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截断法在中医危重医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詹青 詹文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0期3-5,共3页
在危急重症的整个病程演进中,邪正交争形成虚虚实实的恶性因果转换链,自始至终地主导着其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方法,就是抓住急症病程中的主导环节,即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运用扶正祛邪的方法,... 在危急重症的整个病程演进中,邪正交争形成虚虚实实的恶性因果转换链,自始至终地主导着其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方法,就是抓住急症病程中的主导环节,即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运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截断其恶性因果转换链,从而阻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促使罹病机体尽快脱离危急状态,转向好转与康复。截断法对于促进中医急重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与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根据中医的理论与方法,结合笔者的临床研究,试就截断法的若干理论与方法问题加以探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断法 中医急症学 雅正交争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伤寒温病学说在危重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2
作者 詹青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5,共2页
伤寒、温病学说的创立,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所代表的是经典的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伤寒、温病学说是在中医危重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迄今在中医危重医学领域中仍独具特色与优势。本文试从中医临床医学发... 伤寒、温病学说的创立,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所代表的是经典的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伤寒、温病学说是在中医危重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迄今在中医危重医学领域中仍独具特色与优势。本文试从中医临床医学发展角度出发,咎其两论在危重医学中的运用。1 伤寒、温病学说是在危重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学说 危重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
3
作者 詹青 韩洪杰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14期4-4,共1页
帕金森病(PD)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脱失,DA递质分泌减少,致使纹状体内DA和乙酰胆碱(Ach)的平衡破坏,纹状体DA递质抑制性作用减低,Ach兴奋性相对增强,导致PD临床症状出现。迄今为止,虽然多巴制剂、多巴胺... 帕金森病(PD)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脱失,DA递质分泌减少,致使纹状体内DA和乙酰胆碱(Ach)的平衡破坏,纹状体DA递质抑制性作用减低,Ach兴奋性相对增强,导致PD临床症状出现。迄今为止,虽然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抗胆碱能药、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等治疗手段为PD的治疗提供了有利帮助,但本病尚无根治手段。早期诊断和个体化综合治疗对延缓本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影像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PD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体征来做出临床诊断。确诊诊断只能在患者过世后经病理检查才能做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 帕金森病 个体化综合治疗 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病理生理学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气压治疗在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凤 张丹丹 +2 位作者 杨丽 顾亚萍 詹青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压治疗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 syndrome,SHS)Ⅰ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SHSⅠ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分...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压治疗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 syndrome,SHS)Ⅰ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SHSⅠ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改良式气压治疗和传统气压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评价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的疼痛评分、手部肿胀程度、上肢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lg-Meyer assessment,FMA)及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FMA评分及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FMA评分及ROM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改良式气压治疗有利于减轻SHSⅠ期患者的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Ⅰ期 气压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式余弦变换的零树编码法 被引量:6
5
作者 黎绍发 詹青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4-87,共4页
提出一种层式余弦变换的零树图像编码方法 (EZLDCT)。与EZDCT相比 ,能较好地消除方块效应 ,且对复杂的图像在相同压缩比的情况下有更高的PSNR值。
关键词 图像压缩 零树编码 层式余弦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表现与并发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勤鹰 顾勤 +5 位作者 余敏 赵丽娟 王星 顾斌贤 赵小虎 詹青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7期800-802,共3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以40~60岁最多见。SAH病因多样,其中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又是引起SAH的首位因素,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以40~60岁最多见。SAH病因多样,其中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又是引起SAH的首位因素,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aSAH可导致严重后果,其总病死率可达40%~50给。本研究对119例aSA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有效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 被引量:4
7
作者 顾勤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脑实质损害 痴呆综合征 精神活动 认知功能 血管因素 视空间 判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 被引量:3
8
作者 顾勤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1期9-10,共2页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大脑皮质神经元 原因未明 变性疾病 神经病学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临床分类、分型和分级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斐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13期5-5,共1页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除了遗传因素以外,还可能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氧化应激、蛋白酶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免疫炎性反应、兴奋性毒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帕金森病主要临床表...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除了遗传因素以外,还可能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氧化应激、蛋白酶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免疫炎性反应、兴奋性毒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帕金森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异常等)和非运动症状(神经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临床分类 线粒体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非运动症状 分型 免疫炎性反应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治疗的难点与热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管强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14期6-6,共1页
