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格比”后期异常强降水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黄莉 詹莹玉 +2 位作者 孙莹 周云霞 农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63,共7页
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2008年9月25日08时减弱成低压进入越南高平后,在外围云系有明显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引发广西西南部新一轮比热带风暴本身更具破坏力的暴雨到大暴雨降雨。对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 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2008年9月25日08时减弱成低压进入越南高平后,在外围云系有明显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引发广西西南部新一轮比热带风暴本身更具破坏力的暴雨到大暴雨降雨。对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雷达回波等研究结果,认为南亚高压西退造成负涡度向对流层中低层延伸,使500 hPa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出现减弱东退现象,成为低压后部对流云团在广西西南部停滞发展的背景条件。造成此次暴雨的4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都是沿着暖切变右(北)侧100—200km范围内从东南往西北方向产生、移动的,中尺度降水落区呈东南-西北的带状分布。暖切变、垂直方向上的抽吸作用、θse的高值始终呈"漏斗状"的湿中性特征以及湿Q矢量对次级环流的激发作用等是此次低压后部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加强机制;而湿舌、湿Q矢量辐合区与未来强降水出现区域、出现时间对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比 暖切变 湿Q矢量 湿中性结构 中尺度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广西春季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莉 詹莹玉 +2 位作者 白龙 黄增俊 苏兆达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2,共5页
利用NCEP资料、MICAPS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3月13日晚在广西出现的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后显示,此次强对流天气出现在500 hPa的冷空气先行侵入,形成上干下湿的强烈位势不稳定状态下,200 hPa急流入口右侧的辐散气流,加强了上... 利用NCEP资料、MICAPS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3月13日晚在广西出现的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后显示,此次强对流天气出现在500 hPa的冷空气先行侵入,形成上干下湿的强烈位势不稳定状态下,200 hPa急流入口右侧的辐散气流,加强了上升运动,弥补了缺少高空槽前抬升机制的不足。地面锋面在广西境内摆动,白天气温偏高,不稳定能量得到积聚,随着切变线及辐合线南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层中层风速及风向的强垂直切变与低层正值螺旋度相配置,是产生大风的动力条件。对流层中层的强势正涡度在下传过程中,使地面气旋性辐合加强,形成旋转大风,将南海湿润充足的暖湿空气卷入吴圩附近,冷空气从西北面楔入,抬升暖湿气流,对流发展,在辐合线以南约50 km处形成短时强降水。强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中,动力效应加强了上升气流的强度,使得冰雹得以在较小至中等强度的CAPE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 强对流天气 冰雹 短时强降水 春季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海燕”(2013)暴雨非对称结构及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莉 黄增俊 +1 位作者 白龙 詹莹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4-344,共11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雨量加密自动站资料及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13年第30号超强台风"海燕"暴雨的非对称结构及中尺度降雨的形成机制、落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海燕"停编前有4个MCS呈东西向带...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雨量加密自动站资料及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13年第30号超强台风"海燕"暴雨的非对称结构及中尺度降雨的形成机制、落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海燕"停编前有4个MCS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在广西南部,维持时间约9~12 h;台风减弱停编后在广西东南部有1~2个呈南北向的MCS,维持时间为2~4 h,造成此次台风过程的最强降水;(2)在"海燕"影响过程中,能量锋在贵州和广西维持并明显北倾、能量低值中心南下控制桂西北,使该地暴雨骤停、而桂东南在南风急流及地形作用下暴雨维持,是台风暴雨呈现东南强西北弱的非对称结构的主要成因;(3)台风登陆广西至停编时段的中尺度降雨是在高层的位涡异常与低层的位温异常叠加所形成的大气结构下,锋面触发不稳定能量形成的,中尺度降雨集中在边界层能量锋区最大梯度中心、MPV1梯度区零值附近与MPV2正值中心叠加处;(4)台风减弱在停编后的中尺度降雨是由冷空气侵入六万大山东侧抬升暖湿气流形成初始中-γ对流回波,在南风急流及两山脉间的盆地地形作用下,逐步加强发展成中-β对流回波并以"列车效应"传播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燕” 非对称结构 中尺度 湿位涡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17号强台风“纳沙”后期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农钢 詹莹玉 +2 位作者 苏彦 梅宁光 周云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9期14400-14402,14439,共4页
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资料、中尺度自动站等资料,采用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强台风"纳沙",探讨台风后期南折登陆越南时桂西南局部降水偏少以及"纳沙"残留云系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暴... 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资料、中尺度自动站等资料,采用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强台风"纳沙",探讨台风后期南折登陆越南时桂西南局部降水偏少以及"纳沙"残留云系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暴雨的原因。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低压东北移,使中南半岛高压加强,"纳沙"西侧北风加强,导致其偏离原来的路径向偏西南方向移动,对桂西南影响不如预计的大;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和来自南海中部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在海南岛附近汇合北上,使北部湾和广西中部雨量增大;台风东西两侧V分量大小及V分量最大风速轴的走向对台风路径南(北)折有很好的相关性,当V分量最大风速轴左右对称时,台风移向沿原来的方向稳定少变,而当V分量最大风速轴发生偏转时,台风路径可能出现南(北)折,南(北)折的角度大致与V分量最大风速轴与横轴的夹角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台风 “纳纱” 诊断分析 后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