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秋季大气VOCs变化特征及化学反应活性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林旭 陈超 +5 位作者 叶辉 严仁嫦 许凯儿 金嘉佳 张天 沈仕亮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6-204,共9页
2017年9月1日至11月30日采用Syntech Spectras GC955在线气相色谱仪对杭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在线连续监测,分析了不同功能区VOCs及各组分的体积分数、日变化规律及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显示,下沙... 2017年9月1日至11月30日采用Syntech Spectras GC955在线气相色谱仪对杭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在线连续监测,分析了不同功能区VOCs及各组分的体积分数、日变化规律及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显示,下沙周边工业区总VOCs浓度整体高于朝晖周边居民区,其中夜间更为显著。烷烃和芳香烃浓度在夜间时段工业区较居民区高得更为明显,其中芳香烃组分表现尤为突出,2个功能区烯烃体积分数相差不大。杭州市主要VOCs体积分数总体上在国内处于中间水平。不同功能区烷烃和芳香烃均呈现夜间浓度高于白天的日变化特征,居民区各VOCs组分日变化基本呈现双峰结构,工业区烷烃和芳香烃体积分数日变化呈现单峰结构,烯烃体积分数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功能区中芳香烃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烯烃次之,烷烃贡献最小。下沙周边工业区大气化学活性(尤其是芳香烃组分)较朝晖周边居民区强。同种VOCs物质在不同功能区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大小不同,但关键贡献物质均为低碳烷烃、低碳烯烃及苯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功能区 挥发性有机物 日变化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大气VOCs浓度特征及其化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沈建东 叶旭红 +2 位作者 朱英俊 许凯儿 汤晨悦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87,共8页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对杭州市城区大气中11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手工采样观测,分析了VOCs各组分的浓度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结果显示,观测期杭州市大气VOCs体积分数均值为(56.72&#...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对杭州市城区大气中11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手工采样观测,分析了VOCs各组分的浓度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结果显示,观测期杭州市大气VOCs体积分数均值为(56.72±29.56)×10^-9,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烷烃和卤代烃是其主要组分,分别占33.86%、30.70%、15.73%。VOCs体积分数前10位的物种为丙烷、甲醛、异丁烷、乙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正丁烷、丙酮、甲苯和1,2-二氯乙烷。杭州市VOCs的OFP为135.18×10^-9,各VOCs组分的OFP贡献为OVOCs(45%)>芳香烃(22%)>烯烃和炔烃(21%)>烷烃(11%)>卤代烃(1%),其中甲醛、乙烯和乙醛是OFP主要贡献者。SOA生成潜势为1.64μg/m3,芳香烃是最重要的SOA前体物。SOA生成潜势最大的5种VOCs物种为甲苯、对/间二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和苯,因此控制来自机动车尾气和溶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VOCs可有效降低SOA的生成。通过甲苯与苯体积分数比分析发现,杭州市城区芳香烃除了来自机动车尾气以外,在春、夏季和秋、冬季还分别受到生物质燃烧和涂料溶剂的影响;分析了乙烷与乙炔体积分数比、乙炔与CO体积分数比,发现杭州市气团的老化程度呈现整体较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 二次有机气溶胶 生成潜势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臭氧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超 严仁嫦 +5 位作者 叶辉 林旭 金嘉佳 许凯儿 何曦 沈建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9-342,共4页
利用2013—2017年杭州市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数据和杭州市地面气象数据,分析了杭州市几种典型情况的臭氧(O_3)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2013—2017年,杭州市O_3污染问题总体呈逐年加重趋势;(2)夏季太阳总辐射大于450 W/m^2、温度高于20... 利用2013—2017年杭州市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站点数据和杭州市地面气象数据,分析了杭州市几种典型情况的臭氧(O_3)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2013—2017年,杭州市O_3污染问题总体呈逐年加重趋势;(2)夏季太阳总辐射大于450 W/m^2、温度高于20℃且相对湿度低于70%的晴热高温天气易造成O_3污染;(3)杭州市O_3浓度还可能受外来输入的影响;(4)受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加上水平扩散条件差且温度高,极易导致O_3及其前体物在近地面积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光化学生成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西湖景区PM2.5中重金属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沈建东 周玉强 +4 位作者 王蕴赟 朱溆君 许凯儿 高洲 秦伟康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研究了杭州西湖景区PM2.5中12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2018年杭州西湖景区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36.40μg/m3,其中V、Cr、Mn、Fe、Ni、Cu、Zn、As、Nb、Ag、Sn、Pb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16、3.61、22.68、304... 研究了杭州西湖景区PM2.5中12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2018年杭州西湖景区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36.40μg/m3,其中V、Cr、Mn、Fe、Ni、Cu、Zn、As、Nb、Ag、Sn、Pb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16、3.61、22.68、304.84、2.58、9.69、96.38、5.26、197.45、3.89、5.65、27.85ng/m3,12种重金属元素合计占PM2.5的质量分数为1.88%,总体上冬春季高于夏秋季。Cr、Mn、Fe、Cu、Zn、As、Pb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和交通二次扬尘,Sn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V和Ni主要来源燃油,Nb和Ag来源未知。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杭州西湖景区PM2.5中重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和致癌健康风险均处在安全范围内,表现出冬春季高于夏秋季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景区 PM2.5 重金属 来源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秋冬季PM_(2.5)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严仁嫦 林旭 +6 位作者 金嘉佳 许凯儿 叶辉 何曦 沈建东 何纪平 张海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为研究杭州PM_(2.5)污染来源特征,利用2013—2019年杭州市PM_(2.5)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杭州市2013—2019年PM_(2.5)浓度变化,选取本地积累型和输入型2种PM_(2.5)污染过程,结合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和在线离子色... 为研究杭州PM_(2.5)污染来源特征,利用2013—2019年杭州市PM_(2.5)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杭州市2013—2019年PM_(2.5)浓度变化,选取本地积累型和输入型2种PM_(2.5)污染过程,结合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和在线离子色谱数据,探讨杭州市PM_(2.5)化学组分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每年秋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杭州以东北风、西北风及偏南风为主,风速低于4 m/s时,大气扩散条件差,受本地污染物积累影响,PM_(2.5)浓度容易出现超标;风速较大且为东北风和西北风时,受上游污染输入影响,易出现PM_(2.5)重度污染。本地积累型和输入型案例中,PM_(2.5)化学组分中占比最大的为NO^(-)_(3)、SO^(2-)_(4)和NH+4;PM_(2.5)浓度上升过程中,二次NO^(-)_(3)和SO^(2-)_(4)转换率明显上升,其中NO^(-)_(3)上升更为显著,二次气溶胶污染严重。2次案例中,PM_(2.5)来源贡献占比前3位均为机动车尾气源、燃煤源和工业工艺源,其中本地积累型PM_(2.5)浓度上升阶段,机动车尾气源占比会明显上升;输入型案例中,输入阶段机动车尾气源占比显著上升,燃煤源贡献也小幅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污染过程 污染特征 化学组分 污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