自20世纪60年代左旋多巴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后,一直作为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临床发现,经过3~5年"蜜月期"后,50%~90%的患者就会出现异动症和运动波动等难以克服的运动并发症。随着病情的进展,一些非运动症状也愈... 自20世纪60年代左旋多巴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后,一直作为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临床发现,经过3~5年"蜜月期"后,50%~90%的患者就会出现异动症和运动波动等难以克服的运动并发症。随着病情的进展,一些非运动症状也愈来愈明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其病死率。如何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出现,缓解运动并发症与非运动症状,科学地制定个体化帕金森病治疗方案成为当前帕金森病治疗的难点与热点。本文就以近年来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做一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治疗方法 运动并发症 非运动症状 左旋多巴 临床发现 运动波动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概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戈鹰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13期4-4,共1页
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自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于1817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虽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长足进步,但迄今为止,其病因和病理... 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自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于1817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虽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长足进步,但迄今为止,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脱失,DA递质分泌减少,残留神经元胞浆中形成路易小体。帕金森病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常易漏诊。典型临床表现以运动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异常等,临床非运动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本病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脑黑质多巴胺 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精神障碍 中老年人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死7例临床观察
12
作者 张天宇 詹青 +4 位作者 张桂运 顾勤 王勤鹰 余敏 顾斌贤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4期30-31,共2页
本文收集我院于2004年9月~2005年12月间,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超急性脑梗死7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超急性脑梗死 动脉溶栓治疗 临床观察 超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代谢紊乱与老年复发性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
13
作者 张小龙 詹青 +4 位作者 曹立梅 王勤鹰 顾勤 余敏 姜嘟嘟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6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脂代谢紊乱对老年复发性脑梗死致病性的相关性。结论:血脂代谢紊乱是老年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脂蛋白 老年 复发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14
作者 李云霞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13期6-6,共1页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帕金森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认识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并配合专科医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对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帕金森病的一些标志性的症状表现已逐步被人们熟知,比...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帕金森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认识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并配合专科医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对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帕金森病的一些标志性的症状表现已逐步被人们熟知,比如肢体静止时不由自主地颤动,也被一些人称为是永不停息的“震颤”;惠该病后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也减少,表情呆板,好像戴了一副面具,被喻为“面具脸”;患者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则身体前倾,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称之为“慌张步态”等等。由于帕金森病悄悄到来,慢慢发展,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事实上,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特将其临床表现做一综述。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总体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临床表现 非运动症状 症状表现 专科医师 生活质量 老龄化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15
作者 何育生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14期5-6,共2页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可以控制症状但不能改变病情发展趋势的脑部变性疾病。目前,药物治疗仍是PD治疗的主要手段。左旋多巴是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虽然它在对早期运动症状控制取得较好疗效,但随之而来的药物相关性运动障碍成了PD治疗最棘...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可以控制症状但不能改变病情发展趋势的脑部变性疾病。目前,药物治疗仍是PD治疗的主要手段。左旋多巴是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虽然它在对早期运动症状控制取得较好疗效,但随之而来的药物相关性运动障碍成了PD治疗最棘手的难点之一。随着对包括神经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PD非运动症状的不断认识,PD的治疗开始从重视运动症状治疗,转变为运动与非运动症状、家庭及社会人文关怀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2006年,欧洲神经科学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分别制定了早期(无并发症)和晚期(有并发症)的PD治疗指南。在我国,2006年也制定了首版PD的治疗指南,2009年对它进行修改和补充,发布了第2版治疗指南,这对我国PD治疗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化作用。但是,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及医疗水平也参差不齐,即便同一地区,大、小医院的医疗资源也严重分布不均,患者病情分级、整体情况及经济情况各不相同,在治疗的药物选择上不可能一致,因此,治疗指南在基层医院只能作为指导性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非运动症状 早期运动 治疗指南 脑部变性疾病 神经精神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痴呆的一般临床表现及诊断
16
作者 顾勤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1期7-8,共2页
关键词 临床表现 痴呆 诊断 认知功能缺陷 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综合征 器质性疾病 人格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卒中的预防
17
作者 赵丽娟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11期12-12,共1页
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即早期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重视并加强... 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即早期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预防 出血性卒中 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级预防 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 脑卒中 发病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卒中并发症的防治
18
作者 赵丽娟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11期10-10,共1页
卒中发生后可以导致患者原有疾病加重,也可以引发新的疾病,这些均为卒中的并发症,可以加重卒中的病情并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积极加以防治,以使脑卒中的治疗更加有效。
关键词 出血性卒中 并发症 防治 脑卒中 疾病 生后 引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卒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9
作者 赵丽娟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11期7-7,共1页
急性脑血管病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每年新发脑卒... 急性脑血管病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每年新发脑卒中者近200万人。每年因此死亡150万人,患病率约达1.788%,是中国人口第2位死因,城市居民死因第1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卒中 急性脑血管病 分类 居民死因 脑组织损害 脑循环障碍 致残率高 人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卒中的治疗
20
作者 赵丽娟 詹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11期11-12,共2页
出血性卒中的治疗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采用那种治疗措施,除根据患者的病情、出血量、医院的设备和水平外,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尤其是动脉瘤栓塞治疗需要的费用较大,必须与患方沟通。
关键词 出血性卒中 外科治疗 经济承受能力 内科治疗 栓塞治疗 出血量 动脉瘤 病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