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期和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短季直播棉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覃业玲 谢章书 +11 位作者 李佳芮 张宁 成芳 张永莉 李肖 王文斌 李飞 贺云新 刘爱玉 吴碧波 邹平 周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4,共7页
以早熟棉品种JX0010为材料,于2022年和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2个播期A1(5月17日播种)、A2(5月30日播种),3个种植密度B1(30000株/hm^(2))、B2(45000株/hm^(2))、B3(60000株/hm^(2)),3种施氮量C1(150 kg/hm^(2))、C2(180 kg/hm^(2))、C3... 以早熟棉品种JX0010为材料,于2022年和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2个播期A1(5月17日播种)、A2(5月30日播种),3个种植密度B1(30000株/hm^(2))、B2(45000株/hm^(2))、B3(60000株/hm^(2)),3种施氮量C1(150 kg/hm^(2))、C2(180 kg/hm^(2))、C3(210 kg/hm^(2)),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短季直播棉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能够促进棉铃向中、下部及内围果节集中,改善蕾铃脱落情况,但在多雨年份会显著增加秋桃比例,存在晚熟风险;早播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在2022年,A1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较A2提高16.3%和15.3%;在2023年,A1的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分别较A2的显著提高37.4%、39.9%;种植密度对成铃时间分布影响不显著;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产量,2022年,B3的籽棉产量分别较B2、B1的提高10.0%、20.6%,皮棉产量分别提高7.7%、21.6%;2023年,B3的籽棉产量较B2、B1的分别显著提高16.5%、23.5%,B3的皮棉产量分别较B2、B1的显著提高15.8%、24.1%;施氮量对蕾铃空间分布无显著影响;2022年C2处理降低了脱落率,增加了单株铃数,提高了产量,C2的籽棉产量较C1、C3的分别提高11.7%、12.2%;2023年C1处理降低了脱落率,增加了单株铃数,提高了产量,C1的籽棉产量较C2、C3的分别提高39.8%、41.3%。综上,湖南棉区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最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考虑天气条件,在短季栽培一次性施肥模式下,建议氮肥用量减至150~1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播期 种植密度 施氮量 蕾铃脱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性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侃 谢章书 +10 位作者 何玉玺 杨丹 许豆豆 覃业玲 李佳芮 周成轩 朱方歌 郭歌 贺云新 刘爱玉 周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0-267,共8页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熟性 种植密度 播期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佳芮 叶淑娟 +5 位作者 覃业玲 周成轩 朱方歌 贺云新 吴碧波 周仲华 《作物研究》 2023年第6期577-581,共5页
为探究不同棉花秸秆还田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的影响,明确其可能的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早熟棉JX0010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加秸秆(CK)、施加三分之一粉碎秸秆(T1)、施加三分之二粉碎秸秆(T2)、施加全量粉碎秸秆(T3)4个处理,于棉花苗... 为探究不同棉花秸秆还田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的影响,明确其可能的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早熟棉JX0010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加秸秆(CK)、施加三分之一粉碎秸秆(T1)、施加三分之二粉碎秸秆(T2)、施加全量粉碎秸秆(T3)4个处理,于棉花苗期取棉株主茎倒4叶比较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棉花苗期生理生化指标、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T1、T2和T3处理棉苗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碱解氮含量和全氮含量增加但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使土壤中变形菌纲的丰度上升,放线菌纲的丰度降低。综合分析,T2、T3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棉花的生理生化指标,且T2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达到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秸秆还田 根际土壤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