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
1
作者
邵建斌
解振锋
+6 位作者
张奇奇
郭东玲
麻应太
赵文超
马雪亮
张耀红
杨振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采取全境踏查的样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红外相机定位监测法、远红外无人机热感成像调查法与影像拍摄记录调查法等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羚牛种群实体数量71头,分布密度为0...
采取全境踏查的样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红外相机定位监测法、远红外无人机热感成像调查法与影像拍摄记录调查法等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羚牛种群实体数量71头,分布密度为0.43头/km^(2)。根据样线上所遇见的羚牛实体数量,及痕迹数量的综合推算,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种群的间接数量为292~346头,平均数量为319头,分布密度为1.78~2.11头/km^(2),平均分布密度为1.94头/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数量
分布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和偶蹄目动物的区系特征与生态分布
被引量:
18
2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5 位作者
麻应太
王西峰
吴逊涛
解振锋
邵建斌
李春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49-2255,共7页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 m以上、1000 m左右、450~700 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 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于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最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动物区系
生态分布
海拔梯度
物种丰富度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岭药用真菌区系研究
被引量:
8
3
作者
申琦
陈炜
+1 位作者
解振锋
严铸云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8-51,共4页
旨在积累秦岭山区药用真菌资源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该地区野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前提。此次研究采用野外踏查、室内查对标本和校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秦岭山区药用真菌种质资源及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
旨在积累秦岭山区药用真菌资源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该地区野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前提。此次研究采用野外踏查、室内查对标本和校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秦岭山区药用真菌种质资源及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秦岭共有药用真菌196种,其中隶属于39科90属,含10种以上的科有4科,共107种,占全部种数的54.59%,分别为多孔菌科、红菇科、口蘑科和马勃科;含5种及5以上的属有8属,共5 9种,占总种数的30.09%,依次为红菇属、乳菇属、栓菌属、木层孔菌属、鬼伞属、马勃属、粘盖牛肝菌属、秃马勃属;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划分为广布成分(67.78%)、泛热带成分(4.44%)、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1.59%)和北温带成分(26.67%)4个分布型,其中以广布成分为主,表现典型温带区系特征。从其药理作用上分析,主要有抗癌、抗菌消炎、舒筋活络、止血、调节免疫力、养胃、补益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真菌
区系
药理作用
多样性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
3
4
作者
麻应太
蔺俊武
+3 位作者
解振锋
段文东
邵建斌
吴逊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0-975,共6页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m)、郁闭度较低(0.3~0.5)...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m)、距离水源较近(50~100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生态因子
主成分分析
栖息地选择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状况及濒危原因分析
被引量:
8
5
作者
邵建斌
赵文超
+3 位作者
解振锋
段文东
张奇奇
蔺俊武
《野生动物》
2012年第2期55-58,共4页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羚牛206~224头,呈片段化分布在6个生境斑块内,以210国道为界,保护区内羚牛的分布格局为西多东少。...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羚牛206~224头,呈片段化分布在6个生境斑块内,以210国道为界,保护区内羚牛的分布格局为西多东少。虽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但频繁的人为干扰,尤其是保护区内公路、铁路建设和由此导致的生境分割,仍威胁着保护区内羚牛种群的持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羚牛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
1
作者
邵建斌
解振锋
张奇奇
郭东玲
麻应太
赵文超
马雪亮
张耀红
杨振
机构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出处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基金
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CX20201001522)。
文摘
采取全境踏查的样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红外相机定位监测法、远红外无人机热感成像调查法与影像拍摄记录调查法等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羚牛种群实体数量71头,分布密度为0.43头/km^(2)。根据样线上所遇见的羚牛实体数量,及痕迹数量的综合推算,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种群的间接数量为292~346头,平均数量为319头,分布密度为1.78~2.11头/km^(2),平均分布密度为1.94头/km^(2)。
关键词
羚牛
数量
分布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Keywords
B.taxicolor
Population size
Distribution
Niubeil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和偶蹄目动物的区系特征与生态分布
被引量:
18
2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麻应太
王西峰
吴逊涛
解振锋
邵建斌
李春宁
机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49-225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00033
30230080
30170133)~~
文摘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 m以上、1000 m左右、450~700 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 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于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最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关键词
兽类
动物区系
生态分布
海拔梯度
物种丰富度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Keywords
mammal
fauna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elevation gradients
species richness
Niubeiliang Nature Reserve
分类号
Q958.4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岭药用真菌区系研究
被引量:
8
3
作者
申琦
陈炜
解振锋
严铸云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EMMC-EMAE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出处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8-51,共4页
文摘
旨在积累秦岭山区药用真菌资源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该地区野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前提。此次研究采用野外踏查、室内查对标本和校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秦岭山区药用真菌种质资源及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秦岭共有药用真菌196种,其中隶属于39科90属,含10种以上的科有4科,共107种,占全部种数的54.59%,分别为多孔菌科、红菇科、口蘑科和马勃科;含5种及5以上的属有8属,共5 9种,占总种数的30.09%,依次为红菇属、乳菇属、栓菌属、木层孔菌属、鬼伞属、马勃属、粘盖牛肝菌属、秃马勃属;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划分为广布成分(67.78%)、泛热带成分(4.44%)、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1.59%)和北温带成分(26.67%)4个分布型,其中以广布成分为主,表现典型温带区系特征。从其药理作用上分析,主要有抗癌、抗菌消炎、舒筋活络、止血、调节免疫力、养胃、补益等作用。
关键词
药用真菌
区系
药理作用
多样性
秦岭
Keywords
officinal fungi
flora
pharmacological role
diversity
Qinling Mountains
分类号
Q939.32 [生物学—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
3
4
作者
麻应太
蔺俊武
解振锋
段文东
邵建斌
吴逊涛
机构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出处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0-975,共6页
基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2008BADB0B040106)
文摘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m)、距离水源较近(50~100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关键词
血雉
生态因子
主成分分析
栖息地选择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Keywords
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
ecological facto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habitat selection
Niubeil- iang nature reserve
分类号
Q959.7 [生物学—动物学]
Q958.1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状况及濒危原因分析
被引量:
8
5
作者
邵建斌
赵文超
解振锋
段文东
张奇奇
蔺俊武
机构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出处
《野生动物》
2012年第2期55-58,共4页
文摘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羚牛206~224头,呈片段化分布在6个生境斑块内,以210国道为界,保护区内羚牛的分布格局为西多东少。虽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但频繁的人为干扰,尤其是保护区内公路、铁路建设和由此导致的生境分割,仍威胁着保护区内羚牛种群的持续生存。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羚牛
保护
Keywords
Niubeil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akin ( Budorcas taxicolor)
Conservation
分类号
Q958.1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
邵建斌
解振锋
张奇奇
郭东玲
麻应太
赵文超
马雪亮
张耀红
杨振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和偶蹄目动物的区系特征与生态分布
曾治高
宋延龄
麻应太
王西峰
吴逊涛
解振锋
邵建斌
李春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秦岭药用真菌区系研究
申琦
陈炜
解振锋
严铸云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麻应太
蔺俊武
解振锋
段文东
邵建斌
吴逊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状况及濒危原因分析
邵建斌
赵文超
解振锋
段文东
张奇奇
蔺俊武
《野生动物》
201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