~0.880(平均0.72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18~0.882(平均0.707),表明开发的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测结果显示,25个标记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WE。连锁不平衡检测表明各位点间无连锁不平衡现象。研究开发的27个微卫星标记可为竹䇲鱼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䇲鱼 RAD-Seq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